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民航学院科学论文摘要汇编  1981-1986
中国民航学院科学论文摘要汇编  1981-1986

中国民航学院科学论文摘要汇编 1981-1986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民航学院科研处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
  • 页数:15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民航学院科学论文摘要汇编 1981-1986》目录

目录 1

1、美国东部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带性 P.J.巴罗什 1

2、特提斯海盆地内应力的递进—论盆地内应力的诱发幕式活动与地球旋转速率短周期变化的同步性 M.I.博哈特 1

3、试论河北省北部找煤方向 卜燕福 1

4、东南亚大陆古微板块的鉴别及其旋转 S.布诺帕斯 2

5、蒸发岩对内生铁、铜矿产的控制 蔡本俊 2

6、比托姆盆地地区采煤造成的应力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微地震活动的影响 A.西查等 3

7、论东海构造体系 柴利根 3

8、大陆地震构造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陈强等 4

9、脉型钨矿的构造控矿机理 陈昌法 5

10、广西珊瑚推覆构造及其与钨、锡矿产的关系 陈昌法 5

11、新华夏系第四巨型隆起带雏议 陈明是等 6

12、引张褶皱 陈庆宣 7

13、地质力学在地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陈志泰等 7

15、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成生时代问题 崔呜锋等 8

14、山字型构造的一种粘弹性解 陈子光等 8

16、东亚濒太平洋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崔盛芹等 9

17、中国南北地震带主要构造及强震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崔中元 10

18、川滇南北构造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和构造特征初探 崔作舟等 10

19、昌马地震形变带力学机理的研究 戴华光等 11

20、应力等值线的研究及其在地质科研中的应用 邓飞 12

21、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基本特征 邓乃恭 12

22、中国东部华夏类型构造及所属巨型断裂带 邓乃恭 13

23、遥感信息所反映的中国东部新构造形迹 邓兆伦 14

24、中国东部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丁旭初等 15

25、压扭性断裂带的成生发展在成岩成矿过程中的地位 董法先 15

26、地质力学方法在地震研究领域中的运用 董瑞英 16

27、太古代以来印度次大陆压性应力状态分析——地球动力学展望 A.K.杜贝等 17

28、川西地区活动构造带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杜平山 18

29、关于中国西北四省区活动性构造体系 方洪垠 18

31、北半球大陆纬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和地球自转 傅正祥等 19

30、湘中地区锑矿床构造特征及构造体系控矿规律 傅必勤 19

32、煤岩流变及其对煤厚分布的控制作用 高凌蔚等 20

33、新疆莎尔托海岩体地质构造与盲矿预测 高庆华 21

34、论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宁镇地体的形成 葛肖虹 21

35、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中的“扭”——兼论“开、合、扭” 的相关性 宫同伦等 22

36、纬向构造体系活动与西安地裂缝 宫同伦等 23

37、杆栏石中蠕变与压力相关性——地幔流动的结果 H.W.格林等 24

38、郯庐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与应力场分析 郭振一 25

39、最佳化法在理论构造地质中的应用 汉斯拉姆伯哥 25

40、日本和朝鲜的构造关系 星野一男 26

41、北戴河地区交义断裂构造格局与找金 胡伦积等 26

42、阿尔金构造带特征及其对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影响 黄汉纯等 27

43、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与找油意义 黄汉纯等 28

44、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油源前景 黄汉纯等 28

46、旋卷褶皱构造的影像云纹法实验分析 黄杰藩等 29

45、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石油富集规律 黄汉纯等 29

47、华北地区挽近时期构造特征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及其机制的探讨 黄礼良 30

