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旗,金子强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22043764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历史的足音”、“理论的思考”、“文化的探寻”、“法律的审视”几个大的专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而引出的一系列改革。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无不在这种碰撞的阵痛中得到新生。
《转型季风 历史与社会的多维视野》目录

前言 1

历史的足音 1

中国百年历史大趋势 3

一、“学西方”是中国千年历史趋势的大转折 3

“羡东方”的千年憧憬 3

“学西方”的百年风向 6

大转折的原因分析 6

二、“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反差 8

“三头生产”与“蒸汽机”的距离 8

“皇权至上”与“三权分离”的取向 9

畏谈“文字狱”与“西人重新知”的差异 10

“盲目虚骄”与“审视中国”的不同 11

三、百年中国的大趋势 11

“师夷长技”的初醒 11

“借来的上帝”不灵 13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拙劣 15

“大吃三惊”后的应战 16

“老佛爷”的改革 18

“换瓶不换汤”的革命 19

“改造国民性”的乏力 20

“走俄国人路”的通衢 22

中国民主党派的道路指归 24

一、“朋党”、“会党”到“政党” 24

“民本”色彩的“朋党” 24

“民生”渴望的“会党” 24

“民主”标榜的政党 25

二、时代催生了“民主党派” 26

毛泽东的定义 26

握着武器的“第三党”的两次转折 27

关注农村的中间派别与三位人物 32

三、“救国”呐喊声中的力量汇合 34

“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聚集 34

“同盟”旗帜下的三党三派 39

四、万流归海的历史选择 48

大批民主党派的崛起 48

“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纲领 51

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 52

走不通的“第三条道路” 53

历史遗弃了蒋介石 56

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60

一、改革潮流的涌动——1976年的中国 60

不敢忘却的坎坷:政治危机 60

不必回避的艰难:经济的危机 62

观念重组的困惑:思想危机 62

二、改革的理论突破口——1978年的思想解放之潮 63

小农经济的土壤 63

两个凡是的樊篱 64

真理标准的讨论 64

伟大的历史转折 65

三、改革开放的四大成就 65

“下下人有上上智”: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的实践突破口 65

从“三分天下”到“半壁河山”:乡镇企业的崛起 67

南海边画的一个圈:封闭状况的全面打破 69

WTO的平台:市场经济——惊世骇俗的变革 74

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大难点 77

城市改革的蹒跚 77

国营企业改革的艰难 79

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易 82

五、改革的展望——不平坦的辉煌之路 84

改革不可逆转 84

居安必须思危 85

中国近代封建幽灵透视 87

一、天朝的坍塌 87

大炮打开了眼界 87

“封夷”仍被视为法宝 87

“闭关”,枉费了(20年)光阴 88

二、无奈的回应 89

只学“形而下” 89

多米诺骨牌 90

恪守“祖宗法” 91

“王朝”即国家 91

无奈的困窘 93

三、皇权的幽灵 93

康、梁的见解 93

托古的改制 94

一法动全身 95

“爱国”是误国 96

幽灵仍徘徊 96

四、“新文化”的反思 97

被废弃的“民国” 97

国民性的思索 97

民主、科学的大旗 99

“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100

理论的思考 103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 105

一、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 105

走自己的路 105

定量的分析 107

一字重千钧 108

三次大突破 109

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0

权威们的论断 111

“一步登天”的实验 112

三十代人的努力 113

三、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5

一条斑马线 115

“谁想变也变不了” 119

批判的武器 120

让数字发言 122

四、形势估计与机遇判断 124

要准备打仗 124

经济是大局 126

历史塑造人物 127

五、实践的标准 129

模论:走自己的路 129

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130

猫论:抓着老鼠是好猫 131

六、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1

文化传统与“思想初恋” 131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34

七、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看法 136

“边缘化”的“皮上之毛” 136

领导阶级的一员 138

“超经济”作推动力 139

“生产力”是大政治 140

八、人手论与人口论 141

人口多,创人间奇迹 141

生一个,是基本国策 142

九、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142

从“手段”到“制度” 142

从“历史经验”到“奋斗目标” 143

反腐凝目:制度与人格 146

一、腐败是社会的癌症 147

韩国的调查 147

“透明国际”的指数 147

历史的教训 147

生死存亡的大事 148

二、腐败病因的叩问 148

多种角度的诊断 149

文化根基的病因 149

“人性趋势”等缺陷 150

李乘龙的案例 151

三、人格境界是反腐败的内因要素 152

蔡元培的“三不主义” 152

陈独秀的“四大主义” 153

毛泽东的“约法三章” 153

正派,做个好人 154

正直,臻于真人 157

