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飞,宋志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121702
  • 页数:5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参考了有关特应性皮炎的大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在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组成。一方面是集中反映近年来特应性皮炎基础研究取得的显著进展,侧重于特应性皮炎病因学、发病机制、动物模型、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内容,体现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技术和理论阐明特应性皮炎的某些本质;另一方面则以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应用并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包括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各种治疗方法的评价以及涉及疾病健康教育的疾病转归等。此外,本书还在写作中注重相关知识对其他炎症性皮肤病诊断及治疗的辐射指导作用,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评价、特异性免疫疗法、变应原检测与规范、瘙痒的处理、光疗的应用以及中医中药等,期望在获得特应性皮炎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其他类型皮炎湿疹防治也可以部分借鉴。本书适合皮肤科医师阅读,同时适合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特应性皮炎》目录
标签:皮炎 主编

第1章 概论 1

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概念的认识 1

一、命名 1

二、基本概念及认识过程 2

三、变应性与特应性的关系 3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哮喘、变应性鼻炎的比较 5

一、临床和实验证据比较 5

二、共性与个性比较 6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研究现状 9

一、国外研究现状 9

二、国内研究近况 14

三、问题与展望 18

第2章 特应性皮炎病因学 21

第一节 特应性皮炎与遗传 21

一、遗传因素对发病的作用 21

二、发病基因研究 22

三、动物模型研究 27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与变应原 28

一、吸入性变应原 28

二、食入性变应原 41

三、化学变应原 45

四、虫媒变应原 45

五、生物变应原 46

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与微生物 46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47

二、疱疹病毒 50

三、马拉色菌 51

四、白念珠菌 55

五、皮肤癣菌 56

六、霉菌 56

第四节 其他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因素 57

一、环境因素 57

二、职业因素 58

三、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 58

四、家庭关系 58

五、压力 58

六、精神应激 58

第3章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 66

第一节 概述 66

一、基本概念 66

二、发展历程 66

三、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67

第二节 流行特征 68

一、时间分布 69

二、地理分布 69

三、年龄分布 72

四、性别分布 73

五、种族分布 73

第三节 危险因素 74

一、遗传因素 74

二、环境因素 75

三、社会、经济因素 77

四、精神因素 77

五、生活习惯 78

六、感染因素 80

第四节 发病趋势 83

一、病期变化 83

二、人群结构改变 84

三、过敏原变化 84

第五节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84

第4章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89

第一节 皮肤屏障功能 89

一、正常皮肤屏障功能 89

二、皮肤屏障功能评价 90

三、皮肤屏障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 91

四、皮肤屏障异常与发病机制 92

第二节 细胞免疫异常及其机制 94

一、免疫效应细胞功能缺陷及异常 95

二、细胞免疫异常及紊乱机制 96

第三节 体液免疫异常及其机制 101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紊乱与B细胞活化异常 101

二、IgE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 103

三、IgE与特应性皮炎的自身免疫紊乱 104

四、超抗原在体液免疫紊乱中的作用 105

第四节 角质形成细胞的致病作用 106

一、炎症放大效应 106

二、激活KC的细胞因子 107

三、活化KC分泌过量的炎症因子及其分子机制 108

四、KC参与致病的其他机制 109

第五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致病作用 110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分布 110

二、IgE结合受体的表达与功能调控 114

三、治疗靶位 116

第六节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 116

一、致病特点 116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化 117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介质 118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 119

