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凯麟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43825236
  • 页数:686 页
图书介绍:
《伦理大思路 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目录

第一编 应有视域 3

第一章 宏观视域:当代新技术革命和人的发展 3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对人的挑战 3

一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社会责任 3

二人只有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 7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发展的两种模式 11

一新技术革命社会效用的两重性和社会制约性 11

二“消费人”——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三“创造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应有模式 20

第三节 培养和造就新型“创造人”的社会条件和价值导向 25

一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 25

二实现人对技术的自觉有效的支配 30

三确立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体系 35

第二章 中观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理性的构建与培育 40

第一节 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事实 41

一从马克思提出的一些问题谈起 41

二现代商品经济是一种孤立单纯的经济现象吗? 46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伦理特性 50

一商品生产的伦理二重性 50

二商品生产伦理二重性的矛盾运动 55

三评商品生产是“为利的生产”说 59

第三节 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理性 64

一文化精神和市场理性及其构成 64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性构建的依据和途径 70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性的基本内涵 75

第三章 微观视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精神生活的矛盾和思想道德建设 88

第一节 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法论问题 89

一认清人的精神生活的根本出发点 89

二把握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的关键 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矛盾 98

一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矛盾及其性质和趋势 98

二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矛盾运行的客观环境 104

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矛盾的集中表现 108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12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 112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120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 124

第二编 基本条件 134

第四章 弄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则立场 134

第一节 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135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135

二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客观依据 140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 145

第二节 超越旧文化,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149

一实现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统一 149

二培育社会主义的新生文化主体 154

第五章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159

第一节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重大意义 160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评价的三种理论范式及其立场的透视 165

一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化范式 165

二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范式 171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 175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三重关系的分析 180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异质冲突 180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构契合 185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互补优化 190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条件性 198

第六章 科学地借鉴和吸纳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积极成果 203

第一节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概说 204

一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精神 204

二西方伦理思想与西方社会道德生活的互动关系 210

三西方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学之间的形式差异 217

第二节 接纳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应有视点 221

一全球视点 221

二学术视点 226

三历史视点 229

四辩证视点 234

第三节 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哪些成果可以借鉴和吸纳 240

一新观点和新领域 240

二新视角和新方法 243

三新思潮和新学说 249

四关键在于转化和再创造 252

第三编 价值选择 260

第七章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260

第一节 逻辑起点——“实践着的人” 261

一“人”是中国现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261

二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和人的道德需要 266

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 271

第二节 理论特质——统一与升华 277

一理论伦理、规范伦理和应用伦理的统一与升华 277

二义务论和功利论的统一与升华 280

三目的论和工具论的统一与升华 283

第三节 价值模式——社会主义义利观 288

一传统“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的历史成因和功过 288

二义利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表达 294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299

第八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 3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伦理道德价值体系 306

一“社会主义”的由来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 306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310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317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 323

一为人民服务是道德中心问题的科学解决 323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整合力量 327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从“应然”到道德“实然”转化的价值动因 331

第三节 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品格 338

一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 338

二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基础的统一 344

第九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 350

第一节 “集体主义”的由来及其作为道德基本原则的前提 351

一“集体主义”的由来及其演变 351

二群体、整体和集体的区别与界定 356

三“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 360

第二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内涵 363

一集体利益的首要性和优先性 363

二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368

三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结合性和协调性 372

第三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重大价值意义 376

一集体主义是促进社会公正的价值动因 376

二集体主义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道义保证 382

三集体主义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388

第十章 爱国主义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 394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394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 394

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新特质和基本要求 398

三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402

第二节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 405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人的价值的实现 405

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410

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14

第十一章 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三个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调适 419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 420

一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 420

二社会公德的辐射功能及其对社会道德氛围的营造 425

三大力开展以社区为基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32

第二节 重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的调适 438

一经济体制转轨和传统职业价值观的冲突及其实质与根源 438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调适职业价值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443

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调适的基本方向 448

第三节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 455

一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和社会的伦理细胞 455

二现代家庭裂变的成因分析及其道德调适 462

三传统家庭美德的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 471

第四编 运行机制 481

第十二章 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外部保障系统 481

第一节 发展经济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 481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实现经济和道德同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481

二关于经济和道德的不同价值向度及其“悖论”问题 487

三克服经济和道德“悖论”的机制和途径 494

第二节 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是道德进步的制度保证 500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道德主体生成的重要条件 500

二民主精神的弘扬对社会主义道德功能发挥的巨大驱动力 505

三民主制度化是激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杠杆 507

第三节 坚持德法并举的方针是道德进步的重要举措 512

一历史上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论争 512

二道德和法律互动的内在机理的分析 516

三坚持德法并举的方针以促进道德进步 522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道德进步空间的拓展 527

一邦兴国强和道德振兴的不可分割性 527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开路先锋 534

三教育是人才德性培养的精神园地 540

第十三章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内部调适机制 547

第一节 端正道德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坐标位置 547

一摆脱“道德本位”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547

二认清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害 553

三把握行为“应当”、“正当”和“失当”的维度 558

第二节 研究道德思维的特点以激发人的道德需求 562

一道德思维“人我类同”的结构模式 562

二道德思维“情理交融”的理性特征 569

三道德思维“知行合一”的价值把握方式 576

第三节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 582

一“适然”是连结“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 582

二“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 586

三关于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 590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 594

一价值取向多元性和价值导向一元性的辩证关系 594

二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的内容选择 599

三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的形式运用 603

第十四章 明确社会主义道德运行的目标指向 607

第一节 培养和塑造个体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目标指向 608

一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 608

二社会主义个体道德人格的特征和功能 617

三社会主义个体道德人格完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624

第二节 加强社会道德调控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629

一社会道德调控的一般概念 629

二社会道德调控的特点和实质 633

三社会道德调控的作用和机制 636

四社会道德调控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 641

第三节 激发个体的道德活动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651

一个体道德活动的概念及其动力 651

二个体的道德意识活动 657

三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 666

四个体的道德修养活动 672

主要参考书目 681

后记 6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