48、从岩石化学探讨花岗质侵入岩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 黄路桥 30

49、青藏高原地区应力场的光弹性模拟分析及地震危险区的探讨 黄庆华等 31

50、三维变弹性模量光弹性模拟在地学上的应用——以南桐矿区为例 黄庆华等 32

51、政和——从山幅变质岩系构造初探 黄树峰等 32

52、日本水压破裂现场应力测量 池田隆司等 33

53、扎格罗斯碰撞带的深部构造和地震构造及与喜马拉雅的对比 N.詹姆斯等 34

54、陕南——川东北逆冲系 吉让寿 35

55、矿石的组构 姜光熹等 36

56、《山字型构造体系图集》简介 蒋镇亚 36

57、鄂冶入字型构造其其控岩控矿作用 蒋镇亚 36

58、论构造体系共生带 蒋镇亚 37

59、山东构造体系与内生金矿的关系 金跃兴 38

60、西藏地热异常带及其构造控制 康文华等 38

61、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 康文华等 39

62、塔里木盆地构造体系与油气关系 康玉柱 40

63、华南中生代和古生代岩石古地磁及其构造意义 D.V.肯特 40

64、加拿大东部的现场应力和地表的压性构造形迹 李焯芬等 41

65、从构造体系的观点探讨渤海湾盆地的成生特点及油气分布规律 雷启修等 41

66、从桃村断裂带看胶东系的特征 雪启修 42

67、南海的形成机理及其含油、气盆地 梁德华等 42

68、矿山开发中的位移测量与应力测量 廖椿庭 43

69、中国西北地区控油构造体系的研究 李明 44

70、铜官山S状背斜变形历史及形成机制 李东旭等 44

71、内蒙古白乃庙矿田叠生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李东旭等 45

72、地应力测量、地壳上部应力状态与地震研究 李方全等 46

73、滇西歹字型构造体系与锡矿之关系 李光勋 46

74、太平洋岛弧的形成和成矿带 李鸿业 47

76、中国东部金伯利岩产出地质构造条件的讨论 李尚淮 48

75、古地震的识别标志 李锦容 48

77、南岭花岗岩的演化及成矿作用的区域构造条件 李尚淮等 49

78、论湖南牛头寨地区新华夏构造体系及其对锑矿床的控矿规律 李时若 50

79、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发震构造的厘定条件及力学机理探讨 李时若 51

80、试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反接复合对铁矿的控制和富集作用 李守林 51

81、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域构造体系图》的编制及有关大陆壳构造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和观点 李述靖 52

82、鲜水河断裂带新老构造运动方式的特征 李天祒等 53

83、辽宁省构造体系对内生金属矿产的控制作用 李星云等 53

84、坦桑尼亚西南部裂谷构造特征 林凡盛 54

85、略论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林宗满 55

86、从显微构造应力场有限元分析探讨一种压溶作用的形成机制 凌小惠 56

87、关于构造体系控矿的地球化学机制问题 刘迅 56

88、论川北通江——巴中莲花状构造及其含油气远景 刘宝馥 57

89、中国现代深部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刘光勋等 58

90、中国断裂格架与区域稳定 刘国昌 58

92、天然岩石蠕变的显微构造分析 刘瑞珣 59

91、显微构造与动力成岩成矿研究 刘曼俐等 59

93、中国海域及邻区构造体系格架及其对含油气盆地的控制作用 刘元生 60

94、晚古生代以来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的演化及其与矿产的关系 刘正安等 60

95、帚状构造体系形成与油、气聚集 刘泽容等 61

96、构造动力作用下岩浆岩的形成 吕古贤 62

97、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中岩浆岩的某些变异问题 吕古贤 62

98、论河西系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吕田保等 63

99、青藏地区构造运动的方式——对古生代以来古地磁数据的解析 鲁连仲 63

100、北极地区构造运动程式 卢顺容等 64

101、试谈引张作用与华北张性构造带的特征 马刚 65

102.江西省北部韧性推覆剪切构造体系的力学机制及成岩成矿作用 马长信 65

103.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及其现今运动 马廷著 66

104.中国岩石圈动力学 马杏垣 67

105.全球地震构造系统及地球的非对称性 马宗晋 67

106.中国地震活动图组 马宗晋 68

108.复性构造控岩控矿的分析 梅勇文 69

107.甘肃省构造体系概要 毛金海等 69

109.西华山钨矿控岩控矿构造的分析 梅勇文 70

110.特大型滑坡机制 H.J.梅洛什 70

111.中国东部煤的构造应力变质作用 缪奋 71

112.岩石力学的未来发展 L.米勒 71

113.东亚中生代大陆边缘火山——深成岩浆活动及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牟推熹等 71

