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主角与配角  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
主角与配角  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

主角与配角 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傅国涌著
  • 出 版 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5430546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与此同时,孙中山给张继回信表示不接受辞职或退隐的提议,“一、退隐深山。此时为革命最衰微之时,非成功兴盛之候,是为弟冒艰危、茹困苦以进取之时代,非退隐之时代也。二、布告天下,辞退同盟会总理。弟被举为总理,未有布告天下始受之,辞退亦断未有布告天下之理。弟之退总理已在要求同盟会及章太炎认不是之时,同盟会及太炎至今未有认过,则弟已不承为彼等之总理者久矣。”尽管有吴稚晖等为孙中山辩护,比如吴在11月13日出版的《新世纪》115号发表文章表示,“近见有东京同盟会布告孙文君罪状书,所言不惟无足为孙文君之罪状,且适显其为沾染保皇党气息。”“故为孙君之罪状者,首列匿藏巨款二十万。彼固不知孙君旅行之舟资,尚借贷于学界之措大。”但孙中山当时的紧张还是可以想见的。此事如果不是黄兴坚决抵制,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地位势将岌岌可危。1909年11月11日、11月27日、11月29日,陶成章等将一公函在具有保皇会背景的《南洋总汇新报》公开发表,酿成了同盟会创立四年来最大的一场风波。此前1909年7月18日,陶成章在写给李燮和的信中说:“前次之举孙文,实授之以刀柄”。他想另拟章程,“其章程中,不认孙文为会员,谅亦可以做得。
上一篇:谐音民俗下一篇:马来西亚
《主角与配角 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目录

前言&角色意识:解读近代中国转型的一个新视角 1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和“彼可取而代也” 1

二、剧本之争还是舞台之争? 7

三、“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 10

四、孙黄辞职:“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13

五、如何进入“依和平秩序竞争之轨道”? 19

六、需要健全的角色意识 22

康有为与孙中山:谁是主角? 27

一、康有为要孙中山“拜师”才可结交 32

二、“托故不见”孙中山 36

三、新加坡事件:康孙合作终成空 45

四、康、孙之间的自立会群豪 52

五、康有为自许太过,终致两派交恶 60

黄兴与孙中山:配角与主角的最佳模式 65

一、“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66

二、可贵的配角意识 69

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 69

“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 71

“革命有二统,二统将谁为正?” 73

“以身力拒”对孙中山领袖地位的挑战 74

“凡此皆非为中山个人,实为大局” 76

“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78

“不要抱怨孙先生向外国借款不成功” 81

三、分歧仍然难免 86

青天白日旗还是井字旗? 86

法律解决还是武力解决? 88

为坚持“平等自由主义”而不入中华革命党 90

“吾非反对孙先生,吾实要求孙先生耳” 95

四、“雄而不英”:黄兴的局限 97

五、世上已无黄克强 102

“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 102

“愧死天下后世之拥兵自卫者” 104

不要勋位、委任状,要两匹马 105

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陈其美:革命“正统”之争? 107

一、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合与分 108

二、章太炎、孙中山的早期关系 112

三、章太炎、陶成章与孙中山分歧的开始 114

第一次倒孙风潮 114

《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 115

《伪民报检举状》 120

《中华革命党盟书》 123

四、陶成章之死和陈其美 126

“同盟会化为永占优势之政党” 126

五、“章疯子”不疯 136

陶成章“性虽褊急,心实坦白” 136

章太炎臧否人物 139

从“中华民国联合会”到统一党 141

本是一书生 144

袁世凯:传统型主角的近世标本 149

一、“非袁不可” 150

“引虎自卫” 150

密使刘承恩、蔡廷干过江 152

杨度、汪精卫游说 153

张謇:“赞助项诚,早安大局” 156

同盟会员朱芾煌穿针引线 157

莫理循和朱尔典推波助澜 160

伍廷芳与唐绍仪“南北议和” 163

廖少游和顾忠琛秘密谈判 165

剪辫子时袁世凯“不断哈哈大笑” 166

二、兵变之谜 170

三、“办共和” 175

四、将天下变为囊中物 180

五、容不下“七嘴八舌”的国会 185

六、“非去袁不可” 189

宋教仁:健全的角色意识 197

一、“不如另外早自为计” 198

二、“英而不雄”:总理“自许”本为虚 202

三、与孙中山、胡汉民等产生分歧 206

内阁制还是总统制? 206

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 207

看得更远更务实 208

四、“以政治为生命” 212

“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 212

“宋教仁人甚聪明,惟国际间之信望尚觉欠缺” 213

五、从革命党到普通政党 214

“毁党造党” 214

“一国二大党对峙” 216

三种不同的“新旧合作” 220

“进而在朝”与“退而在野” 221

“宋教仁旋风” 222

六、宋教仁之死的直接原因 225

“舍袁就黎” 225

“宋案”证据:“毁宋酬勋位” 229

“世人诬吾运动总理,由来已久” 230

七、到底谁是“宋案”的真正主使人? 232

袁世凯:“遁初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232

“宋系”、“黄系”与“孙系” 232

“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推宋教仁” 234

梁启超:进退之间的角色尴尬 237

一、革命与保皇之间 239

“我辈握手共入中原” 239

孙中山:梁启超“首鼠两端” 243

康有为:“吾即月给汝三百元” 245

二、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 246

“今一线希望,在求保全此二人,保全此二军耳” 246

“项城若能与我推心握手,天下事大有可为” 249

三、在国民党与袁世凯之间 254

“极人生之至快” 254

“非国务大臣不做” 256

“吾一身真成为政界之中心” 258

“政治前途希望实为零点” 259

四、一篇文章胜过三千毛瑟 262

“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 262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265

五、在进与退之间 269

“庄严邛、蜀、滇、僰”的理想转瞬即逝 269

“作官实易损人格” 273

“屡为无聊的政治活动所牵率” 275

蔡锷:不争主角争人格 277

一、袁世凯问莫理循:“蔡锷会统治中国”吗? 278

二、蔡锷与袁世凯 282

“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 282

“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284

“槛虎于柙” 287

“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290

三、蔡锷与唐继尧 291

唐继尧:“滇中已有计划,请公南来” 291

四条规约 295

“大云南”思想 296

四、“为国民争人格” 298

“锷一介武夫,未谙政治,国务重任,非所敢承” 298

“军人不党”论 300

飘然引退 302

后记 305

主要参考书目 3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