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和注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和注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和注释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76
  • ISBN: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和注释》目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解说 1

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学习本书的现实意义 1

1888年单行本序言 12

第一章 17

第二章 47

第三章 78

第四章 100

结束语 13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说 142

写作《提纲》的历史背景 142

第一条 146

第二条 150

第三条 152

第四条 154

第五条 156

第六条 157

第七条 160

第八条 161

第九条 162

第十条 164

第十一条 165

1.黑格尔(第3页) 168

1888年单行本序言 168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名词和难句注释 168

2.“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第3页) 171

3.费尔巴哈(第3页) 171

4.“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第3页) 174

5.德国古典哲学(第3页) 174

6.“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象有点要复活的样子。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惹得人人都讨厌起来了。”(第3页) 176

7.折衷主义(第3页) 178

8.《新时代》杂志(第4页) 179

9.施达克(第4页) 180

10.1848年的德国革命(第5页) 181

第一章 181

11.“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第5页) 182

12.巴士底狱(第5页) 182

13.自由派(第5页) 182

14.“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第5—6页) 184

15.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第6页) 185

16.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第6页) 185

17.“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第6页) 186

18.君主制(第7页) 187

19.“它也有保守的方面”(第8页) 187

20.“自然科学预言了地球本身的可能的末日和它的可居性的相当确实的末日,从而承认,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也有下降的过程。”(第8页) 188

21.《逻辑学》(第9页) 189

23.外化(第9页) 193

22.绝对观念(第9页) 193

24.《法哲学》(第9页) 194

25.“绝对观念应当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这么顽强而毫无结果地向他的臣民约许的那种等级制君主政体中得到实现,就是说,应当在有产阶级那种适应于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中得到实现”(第9页) 195

26.思辨的方法(第9页) 196

27.“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第10页) 197

28.《精神现象学》(第10页) 197

29.《自然哲学》(第10页) 198

30.《精神哲学》(第10页) 199

31.“当然,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这些结构直到现在还引起他的渺小的敌人如此可怕的喊叫。”(第10页) 201

32.“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第11页) 203

33.“但是这一全线胜利仅仅是一种内部斗争的序幕罢了。”(第11页) 205

34.“到了1840年,正统教派的伪善和封建专制的反动随着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登上了王座”(第12页) 206

35.《德国年鉴》(第12页) 207

36.《莱茵报》(第12页) 207

37.“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成了头一个推动力”(第12页) 208

38.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第12页) 208

39.施蒂纳“用他的至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上的‘自我意识’。”(第12页) 209

40.巴枯宁(第12页) 210

41.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第12页) 212

42.《基督教的本质》(第13页) 212

43.《神圣家族》(第13页) 213

44.“真正的社会主义”(第13页 214

45.卡尔·格律恩(第14页) 215

46.扬弃(第14页) 216

第二章 217

47.蒙昧时代(第15页) 217

48.基督教(第15页) 217

49.中世纪(第15页) 218

50.经院哲学(第15页) 218

51.“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第15页) 219

52.“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第15页) 220

53.“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第15页) 221

5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16页) 222

55.休谟(第16页) 223

56.康德(第16页) 225

57.休谟和康德“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第16页) 228

58. “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已经由黑格尔说过了,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他都说了;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第16页) 229

59.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第17页) 232

60.哥白尼(第17页) 232

61.勒维烈和加勒(第17页) 233

62.“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只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第17页) 234

63.笛卡儿(第17页) 235

64.霍布斯(第17页) 237

65.“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第17页) 238

66.“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心主义体系也愈来愈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的观点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归根结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 239

67.泛神论(第17页) 240

68.“他详细地叙述了费尔巴哈的有关著作中一贯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本身的发展进程”(第18页) 241

69.“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第18页) 241

70.“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第18页) 242

71.“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类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象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那样,不是象他们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主张的那样,即不是大厦本身。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243

72.庸俗唯物主义(毕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第18—19页) 244

73.机械唯物主义(第19页) 245

74.刚体力学(第19页) 246

75.燃素说(第19页) 246

76.“正如在笛卡儿看来动物是机器一样,在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第19页) 247

77.康德的太阳系发生说(第19页) 248

78.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第20页) 249

79.“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和一个挨着一个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复总是同一的过程。”(第20页) 249

80.“进化论的天才猜测(例为歌德和拉马克)”(第20页) 250

81.“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十四和十五世纪的巨大技术进步”(第20页) 252

82.实在论(第22页) 253

83.康德的“绝对命令”(第22页) 253

84.“然而连康德都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先验的唯心主义’,这决不是因为那里也讲到过道德的理想,而完全是由于别的理由”(第22页) 254

85.“这种偏见是在哲学之外产生的,是在那些把席勒诗歌中符合他们需要的少数哲学上的只言片语背得烂熟的德国庸人中产生的。”(第22页) 255

86.“没有一个人比恰恰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更尖锐地批评了康德的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辛辣地嘲笑了席勒所传播的那种沉湎于不能实现的理想的庸人倾向”(第22—23页) 256

