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学林,吴德超,夏竹等著
  • 出 版 社: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1631901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
《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一、推覆构造的研究进展 1

二、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厘定 1

三、科学研究思路 1

四、研究工作概况 2

五、王要新认识和新进展 2

六、分工与致谢 5

第二章 造山带变形与推覆构造结构体系 7

第一节 造山带与推覆构造 7

第二节 造山带的变形类型 8

一、纯剪挤压型造山带 9

二、单剪造山带 13

第三节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耦合关系的变形动力学模式 15

一、楔入造山推覆成盆变形动力学模式 15

二、剪切造山反转成盆变形动力学模式 15

三、伸展造山断拗成盆变形动力学模式 16

第四节 推覆构造结构体系 16

第三章 东秦岭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22

第一节 东秦岭地区重力、磁场分布特征 22

一、布拉格重力异常特征 22

二、航磁异常特征 24

第二节 东秦岭地区大地电磁测深 24

第三节 东秦岭地区地震测深所反映的地壳速度结构 26

第四节 东秦岭地区深部综合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 28

一、东秦岭深部综合地球物理场 28

二、东秦岭地区岩石圈结构及其楔状构造 29

第五节 武当山推覆体的地球物理证据 31

第四章 推覆构造地层系统及古地理特征 33

第一节 武当山推覆体地层系统 33

第二节 下伏地层系统 39

第三节 红山地区晚震旦世地层特征 42

第四节 武当山地区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 46

第五章 武当山推覆体构造岩石学特征 49

第一节 武当山群的主要岩石类型 49

一、砂泥质变质岩类 49

二、长英质变质岩类 50

三、基性变质岩类 51

四、武当山群的变质岩基本特征 51

第二节 武当山群变质作用特征 52

一、原岩类型、变质岩类、变质矿物及其组合 52

二、高压绿片岩相的特征及其地质背景 53

第三节 动力变质岩分类和岩石类型 56

一、动力变质岩分类 56

二、动力变质岩类型 56

第四节 青峰断裂带倒转逆增变质 58

一、倒转逆增变质特征 58

二、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测算 58

第五节 特征矿物研究 60

一、特征矿物的主要光学性质 60

二、标志矿物的晶体化学式 63

第六章 推覆构造结构样式 64

第一节 推覆剪切带基本特征 65

一、城口韧性剪切带 65

二、八仙街剪切带 67

三、红椿坝脆韧性剪切带 67

四、汉王城脆韧性剪切带 67

五、青峰韧性剪切带 72

六、安康韧性剪切带 72

七、十堰脆韧性剪切带 75

八、两郧脆韧性剪切带 76

九、剪切带基本特征 76

第二节 前缘叠瓦褶断带 77

一、物质组成 77

二、构造样式 77

第三节 中央推覆体带 80

一、大巴山推覆体 80

二、镇坪推覆体 81

三、平利推覆体 81

四、凤凰山推覆体 82

五、武当山推覆体 82

(一)、竹山-紫金断片 83

(二)姚坪-青峰断片 89

(三)中堰断片 94

(四)官山断片 97

六、圣母山推覆体 101

七、两郧推覆体 107

第四节 后缘挤压-伸展变形带 108

一、物质组成 108

二、构造样式 108

第五节 推覆构造几何模式 110

一、推覆体变形构造序列 110

二、推覆体三维鳞片状叠覆模式 111

三、武当山双冲推覆体变形模式 114

四、断片变形模式 114

第七章 推覆构造变形机制及运动学分析 118

第一节 变形机制分析 118

一、显微构造分析 118

二、有限应变测量分析 121

三、青峰韧性剪切带磁组构测量分析 129

四、推覆构造变形环境分析 132

第二节 古应力值及应变速率测算 134

一、古应力值计算 135

二、应变速率测定 139

第三节 推覆方向与扩展模式 140

一、推覆方向的确定 140

二、扩展模式 142

第四节 推覆距离测算 144

一、地质地球物理分析 145

二、平衡剖面及推覆距离估算 145

三、变形反演与推覆距离测算 147

四、流体在推覆体运移中的作用*15 1

第八章 东秦岭推覆成因花岗岩 152

第一节 花岗岩体与推覆构造的空间关系 152

第二节 花岗岩体与推覆构造的时代耦合关系 154

第三节 花岗岩浆物质来源分析 156

第四节 推覆构造摩擦剪切热源分析 158

第五节 推覆成因花岗岩浆运移与侵位动力学 161

第九章 武当山推覆体伸展变形分析 166

第一节 概述 166

一、伸展变形概念 166

二、推覆体内伸展变形基本特征 166

第二节 反转盆地特征 167

一、反转盆地概念 167

二、房县负反转沉积盆地 167

三、宝丰负反转沉积盆地 169

四、石花负反转沉积盆地 169

五、郧县负反转沉积盆地 169

六、东秦岭负反转沉积盆地基本特征 170

第三节 张性纤维状岩脉的地质特征 171

一、武当山推覆体内纤维状岩脉基本特征 171

二、纤维状岩脉的几何结构 173

三、张性纤维状岩脉类型 174

四、纤维状矿物与应变轨迹关系 176

第四节 拉伸量测算原理和方法 177

一、武当山地区拉伸方向的测定和分析 178

二、拉伸量测算原理 181

三、测点布置和测量方法 181

四、武当山推覆体拉伸量计算与分析 182

第十章 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动力学 188

第一节 太古-早元古代秦岭古克拉通基底形成 188

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秦岭古裂谷系及武当山群的发育 189

第三节 震旦纪-古生代秦岭有限洋盆的演化及俯冲-碰撞关闭 191

第四节 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 192

一、印支期秦岭海槽闭合 192

二、A型俯冲与楔入造山作用 192

三、东秦岭楔入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 193

四、武当山推覆构造动力学机制 197

第五节 燕山晚期-喜山期东秦岭造山带伸展变形及负反转沉积盆地的形成 199

第六节 推覆构造演化模式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2

图版说明 208

图版 211

英文摘要 2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