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德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9703151
  • 页数:10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先秦至隋唐时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21位人物和27篇经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科学,对其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养生教育、医学教育、科技教育以及尊师重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彰显了道家道教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成就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正确教人,聪明做人,宇宙的大智慧,生命的大彻悟,尽现其中。
《中国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目录

第一章 先秦至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 1

第二章 老子的教育思想 9

第一节 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主张 9

第二节 论教师 12

第三节 教学过程 14

第四节 教学原则 18

第五节 品德和人格教育 20

第三章《文子》的教育思想 25

第一节论“道”与“无为” 26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28

第三节 教育内容和方法 31

第四节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思想 33

第五节 道德教育思想 35

第六节 学习思想 39

第四章 庄子的教育思想 42

第一节 著书立说 启迪后人 42

第二节 与物有宜 培养真人 45

第三节 识道学道 养神缮性 50

第四节 顺任自然 以恬养知 56

第五章 黄老道家的教育思想 63

第一节《黄帝四经》的教育思想 64

第二节《慎子》的教育思想 73

第三节《管子》的黄老道家教育思想 78

第四节《鹖冠子》的教育思想 96

第五节《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101

第六节 先秦黄老道家教育思想评价 113

第一章 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 123

第二章《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130

第一节 教育作用和教育目标 130

第二节 教学思想 135

第三节 道德教育思想 144

第四节 人才观与胎教思想 151

第三章《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155

第一节 教育目的 156

第二节 教育内容 158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161

第四节 道德教育思想 165

第五节 学习思想 175

第六节 养生教育思想 184

第四章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产生与发展 191

第五章《太平经》的教育思想 200

第一节 教育作用 201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08

第三节 教学思想 210

第四节 道德教育思想 218

第六章《老子想尔注》的教育思想 225

第一节 教育目的和对象 225

第二节以“道”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228

第三节 社会教化思想 231

第四节 师道理论 236

第七章《周易参同契》的教育思想 238

第一节 培养“真人”的教育目的 238

第二节“强己益身”的体育思想 241

第三节 科技教育思想 243

第一章魏晋时期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 246

第二章《西升经》的教育思想 257

第一节 教育作用和对象 258

第二节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62

第三节 师道观 264

第四节 教学思想 266

第五节 道德教育思想 273

第六节 养生教育 275

第三章《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的教育思想 279

第一节“气为人之本真”的修炼思想 279

第二节 道德教育思想 280

第三节 修行和学习方法 282

第四章《赤松子中诫经》的教育思想 283

第一节 教育目的和趋善去恶的善恶观 283

第二节 教育内容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285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87

第五章《列子》的教育思想 290

第一节 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291

第二节 豁达的人生观教育 293

第六章《黄庭经》的养生教育思想 304

第一节 养生教育的哲学基础 305

第二节 养生教育的医学基础 309

第三节 养生教育范畴论 316

第四节 养生教育方法论 320

第七章 葛洪的教育思想 331

第一节 生平和道教教育活动 331

第二节 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 334

第三节 以道为主,兼采各家的教育内容 338

第四节 论学习 341

第五节 人才观 345

第六节 德育思想 351

第七节 教师与学生 356

第八节 体育 360

第八章《灵宝度人经》的教育思想 365

第一节《灵宝度人经》的创作者与创作时间 365

第二节《灵宝度人经》出现的作用和意义 369

第三节《灵宝度人经》的内容简介 370

第四节 教育目的 372

第五节 教育对象与层次培养目标 382

第六节 教育内容 386

第七节 教育教学方法 402

第一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416

第二章《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教育思想 422

第一节 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宗教、哲学基础 423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 431

第三节 教育内容 437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 446

第五节 教学思想 448

第六节 道德教育观 460

第三章《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的教育思想 465

第一节 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 467

第二节 教育作用和对象 473

第三节 教育目的 483

第四节 教育内容 488

第五节 教师与学生 490

第六节 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 496

第七节 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507

第八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513

第四章《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的教育思想 519

第一节 学习思想 519

第二节 道德教育思想 522

第三节 教育管理思想 523

第五章《三天内解经》的教育思想 525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与哲学基础 526

第二节 教育作用 530

第三节 教育目的与对象 534

第四节 教育内容 536

第五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538

第六节 道德教育 542

第七节 养生教育 547

第六章《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教育思想 552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553