114.根据地球物理以及地质调查资料估计日本东北部地震危险的区域性计划 锅谷祐夫 72

115.日本岛东南部太平洋沿岸区域中、新生代重力构造 中川久夫 73

116.南岭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南岭科研项目》构造非题组 73

117.概论川滇南北向隆起带的发生 聂坤辉 74

118.则木河断裂与安宁河断裂 聂坤辉 74

119.论矿产的分布规律 宁崇质 75

120.欧亚大陆的旋卷构造体系 宁晰春 76

121.中生代以来欧亚大陆东部板内构造应力场 K.Otsuki 76

122.用钻孔型仪器连续观测地壳变形 欧阳祖熙等 76

123.论构造体系对中国地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潘建英 77

124.联合应力场中的雁行褶皱分析 潘立宙 78

125.渤海周围新构造运动特征 朴宽镐 78

126.构造能量场对化学反映的控制作用——以金牛山金矿床围岩蚀变为例 乔德武 79

127.莲花山构造带中,新生代变形变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丘元喜等 80

128.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探讨 芮柏等 81

129.沉积堆积湖盆内构造变形过程中硬石膏的力学作用 W.M.施瓦德那 81

130.华北北部海西——印支期构造——岩浆带的演化 邵济安 81

131.北美重力数据空间分析和主要构造的鉴别 V.L.夏普顿 82

132.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沈淑敏等 82

133.构造体系中应力场与化学场的相关性研究 孙岩等 83

134.北京市区域构造稳定性的研究 孙叶 84

135.塔里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体系分析 孙宝珊 84

136、阿尔金构造带新知新识 孙宝珊等 85

138、中国铬铁矿分布与构造体系关系 孙殿卿等 86

137、地质力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孙殿卿 86

139、滇中鹅头厂式层控铁矿的构造控制作用 孙家聪 87

140、冀东古老变质岩中构造之变迁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孙家树 88

141、冀东金厂峪金矿控矿构造的初步研究 孙家树等 89

142、苏北东海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群岩石变形特征的初步研究 孙竟雄等 89

143、江苏西南部方山——小丹阳断裂带基本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孙竟雄等 90

144、世界主要铀矿床的构造分类 孙文鹏 91

145、断裂迭加——复合接触带及其对充填热液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 孙希贤等 91

146、大云山岩体侵入接触构造系统的初步研究 孙希贤等 92

147、论环太平洋地区会聚板块的边缘混杂岩的成因问题 铃木等 93

148、用X射线组构测角仪对三波川变质岩带的硅质片岩进行岩组计算分析 铃木等 94

149、构造体系形变演化史的分析及其对隐伏矿床预测的意义——以豫西、赣南、鄂东等地区隐伏矿床予测为例 谭忠福等 95

150、从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特点谈地壳运动与地幔运动的内在关系 谭忠福等 96

151、南岭地区新华夏系的复合改造作用及其对内生有色金属的控制规律 汤吉方等 97

152、粤西北地区多金属、铁矿床控矿构造特征 汤吉方等 97

153、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的北西向构造 汤质华 98

155、分层地球由自转变速和引潮力引起的全球位移场及应力场 王仁等 99

154、“聚矿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童航寿 99

156、倒转褶皱的粘性流体有限元分析 王仁等 100

157、龙门山地区推覆构造及山前地区的沉积作用 王胜 100

158、一个软岩应力测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王武等 101

159、遥感影像展示的大陆构造基本格架 王垚等 101

160、西藏地区主要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的模拟实验 王成金等 102

161、地壳断裂等距性形成的应力波机制 王功恪等 103

162、从中国地震及地震断层的活动特征看中国境内主要构造系的活动性 王贵华等 105

163、西秦岭南带古生代构造运动分析 王汉卿等 105

164、赣南新华夏系构造带中的动力变质带 王化锐 106

165、地质力学的活动论思想与推覆构造 王建平 106

166、断裂带和超基性岩体的扭曲变形 王建平等 107

167、中国华北地区华夏系深断裂与近代强震活动 王景明 107

演化及其实践意义 王景明等 108

168、我国西北黄土构造形迹与晚第四纪构造应力场 108

169、构造体系应力场和变形场的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王连捷 109

170、YG——73型压磁地应力计 王连捷等 109

171、地壳中的应力状态 王连捷等 110

172、山东东部新华夏系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 王林祥等 110

173、地壳的不稳性——标志和评价 王思敬等 111

174、中国东部新华夏盆地系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王同和 111

175、构造型式的力学研究 王维襄 112

176、绍兴——江山断裂带显微构造分析与差应力值估计 王小风等 112

177、淮阳山字型及其控岩控矿作用 王治顺等 113

178、中国大陆现代构造的主导格架 魏大卫 114

179、东北亚大陆壳晚中生代应力场转化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吴冲龙等 114

180、山西构造体系的演化特征 吴汾柱 115

181、山西省中生代构造体系形迹演化特征 吴汾柱 116

182、山西省中生代岩浆岩空间的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吴汾柱 116

184、大兴安岭地区构造体系及控岩控矿特征 谢贤俊 117

183、山字型构造体系应力场的粘——弹性有限元分析 武红岭等 117

185、惠西下第三系构造体系、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聚集的研究 信荃麟等 118