五、两类细胞参与致病的证据 120

六、治疗靶位 121

第七节 嗜酸性粒细胞的致病作用 121

一、嗜酸性粒细胞与特应性皮炎 121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作用 122

三、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机制 123

四、颗粒蛋白的释放 123

五、嗜酸性粒细胞与IgE介导的迟发相反应 124

六、治疗靶位 124

第八节 特应性皮炎与Th1/Th2失衡 125

一、辅助性T细胞分型 125

二、特应性皮炎的Th 1 /Th2模式 125

三、调控特应性皮炎Th 1 /Th2分化的机制 127

四、皮损中Th细胞的趋化机制 128

五、平衡治疗 128

第九节 炎症因子和介质的致病作用 129

一、细胞因子异常 129

二、趋化因子与特应性皮炎 132

三、其他炎症介质与特应性皮炎 133

第十节 非免疫因素的致病作用 134

一、精神因素 134

二、内分泌因素 136

三、代谢因素 136

第5章 特应性皮炎的动物模型 142

第一节 概述 142

一、特应性皮炎的特征 142

二、疾病进展的标志 142

三、研究现状 143

四、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 143

第二节 天然动物 144

一、鼠模型系统 145

二、狗模型系统 147

第三节 变应原或化学诱发动物模型 149

一、尘螨及其提取物 149

二、三硝基氟苯或二硝基氟苯 149

三、食物抗原诱导模型 150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 150

一、IgE转基因小鼠 151

二、IL-4转基因小鼠 151

三、趋化因子配体转基因鼠模型 151

四、IL-18转基因小鼠 152

五、半胱天冬酶转基因小鼠 152

六、人源化SCID模型 152

七、APOCl(+/+)鼠模型 153

第五节 基因敲除动物模型 153

一、基因缺陷鼠模型 153

二、基因敲除鼠模型 155

第6章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159

第一节 瘙痒 159

一、瘙痒的分类 159

二、特应性皮炎瘙痒 160

三、诱发因素 160

四、表现形式 161

第二节 皮肤炎性损害 162

一、分期 162

二、临床分型 163

三、炎性皮肤损害继发播散及其机制 163

四、不同部位的皮肤表现 164

五、皮损演变年龄特征 166

第三节 次要皮肤表现 168

一、干皮病 168

二、鱼鳞病 169

三、毛周角化病 169

四、单纯糠疹 170

五、唇炎 171

六、游走性舌炎 171

七、皮肤重要体征 171

八、其他皮损表现 173

第四节 非皮肤变应性表现 173

一、变应性鼻炎 174

二、支气管哮喘 175

三、眼变态反应 176

四、白内障 176

五、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177

第五节 临床分类与分型 179

一、总体分型模式 179

二、内源性和外源性特应性皮炎的比较 180

三、分型的临床意义 181

第7章 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评估 183

第一节 临床症状与体征评分体系 183

一、严重程度积分分级法 183

二、Costa评分 184

三、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积分 185

四、皮肤症状略图法 185

五、皮损严重程度计分法 186

六、成人双重评价法 186

七、欧洲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 186

八、三项严重程度评分 188

九、Nottinghan湿疹严重程度评分法 188

十、“六六”评分法 188

十一、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189

十二、特应性皮炎严重指数 190

十三、研究者整体评价法 190

十四、瘙痒程度直观模拟尺法 191

第二节 皮炎严重程度仪器评估法 191

一、严重程度客观评分法 191

二、皮损疗效分光光度计法 192

三、面部红斑温度描绘仪评价法 193

第三节 常用生物学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评估 193

一、常用生物学评价指标 193

二、生活质量评估 194

第8章 特应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 197

第一节 皮内试验和皮肤点刺试验 197

附:变应原激发试验 204

第二节 血清特应性变应原检查 205

一、概述 205

二、变应原特异性 IgE测定 206

三、组合检测应用 207

四、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比较 207

五、推荐的检测程序 208

第三节 特异性斑贴试验 209

一、试验原理和方法 210

二、APT与经典的特异性IgE检测方法的相关性 212

三、APT敏感性与特异性 212

四、APT的诊治价值 214

五、不良反应 215

六、其他变应原检测试验 215

第四节 微生物检查 215

一、细菌 215

二、真菌 216

三、病毒 217

第五节 病理学检查 217

第9章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220

第一节 临床诊断思路 220

一、抓住基本特征——瘙痒 220

二、抓住重要体征——全身皮肤干燥 221

三、重视皮损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 221

