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聚芹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621424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是由华北电力大学王聚芹教授主持研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BKS019)的最终成果(2015年9月结项,鉴定结果良好)。“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旨在把中国的大国崛起放置在同一类型社会形态之中,通过解读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独特性,通过设计环境比较、制度比较、现代化发展理念比较、现代化方法论比较、发展道路比较、传统文化资源比较、发展绩效比较七个维度,全面比较东方社会中、印、俄的现代化发展状况,通过比较,汲取别国现代化教训,借鉴别国现代化经验,所有的比较都以中国如何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大国崛起为核心进行设计。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目录

绪论 1

一、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两大进路 1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路 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路 3

(三)两种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较量 5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 6

(一)大致相似的自然、历史状况 6

(二)大致相似的社会形态 8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概况 10

(一)国内研究概况 10

(二)国际研究概况 15

四、本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的新特点 17

(一)设计了比较研究新思路:以“东方社会发展模式”为线索 17

(二)采用了比较研究新范式:将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经典理论研究相结合 18

(三)挖掘了比较研究新始基:东方社会存在的“混沌性” 18

(四)探究了比较研究新框架:东方社会特色现代化之路 19

(五)树立了比较研究新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范畴之一 19

(六)设计了比较研究新目标:紧紧围绕实现“大国梦” 20

第一章 独特的东方社会发展模式 21

一、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岔路口”的争论 21

(一)东方社会“民粹化”发展道路 21

(二)东方社会“西方化”发展道路 21

(三)东方社会“特色化”资本主义道路 22

二、国际局势新变化 26

(一)时代背景的历史性变革 26

(二)东方社会独特境遇:相似的四重“混沌性”构架 28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晚年转变” 32

(一)对东方社会批判思路变革 32

(二)东方社会现代化路径变革 33

四、东方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一个被打开的选择性域界 35

(一)围绕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争议 35

(二)东方社会“二重性”现代化发展道路启动 35

(三)东方社会“二重性”现代化道路接续 37

(四)一个被打开的不确定性选择域界 37

第二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环境比较 40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环境决定论” 40

(一)马克思“历史环境”范畴 40

(二)马克思“历史环境决定论”内涵 41

二、“历史环境决定论”:发展模式历史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43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环境”比较 44

(一)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产生的决定作用比较 45

(二)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变革的机遇供给决定作用比较 52

(三)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价值取向的决定作用比较 56

(四)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价值入渗空间的决定作用比较 57

四、我国应对历史环境的当代反思 60

第三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比较 62

一、制度安排和市场博弈是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两大杠杆 62

(一)何谓“制度安排”? 62

(二)何谓“市场博弈”? 64

(三)制度安排和市场博弈是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两大杠杆 64

二、制度安排的有效性边界 69

(一)制度安排的生产力边界 69

(二)制度安排的政治边界 69

(三)制度安排的发展阶段边界 70

(四)制度安排的时空边界 70

(五)制度安排的伦理边界 70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比较 71

(一)制度安排的理性比较 71

(二)制度安排的整合能力比较 79

(三)制度安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83

四、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89

(一)自由主义现代化之问责 89

(二)东方社会政府干预的责任担当之拷问 92

第四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主导理念比较 94

一、发展理念内涵辨析 94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主导理念分歧比较 95

(一)“为何发展”主导理念分歧:“困境突围”还是“矛盾突破”? 96

(二)“靠谁发展”主导理念分歧:“精英本位”还是“群众本位”? 100

(三)“如何发展”主导理念分歧:“激进”还是“渐进”? 102

(四)“何为发展”主导理念分歧:“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105

三、中国的“以人为本”是全新的发展理念 110

(一)它第一次将“现实的人”作为发展关注的焦点 111

(二)它第一次寻找“现实的人”最真实的基础 111

(三)它第一次成为党的奋斗目标 112

四、发展理念置换意味着社会制度的变迁 114

(一)发展理念置换意味着社会发展状态的变化 114

(二)发展理念置换意味着社会发展潜力的变化 115

(三)发展理念置换意味着社会制度的变迁 116

第五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方法论比较 117

一、社会发展方法论 117

二、“社会发展方法论”内容 117

(一)社会发展本体方法论 118

(二)社会发展决定方法论 118

(三)社会发展矛盾方法论 119

(四)社会发展否定方法论 119

三、东方社会发展方法论决定发展模式的品质 120

四、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方法论比较 121

(一)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本体方法论”比较 121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决定方法论”比较 127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矛盾方法论”比较 128

(四)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否定方法论”比较 130

五、东方社会发展模式必须贯彻科学方法论 132

(一)用科学的社会发展方法论对待各种争论 133

(二)用科学的社会发展方法论分析面临的问题 135

(三)用科学的社会发展方法论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138

第六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传统文化比较 140

一、传统文化是理解发展模式的“钥匙” 140

(一)传统文化浸透着民族的集体认同 140

(二)传统文化透露出社会发展的选择机制 141

(三)传统文化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品质 141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中传统文化比较 141

(一)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传统文化凝聚力比较 141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传统文化资源自信力比较 153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传统文化资源执行力比较 154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援建 158

(一)内容援建:凝练民族精神 159

(二)形式援建:现代性传统文化的积极介入 165

(三)目标援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167

第七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比较 170

一、社会发展道路 170

二、民族路径差异的形成:社会变数要素的协同共整合 172

三、民族路径差异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76

四、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比较 177

(一)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意识自觉比较 177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西方化”倾向比较 178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特殊化”倾向比较 182

(四)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特色化”倾向比较 184

五、“特色化”发展模式是东方社会突破国际边缘化搁置的根本路径 185

(一)“特色化”是民族发展的认知自觉 186

(二)“特色化”是民族发展的理论自觉 190

(三)“特色化”是民族发展的实践自觉 192

六、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比较的现实意义 194

(一)认清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最大隐患 194

(二)积极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 195

第八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效能比较 197

一、对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效能的三种态度 197

二、发展模式评价指标的“效能”选定 199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效能比较 201

(一)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绩效比较 201

(二)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负能累积”比较 230

(三)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负能累积”比较 235

四、积极提升东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效能 251

(一)进一步保证发展速度 252

(二)实现发展模式的当代转型 254

第九章 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的现实意义 262

一、东方社会应充分认识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262

二、世界上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借鉴 263

(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寻找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263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64

三、东方社会需要跨越发展 265

四、东方社会大国崛起 267

五、实现“中国梦” 269

(一)中华民族要有梦引领 269

(二)中华民族要让梦想照进现实 270

主要参考文献 276

后记 2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