186、南岭及邻区前泥盆纪区域构造演化 熊宝成等 119

187、平桂地区的构造型式及其对钨、锡矿床的控制作用 熊成云等 120

188、新华夏系对平桂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导控制作用 熊成云等 120

189、山西地块构造体系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徐俊 121

190、中国石炭、二叠纪古生物分区、迁移的趋势及其与海水进退规程关系的讨论 徐丙川 122

191、元古淮阴山字型的厘定与郯庐断裂的平移 徐学思等 123

192、中国活动构造体系和地震活动性 徐煜坚 123

193、构造体系现今活动特征 阎风忠等 124

194、论地壳物质的构造动力调整作用 杨开庆等 124

195、亚洲的热构造 杨科佑 125

196、西华山——漂塘地区的地质力学研究与钨矿予测中的构造解析 杨明桂等 125

197、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弧顶特征、复合关系及其控矿格局 杨明桂等 126

199、秦岭地区经向和纬向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杨志华 127

198、辽东半岛北部太古宙变质杂岩的岩石变形与转变 杨振升等 127

200、桐柏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与内生金属矿产生成的统一性 姚宗仁等 128

201、新构造类型——块体构造及其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易明初 129

202、长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评价的研究 易明初等 129

203、吴川——四会构造带的某些物质组分特征 尹华仁 130

204、构造带中的物质成分与形变 尹华仁 131

205、地质力学与地震预报 于允生 131

206、应力叠加和联合构造 乐光禹等 132

207、中国地壳应力状态 曾秋生 132

208、以体力为驱动力的山字型构造体系光弹实验及其地质力学意义 曾佐勋 133

209、中国甘肃地区后期构造变动对矿产的影响 张健 134

210、地质力学的微观领域 张宝民 134

211、陕西省构造体系与主要矿产的关系 张宝增 135

212、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中酸性小岩体控制作用的研究 张宝增 135

214、地应力测量和断层稳定性的评价 张伯崇 136

213、陕西金堆城钼矿田构造控制条件 张宝增 136

215、青藏高原主要构造体系的发生、发展与其地壳结构的形成演化问题 张长华等 137

216、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程式 张峰根 138

217、三江地区构造体系的划分及其形成 张峰根 139

218、柴达木盆地中褶皱的多组雁列现象及隐伏油田予测 张国铎等 139

219、文尺山稀有金属伟晶岩脉构造控制规律的初步探讨 张汉友 140

220、晚近新华夏系对中国东部兰宝石矿床分布的控制作用 张培莉 141

221、恕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大规模海水进退与岩浆活动关系的探讨 张玉君 141

222、初论深层构造带 张治洮 142

223、旋卷构造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 张治洮 143

224、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赵越 143

225、龙门山北设矿山梁推覆构造形成机理及其演化模式 赵从俊 144

226、论宁镇弧形构造 赵剑畏等 145

227、宁镇地区主要内生矿产构造控矿规律的探讨 赵剑畏等 145

229、同成矿应力场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赵寅震 146

228、论江苏构造体系 赵剑畏等 146

230、试论旋扭构造对凹山一带铁矿的控制作用 赵玉琛 147

231、湖北大冶铁山矿区构造的岩组分析 郑伯让等 148

232、辽宁省本溪地区太古宙鞍山群构造及其对铁矿的控制 郑峻庆等 149

233、四川盆地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与油气的聚集 郑祖燕 149

234、矿液运移理论与成矿予测 周济元等 150

235、构造体系三维应力场初步分析 周济元等 151

237、新华夏构造体系成生、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探讨 邹达人 152

236、赣东北深断裂带基本特征及控矿作用 周子英等 152

238、纬向构造体系成生、发展的波动力学原理 邹达人 153

239、试论甘肃地区活动构造体系与地震的关系 邹谨敞 153

240、中国东部北北东向剪切带产生的构造变形特征 朱光 154

补遗 155

241.中国新疆构造体系及其主要成生时期与控矿作用 李耀增等 155

242.福建漳州盆地构造体系与地下热水形成分布的关系 万里才 156

243.构造体系复合研究及其控矿意义 杨开渠等 157

244、利用地震群震源机制的现代断层计算西藏高原和秘鲁安第斯地区的应力状态 J.L.麦尔西叶等 1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