第二节 教育对象 556

第三节 教育目的 557

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内容 558

第五节 道德教育的方法 560

第七章 寇谦之的教育思想 564

第一节 教育作用 564

第二节 教育内容 567

第三节 教学方法 573

第四节 其他教育思想 575

第八章 陆修静的道教教育思想 577

第一节 教育对象 577

第二节 教育目的 580

第三节教育内容 582

第四节 教育方法 586

第九章《洞玄灵宝五感文》的教学思想 591

第一节 教学内容 591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594

第三节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595

第十章 陶弘景的教育思想 601

第一节 生平及著述 603

第二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605

第三节 教育的培养目标 608

第四节 教育内容 612

第五节 教学思想 614

第六节 学习思想 619

第七节 养生教育思想 625

第八节 道德修养思想 634

第九节 教育思想的特点 636

第十一章《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的教育思想 640

第一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640

第二节 教育目的 643

第三节 教育内容 644

第四节 学习思想 651

第五节 师道观 654

第十二章《黄帝阴符经》的环保教育思想 660

第一节 环保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661

第二节 环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67

第一章 隋唐时期道教教育的兴盛及其原因 675

第一节 隋唐道教教育的兴盛 675

第二节 隋唐道教教育兴盛的原因 689

第二章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693

第一节 医学哲学观点 694

第二节 医师应具备的素质 695

第三节 医疗原则 699

第四节 妇人小儿专论 703

第五节 关于养性 705

第三章 潘师正的教育思想 711

第一节 道性论与人性论 711

第二节 教育目的及教育过程 713

第三节 学习方法 715

第四章 隋唐时期重玄学的教育思潮 717

第一节 重玄学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718

第二节 重玄学教育思潮的哲学基础 719

第五章《无上内秘真藏经》的教育思想 724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724

第二节 教育的培养目标 726

第三节 教育的对象及作用 730

第四节 教学思想 732

第五节 学习思想 747

第六章《本际经·付嘱品》的教育思想 757

第一节 教育哲学思想 757

第二节 师友观 761

第三节 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764

第四节 教学观 765

附:《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的教育思想 769

第一节“弘道利物”的教育目标 769

第二节“十二法印”的学习原则和标准 770

第三节“十行法”的修习内容 772

第四节 教育方法 774

第七章 成玄英的教育思想 776

第一节 人之“自然正性” 776

第二节 反对仁义礼教 778

第三节 理想人格 780

第四节“任其自然”、“因性而治”的教育观 783

第五节 论修心 786

第八章 李荣的教育思想 790

第一节“道”与“人”的关系 790

第二节“导之以归虚静”的修道原则 792

第三节“顺理而习,依教而行”的修道途径 794

第四节 关于理世治国 801

第九章 王玄览的教育思想 804

第一节“可道”与“常道 804

第二节 道与众生的关系 806

第三节 论修道途径 809

第十章《道教义枢》的教育思想 816

第一节 教育的哲学基础 817

第二节 教育目的、对象和培养目标 821

第三节 教育途径 825

第四节 教学思想 828

第五节 德育思想 835

第六节对《道教义枢》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841

第十一章 司马承祯的教育思想 848

第一节 生平及著述 849

第二节 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 851

第三节 教育途径 853

第四节 道德教育 865

第五节 养生教育 869

第六节 教学原则和方法 873

第七节 司马承祯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877

第十二章 张万福的教育思想 881

第一节 教育作用 882

第二节 教育内容 884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889

第四节 学道之法 893

第五节 养生教育 898

第十三章《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的德育思想 902

第一节 德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903

第二节 德育内容 904

第三节 德育原则和方法 908

第四节 学习原则和方法 909

第十四章 吴筠的教育思想 911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911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内容 912

第三节 教育对象、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913

第四节 学习修炼的思想 918

第十五章 杜光庭的教育思想 926

第一节 教育功能 927

第二节 教育目的 928

第三节 教育对象 932

第四节 教育内容 933

第五节 论教学 934

第十六章 吕洞宾面向平民的神仙教育思想 939

第一节 吕洞宾其人 939

第二节 神仙教育的基本理论 948

第三节 神仙教育的内容 953

第四节 神仙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961

第十七章《无能子》的教育思想 968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968

第二节 教育目的 970

第三节 教育内容 972

第四节 教育原则与方法 977

第十八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教育思想 979

第一节 教育目的 980

第二节 教育对象 981

第三节 教育内容 983

第四节 修道方法 987

第十九章《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的教育思想 993

第一节 社会政治背景 993

第二节 教育作用 994

第三节 教育内容 995

第四节 教学原则及方法 997

后记 10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