正气,此是伟人 159

四、制度之网:反腐败的根本保证 161

防腐制度是关键 162

反腐监督要到位 163

程序比制度更重要 165

民主是反腐败的法宝 166

五、反腐败的几个切入点 170

对党的监督比对党员的监督重要 170

应当多看顾的几种人 171

领导干部要做反腐败的表率 172

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 174

关于民众的反思 175

民主政治在中国后发展历程中的艰难探索 177

一、褒“民主”与崇“君权”的悖论 177

林则徐的视野 177

魏源的思考 178

徐继畲的兴趣 178

政治关注的变异 179

二、“通下情”与反“民主”的悖论 179

“移植”程序的迥异 179

“民主”形似而神异 180

“目的”颠倒为“手段” 181

三、“立宪法”与“尊君权”的悖论 182

观念是制度的先导 182

制度对新政的扼杀 183

不想欺骗的骗局 184

皇权对“立宪”的消解 184

四、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叩问 185

未经启蒙的“改革” 186

买椟还珠的“民主” 186

腐败蚀坏了权威 187

阶级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 188

文化的探寻 189

大脑革命与云南文化 191

一、解放思想的条件与要素 19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 192

“西风东撞”的20世纪初 194

“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 197

二、影响云南思想解放的文化因素 199

立体气候下的坝子文化 199

资源王国中的边缘文化 201

封闭的移民文化 202

历史悠久的小城文化 203

深层心理中村社文化的情结 205

三、负面的思维与行为范式 207

不为天下先 207

枪打出头鸟 208

文化折旧率低 209

资源优势不能迅速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210

小器易满 211

四、解放思想的文化思考 211

“出以公心”的前提 211

“实事求是”的基石 212

“多向思维”的视域 213

辽阔开放的眼光 214

“用人如器”的胸襟 215

鲶鱼效应的启迪 216

“超越自我”的境界 217

生长大木的土壤 218

终生学习的要诀 219

新世纪的时代精神 223

一、新世纪的民生目标:小康社会 223

民心向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23

居安思危:起点辉煌,任务艰巨 227

两大任务:航道开通,仍需努力 233

二、新世纪的重心转移:从革命到执政 235

“革命”与“执政”,迥异的色彩 235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236

“改”弦更张,“革”除弊窦 237

新的世纪新的理念 240

三、新世纪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45

经典社会主义的超越 245

近代历史发展的呼唤 245

当代民族文化的方向 246

执政为民与人的建设 251

社会转型的20世纪初中国人对先进文化的探寻与实践 258

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文化先锋 258

两个大任务 258

一个切入点 259

思维模式的转换 260

二、传播先进文化的革命斗士 261

“真经”追寻的先导 261

真理传播的桥梁 262

“新文化”的时代延伸 262

法律的审视 265

中国古代法系的传统与特点 267

一、官本位政治轴心下的法律主线:君权至上的法系核心 268

“法自君出”: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 268

“法外用刑、法外施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圭臬 268

“历代皆行秦政法”:中国古代的法律沿革 269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的独尊与权力 269

君权与相权的消长:中国古代法律权威的衰落 270

“君为臣纲的法律统率”:中国古代的法律传承 272

二、封建专制在法律领域里的鲜明体现:“刑”、“法”不分的重刑主义色彩 274

刑即是法:中国古代法律的主题 274

重刑主义:古代刑法治民的特征 275

“刑名从商”:严酷著称的法律传承 275

三、文化专制的贯串线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280

大兴“文字狱”:钳制文人的思想 280

“八股取士”:束缚儒生的头脑 280

“焚书”、“编书”:对文化人的摧残 281

四、中国古代断案的法律依据的准则:德法合一的伦理本位 282

以“孝”为核心的法律幌子 283

社会治理的儒家义务伦理本位 285

“儒家”与“法家”在古代法律中的关系 286

五、中国古代的立法精神和法的灵魂:尊卑有序的“礼” 291

按贵贱的社会身份来区别 291

按特权阶层的地位来对待 292

按家族血缘的亲疏来区分 292

六、中国古代法律的反思:“无法无天”的人治色彩 294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折 298

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转折之前“夷”与“夏”的文化反差 298

生产力的反差 298

视野上的反差 299

文化上的反差 299

政治制度的反差 301

吏治上的反差 304

二、转折中法制民主化进程的探索轨迹 304

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 304

器用层面向西方的学习 306

传统法体系的大冲击 307

传统法律体系的大变更 311

传统法律体系的思想解放运动 312

走立宪之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14

晚清修律——中国古代法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折 318

三、转折中的几个重大变化及发展趋势 321

从罪行株连到罪行自负 321

从“泯灭个人”到“隐私之权” 321

从言论治罪到言论自由 322

从男性中心到男女平权 323

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 324

从重口供到重证据 324

后记 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