87.自然神论(第23页) 257

88.伏尔泰(第23页) 257

89.卢梭(第23页) 259

90.狄德罗(第23页) 260

91.“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第24页) 263

92.伦理学(学24页) 264

93.“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在宗教中。”(第24页) 264

第三章 264

94.“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第24页) 265

95.“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第24页) 266

96.“现存的实在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高度神圣化”(第24页) 267

97.“在法国,在1793年到1798年这个期间,基督教教的确已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的新宗教去代替它。”(第25页) 268

98.拿破仑(第25页) 269

99.“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是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把这些关系和某种特殊的、在他看来也属于过去的宗教联系起来,断定这些关系只有在人们用宗教一词使之高度神圣化以后才 269

100.“宗教一词是从religare一词来的,本来是联系的意思。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这种语源学上的把戏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着。”(第25页) 270

101.路易·勃朗(第25页) 271

102.炼金术和哲人之石(第25页) 272

103.柯普与拜特洛(第25页) 273

104.佛教(第26页) 273

105.伊斯兰教(第26页) 274

106.日耳曼人(第26页) 275

107.“在日耳曼人那里,甚至只要他们一接触正在崩溃的罗马世界帝国,一接触它刚刚采用的、适应于它的经济、政治、精神状态的世界基督教,这种情形就发生了。”(第26页) 276

108.“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甚至在基督教的领域中,这种宗教色彩,对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来说,也只表现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十三世纪起到十七世纪止”(第26页) 277

109.“罗伯斯比尔在这方面曾遭受了怎样的失败”(第26页) 278

110.“对历史上的伟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特别是在德国,也已经被流行的历史编纂学弄得够模糊了”(第26页) 279

111.市民社会(第27页) 280

112.“当人刚刚脱离自然界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第28页) 280

113.“就连‘萨多瓦的小学教师’不也是一个神话人物吗?”(第30页) 281

114.证券交易所(第30页) 281

115.拉达曼(第30页) 282

116.“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第31页) 282

118.蒲鲁东(第32页) 284

第四章 284

117.勒南(第32页) 284

119.“巴枯宁把他同蒲鲁东混合起来并且把这个混合物命名为‘无政府主义’以后”(第32页) 285

120.狄慈根(第34页) 285

121.“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第35页) 287

122.“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第35页) 289

123.细胞变异能力(第36页) 290

124.原生质(第36页) 290

125.自然哲学(第37页) 291

126.“旧唯物主义从来没有给自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它的历史观——如果它有某种历史观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它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子是受骗者,而小人是得胜者。”(第39页) 291

127.“例如黑格尔,他不从古希腊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而只是简单断定,古希腊的历史无非是‘美好的个性形式’的制定,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实现。”(第39页) 293

129.“从采用大工业以来,就是说,至少从1815年签订欧洲和约以来,在英国,谁都知道,土地贵族(landed aristocracy)和资产阶级(middle class)这两个阶级争夺统治的要求,是英国全部政治斗争的中心。”(第40页) 294

128.1815年签订的欧洲和约(40页) 294

130.波旁王室的返国(第40页) 295

131.“复辟时期的历史家,从梯叶里到基佐、米涅和梯也尔,总是指出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第40页) 296

132.“而从1830年起,在这两个国家里,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第40—41页) 297

133.“初看起来,从前大规模的封建土地占有制的起源,还可以(至少首先是)归于政治原因,归于暴力掠夺,但是这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来说就不行了。”(第41页) 299

134.行会(第41页) 300

135.工场手工业(第41页) 300

136.“生产过剩和大众的贫困,两者互为因果,这就是大工业所陷入的荒谬的矛盾”(第42页) 301

137.公法、私法(第43页) 302

138.罗马法(第43页) 302

140.普鲁士国家法(第43页) 303

139.普通法(第43页) 303

141.法兰西民法典(第43页) 304

142.阿庇安(第44页) 305

143.“从十五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在本质上是城市的从而是市民阶级的产物,同样,从那时起重新觉醒的哲学也是如此。”(第44页) 306

144.原始宗教(第45页) 307

145.雅利安人(第45页) 309

146.罗马的宗教(第45页) 309

147.“新的世界宗教,即基督教,已经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了。”(第46页) 311

148.基督教“那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官方形式仅仅是尼西亚宗教会议为了使它成为国教并使它适合于成为国教这个目的而赋于它的那种形式。”(第46页) 312

149.封建教阶制(第46页) 313

151.市民温和派和平民革命派(第46页) 314

150.阿尔比派(第46页) 314

152.新教异端(第46页) 315

163.路德(第47页) 315

154.“从那时起,德国有整整三个世纪从那些能独立地干预历史的国家的行列中消失了。”(第47页) 316

155.加尔文(第4 7页) 317

156.“英国的国教会恢复了,但不是恢复到它以 前的形式,即由国王充任教皇的天主教,而是强烈地加尔文教化了。”(第47页) 318

157.“在法国,1685年加尔文教的少数派曾遭到镇压,被迫归依天主教或者被驱逐出境。”(第47页)…, 319

158.培尔(第47页) 320

159.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第47页) 320

160.天主教的耶稣会派(第47页) 321

161.新教的正统派(第47页) 322

162.唯理派(第48页) 322

163.新的小德意志帝国(第48页) 3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