四、准确判定体质、病史或家庭史 221

五、捕捉线索——非特应性皮炎湿疹样皮损或体征 222

六、实验室证据 222

第二节 诊断标准 224

一、Hanifin和Rajka标准 224

二、Williams诊断标准 226

三、康-田标准 226

四、日本皮肤病学会标准 226

五、美国皮肤病学会标准 227

六、Bos等的标准 228

七、丹麦变态反应研究中心标准 228

八、Lillehammer诊断标准 228

第三节 诊断标准评价 229

一、诊断标准确立及其改良 229

二、内源性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问题 229

三、非典型或变异型特应性皮炎诊断问题 230

第四节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临床特点及诊断问题 230

一、临床特点 231

二、与儿童期的病因差别 231

三、预后 232

第10章 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234

第一节 婴儿期特应性皮炎 234

一、皮损分型及其表现 234

二、主要鉴别疾病 235

三、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综合征 238

第二节 儿童特应性皮炎 239

一、主要特征 239

二、主要鉴别疾病 239

第三节 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 244

一、主要特点 244

二、主要鉴别疾病 244

第11章 特应性皮炎的合并症、并发症和相关综合征 252

第一节 合并症 252

一、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 252

二、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252

三、寻常型鱼鳞病 252

四、眼部合并症 253

五、游走性舌炎 254

六、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 254

七、拔毛狂 255

八、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255

九、斑秃 255

十、疱疹样皮炎 256

十一、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256

十二、溃疡性结肠炎 257

十三、选择性IgA缺乏症 258

十四、慢性肉芽肿病 258

十五、苯丙酮尿症 259

十六、苔藓样淀粉样变 259

十七、白癜风 260

十八、毛发角化病 261

十九、汗疱疹 261

二十、白色糠疹 261

二十一、X连锁高IgM免疫缺陷症 261

二十二、X连锁低丙球蛋白血症 261

第二节 皮肤并发症 262

一、感染 262

二、剥脱性红皮病 266

第三节 相关综合征 267

一、Wiskott-Aldrich综合征 267

二、Schwartz综合征 268

三、Netherton综合征 268

四、高IgE综合征 269

五、Hurler综合征 270

第12章 特应性皮炎中医认识和辨证 274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74

第二节 病因病机 276

一、基本认识 276

二、现代各家观点 2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280

一、临床表现 280

二、诊断要点 280

第四节 辨证施治 281

一、古代认识 281

二、现代认识 282

三、辨证分型 284

第五节 名医经验 286

一、赵炳南经验 286

二、朱仁康经验 287

三、徐宜厚经验 288

四、陈达灿经验 289

第13章 特应性皮炎治疗概论 291

第一节 一般治疗原则 291

一、祛除病因 291

二、恢复并保护皮肤屏障 291

三、控制皮肤变应性炎症反应 291

四、减轻瘙痒 292

五、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 292

六、注意个体化治疗 292

七、分级治疗 293

第二节 治疗学基础 293

一、遗传因素 293

二、外源性因素 294

三、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294

四、免疫调控异常 294

第三节 循证医学与特应性皮炎治疗 295

一、循证医学 295

二、循证治疗 297

第14章 特应性皮炎一般治疗 302

第一节 病因治疗 302

一、避免变应原 302

二、抗细菌和抗真菌治疗 303

三、恢复并保护皮肤屏障 305

四、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305

第二节 饮食控制 305

一、食物变应原与发病 306

二、食物变应原种类 306

三、食物变应原检测 306

四、其他饮食控制 307

第三节 维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307

一、皮肤屏障及其功能 307

二、研究皮肤屏障功能的方法 308

三、皮肤屏障功能的自我修复 309

四、保湿剂组成及其功能 309

五、皮肤屏障功能缺陷 312

六、保湿剂治疗 313

七、其他外用疗法 316

第四节 治疗依从性评估 316

一、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317

二、不依从导致的后果 317

三、测量依从性的方法 317

第15章 特应性皮炎瘙痒及止痒疗法 320

第一节 概述 320

一、对瘙痒的认识过程 320

