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岳山岳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42628220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文字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六书”选字规律的深入研究,来考察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影响。
《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目录

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新的维度&夏锦乾 1

绪论 1

汉字——传统思维方式的滥觞及原型 1

文化的本质与内部形态关系 3

“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举要 6

结构安排与背景说明 13

第一章 “六书”与文字的产生 17

第一节 “六书”称谓及顺序 17

“六书”称谓比较 18

“六书”顺序排列 19

第二节 文字产生的典籍记载和实证 19

古文献相关记载 20

考古发现实证 22

第三节 文字产生年代的理论推测 25

仰韶抽象性符号的属性 25

仰韶符号体现的形式美规律 26

从原始象形文看文字的产生 27

第二章 象形文与字前文化 30

第一节 字前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途径 30

对字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30

传世文献相关记载研究 32

残存原始族群的考察研究 34

第二节 从原始象形文看字前文化 35

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35

反映的原始社会形态 38

先民对生存自然界的关注 40

反映部落间残酷战争 42

图腾及鬼神字义衍变 43

第三章 “象形”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48

第一节 “象形”造字 49

单体象形 49

复体象形 50

第二节 象形思维特征 50

“观物取象” 51

循具象把握抽象 54

复体象形的整体系统关系思维 56

第四章 “会意”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58

第一节 会意造字 58

以“意符”构成表示某些意义 59

会意表达抽象意义 59

由象形转化发展而来 60

数种物形构成以表关系及含意 60

第二节 会意思维特征 60

“比类取象” 61

“得意忘象” 62

意象性直觉思维 63

第五章 “形声”造字及其思维特征 66

第一节 “形声”造字及思维特征 66

形声造字 66

形声思维特征 67

第二节 指事、转注、假借 71

指事 71

转注 72

假借 73

第六章 “象形”“会意”思维与《周易》 77

第一节 象形思维与“易”之卦象 77

发生时间同源 78

思维方式同源 80

第二节 会意思维与《经》及“易”“意”相通 83

“易”是对“象”的意解 84

意解主要借助会意思维运用 85

“易”为“意”之假借 86

第三节 象形、会意思维与“易学” 87

象形会意思维与《易传》 87

象形思维与汉易象数派 89

会意思维与魏晋玄学易说义理派 91

象形会意思维互补与宋代理学易 93

第七章 “象形”“会意”与“五行”“阴阳”说 95

第一节 象形与五行说 95

五行所取皆为象形字 97

象形思维与西周五行说 99

第二节 会意思维与阴阳说 102

“阴”“阳”均为会意字 103

会意思维与两周阴阳说 104

第三节 象形会意思维互补与阴阳五行融合 106

第八章 “象形”“会意”思维与儒道互补 109

第一节 象形思维与“与命与仁” 109

象形思维与“与命” 109

象形思维与“与仁” 114

第二节 会意思维与“道”学说 117

会意思维与“无”之造字原始表达 118

会意思维与老子之“道” 119

第三节 “象形”“会意”思维与儒道互补 122

儒道思想互补 122

儒道思维方式互补 123

第九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教育思想 127

第一节 “象形”思维与儒家教育思想 127

象形思维与“有教无类” 128

象形思维与“因材施教” 129

象形思维与“随体诘诎” 131

象形思维与传统治学方式 133

第二节 “会意”思维与道家教育思想 135

会意思维与直觉主义学习论 135

会意思维与“法自然” 137

会意思维与“虚静”原则 137

会意思维与传统治学方式 138

第十章 “六书”与传统法律思想 141

第一节 象形文与原始刑罚 141

象形文与原始五刑 142

原始象形文与其他原始刑罚 146

第二节 造字思维与神权法思想 147

象形思维与原始自然崇拜 147

会意思维与神权法思想 148

第三节 象形思维与儒家法律思想 150

象形思维与“为国以礼” 150

象形思维与“为政以德” 153

第四节 象形思维与法家法律思想 156

对“法”的比类取象解说 157

象形与法家刑罚内容 158

象形思维与法家的局限性 159

第五节 会意思维与道家法律思想 161

会意思维与“以道统法” 162

会意思维与“法自然” 163

第十一章 “六书”与中国远古审美观念的发生、起源及其演进 167

第一节 “单体象形”——远古审美观念孕育准备期 168

单体象形发生期 168

单体象形的美学意义 170

单体象形与对形式美的感觉 172

第二节 “复体象形”与“会意”——远古审美观念发生期 174

复体象形与对形式美的自觉 174

会意造字的美学意义 175

会意思维与审美观念及仰韶文化 178

第三节 “形声”——自觉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期 179

第十二章 “六书”与传统美学 181

第一节 会意思维与“美”之“和”及“善” 181

“以味为美”与“和” 182

“美与善同意” 183

第二节 形声思维与“诗言志” 184

“诗”与“誌” 185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86

第三节 “象形”“会意”思维与“意象”“意境”说 188

象形思维与意象 188

会意思维与意境 189

象形会意与艺术追求 191

第十三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艺术思维 194

第一节 象形会意与“赋”“比”“兴” 194

单体象形与“赋” 195

复体象形及指事与“比” 195

会意与“兴” 196

第二节 象形会意与“神思” 198

象形与神思概念 198

象形会意与神思情状 199

会意与“神思”心理 201

第十四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创作方法 203

第一节 象形思维与现实主义 203

象形与传统现实主义特征 203

象形与儒家文艺倾向 204

第二节 会意思维与浪漫主义 206

会意与道家浪漫主义思维 207

会意与传统浪漫主义特征 208

第三节 象形会意思维互补与创作方法 209

第十五章 “六书”与先秦文学艺术 212

第一节 原始神话与象形会意思维 214

神话形象与象形思维 215

中国上古神话主题 219

神话直觉与会意思维 221

第二节 象形会意思维与历史散文 225

汉字创造与巫史之职 225

象形思维与历史散文 228

第三节 象形会意与诸子散文 231

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231

诸子散文与造字思维 233

第十六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书画艺术 242

第一节 “书画同源”的基本含义 242

发生时间上的同源 242

思维方式上的同源 244

书法与绘画同源 246

第二节 象形思维与传统绘画写实性艺术特征 249

象形与传统绘画线条表现艺术 250

“观物取象”与绘画“实对”传统 252

象形与“谨毛而失貌” 254

第三节 会意思维与传统绘画写意性艺术特征 256

会意与传统绘画早期重“意”的思维基础 257

会意与传统人物绘画的“传神” 259

会意与传统山水绘画的“意境” 262

第十七章 “象形”“会意”与传统戏曲艺术 269

第一节 会意思维与戏曲写意艺术特征 270

戏曲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基础 271

会意思维与戏曲写意艺术特征 273

第二节 象形、会意与戏曲散点透视结构及脸谱 276

戏曲的散点运动结构 276

象形会意与戏曲的脸谱 281

主要参考文献 285

后记 2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