二、临床类型 320

第二节 瘙痒的皮肤神经传导 321

一、神经传导机制 321

二、瘙痒传导的解剖学基础 322

第三节 瘙痒传导的重要介质 325

一、组胺 325

二、神经肽 325

三、乙酰胆碱 326

四、白介素 327

五、纤溶酶 327

六、瞬时型感受电位通道 328

七、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 329

八、血小板活化因子 329

九、其他瘙痒介质 330

第四节 瘙痒形成机制 331

一、外周敏感化 331

二、中枢致敏化 332

第五节 瘙痒对人体的危害 333

第六节 控制瘙痒的措施 335

一、抗瘙痒非特异性治疗 335

二、抗瘙痒特殊治疗 337

第16章 特应性皮炎糖皮质激素外用疗法 342

第一节 概述 342

一、糖皮质激素及其外用制剂开发 342

二、药理作用 343

三、糖皮质激素结构及构效关系 344

四、分类 346

五、适应证及禁忌证 347

六、不良反应 347

第二节 临床外用策略 350

一、用药应考虑的因素 350

二、儿童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 356

第17章 特应性皮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评价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一、钙调神经磷酸酶 361

二、活化T细胞核因子 362

三、对T细胞活化作用 363

第二节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基础研究 363

一、研发过程 363

二、作用机制 365

三、药动学 369

第三节 临床应用评价 371

一、疗效 371

二、治疗耐受性 379

三、常见不良反应 380

四、与外用皮质类固醇安全性比较 381

五、长期用药安全问题 383

第18章 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药物治疗 387

第一节 抗生素应用 388

一、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 388

二、使用方法 389

三、基本原则 391

第二节 免疫调节剂 395

一、干扰素 395

二、卡提素 396

三、左旋咪唑 397

四、白介素-2 397

五、胸腺激素 397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 398

一、环孢素A 398

二、其他免疫抑制药 402

第四节 糖皮质激素治疗 404

一、分泌特性 405

二、生理作用 405

三、药理作用 405

四、分类 406

五、应用方法 407

六、不良反应 407

七、应用原则 408

第五节 抗组胺药物治疗 409

一、药理作用 409

二、分类 410

三、应用意义 412

四、应用争议 412

五、不良反应 413

第六节 抗白三烯治疗 414

一、治疗依据 414

二、抗白三烯药物 416

三、应用评价 416

四、应用前景 417

第七节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417

一、作用机制 418

二、治疗应用 419

三、不良反应 420

第八节 其他药物 421

第19章 特应性皮炎光化学疗法 427

一、光疗种类及其特征 427

二、光疗的理论基础 430

三、光疗策略 433

四、光疗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 437

第20章 特应性皮炎的特异性免疫疗法 445

第一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原理 445

一、基本概念 445

二、治疗原理 446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 449

一、应用历史 449

二、变应原的标准化 450

三、给药途径 451

四、病例选择 452

五、变应原选择 453

六、治疗方案 455

七、疗效判定 457

八、不良反应 458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 460

一、变应原的作用 460

二、存在的争议 461

三、临床应用进展 461

四、展望 463

第四节 特异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开展 465

一、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 465

二、工作地点和操作规范 465

三、治疗理念规范化 466

第21章 特应性皮炎某些新的生物疗法 471

一、基因治疗 471

二、生物制剂治疗研究进展 473

三、特异性炎症介质抑制剂 476

第22章 特应性皮炎的病程和转归 479

一、发展阶段及其表现 479

二、自然病程 480

三、特应性皮炎与哮喘 481

四、特应性皮炎与感染 485

五、对患者影响及其生活质量评估 488

六、特应性皮炎与恶性肿瘤 490

七、特应性皮炎与预防接种 492

附录A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497

附录B 特应性皮炎相关资讯网站 502

附录C 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 503

附录D “第6章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彩色插图 5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