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华俊,罗其友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03020588X
  • 页数:4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共18章。上篇系统论述了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及农业区域形成与发展、区域分工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基础理论;中篇阐述了农业区域划分与区域布局、区域资源与区域市场分析、区域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相关研究方法;下篇重点介绍了农业区域发展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实践。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目录

上篇 3

第一章 农业区域发展学概述 3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基本概念 3

(一)区域与区位 3

(二)农业与农业区域 4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6

(一)研究对象 6

(二)重点领域 6

三、农业区域发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7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关系 8

(三)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8

(四)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8

四、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9

(一)国外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9

(二)国内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16

五、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展望 18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发展机遇 18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热点 19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农业区域分工理论 21

一、分工及其作用 21

二、分工内生演进机制 22

(一)分工发展过程 22

(二)分工与交易成本 22

(三)分工与社会组织试验 23

三、区域分工理论 23

(一)区域分工的概念 23

(二)传统区域分工理论 24

(三)现代区域分工理论 25

四、农业区域分工演化规律 25

(一)农业区域分工机制 25

(二)农业区域分工深化的资源保障 28

五、农业区域分工水平的测度方法 28

(一)区域分工指数 28

(二)区域结构相似系数 29

六、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 29

(一)粮食安全 29

(二)完善的市场体系 30

(三)改善交易效率 30

(四)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 31

(五)延伸农业产业链 31

参考文献 31

第三章 农业区域演变理论 32

一、农业区域的类型与等级 32

(一)农业区域的类型 32

(二)农业区域的等级 33

二、农业区域的形成要素论 33

(一)资源因素 34

(二)市场因素 34

(三)区位因素 34

(四)技术因素 35

(五)环境因素 35

(六)政策因素 36

三、农业区域的发展阶段论 36

(一)形成期:资源驱动 36

(二)扩张期:规模驱动 37

(三)整合期:产业链驱动 37

(四)提升期:技术创新驱动 38

(五)稳定期:多功能统筹驱动 38

四、农业区域的持续发展论 38

(一)在效率维上的竞争性 39

(二)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 39

(三)在空间维上的公平性 39

五、农业区域的城乡互动论 39

(一)城乡居民的需求互补性 40

(二)城市田园化 40

(三)农村城市化 41

参考文献 41

第四章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42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理论 42

(一)绝对优势理论 42

(二)相对优势理论 43

(三)要素禀赋理论 43

(四)竞争优势理论 45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价值 46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47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内涵 47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 47

三、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 51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 51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 52

参考文献 57

第五章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58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 58

(一)区域产业结构 58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 59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 60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60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65

三、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73

(一)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73

(二)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 75

四、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77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准则 77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79

参考文献 80

第六章 农业区域增长理论 81

一、农业区域增长的影响因素 81

(一)自然条件 81

(二)劳动力 82

(三)资本投入 82

(四)技术进步 83

(五)制度因素 83

(六)与其他区域的关系 83

二、农业区域增长的基础理论 84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84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87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90

三、农产品产业带理论 91

(一)农产品产业带的概念与功能 91

(二)农产品产业带的专业化生产 92

(三)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2

四、农村工业化理论 94

(一)农村工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94

(二)农村工业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95

(三)农村工业化的驱动力 96

五、城乡统筹理论 98

(一)城乡关系基础理论 98

(二)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 100

(三)城乡关系失衡的成因与代价 102

(四)城乡统筹的国际经验 105

六、区域农业科技引领理论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七章 农业区域调控理论 108

一、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08

(一)中央政府的作用 108

(二)地方政府的作用 109

二、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110

(一)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 110

(二)区域调控模式 112

三、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内容与主体 114

(一)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 114

(二)农业区域调控的内容 114

(三)农业区域调控的主体 115

四、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与途径 117

(一)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 117

(二)农业区域调控的途径 118

五、农业区域调控的评价 119

(一)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119

(二)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指标 120

(三)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模型 123

参考文献 124

中篇 127

第八章 农业区域资源评价方法 127

一、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127

(一)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 127

(二)农业区域资源的特征 129

(三)农业资源的分类 132

二、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作用与准则 135

(一)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135

(二)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136

三、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 138

(一)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138

(二)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内容 140

四、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 153

(一)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方法 154

(二)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内容 155

参考文献 157

第九章 农业区域市场分析方法 158

一、农业区域市场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158

(一)市场需求与市场容量 158

(二)区域市场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59

二、农业区域市场容量预测方法 162

(一)累加法 162

(二)购买力指数预测法 164

(三)类推法 165

(四)德尔斐(Delphi)法 165

三、农业区域市场封锁问题分析 167

(一)地区市场封锁的定义、表现及其影响效应 167

(二)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分析 170

(三)我国反地方封锁的实践 171

(四)破解地方封锁的对策 172

参考文献 173

第十章 农业区域划分方法 174

一、农业区划的概念与体系 174

(一)农业区划的概念与基础 174

(二)农业区划的体系 175

二、农业区划的一般方法 176

(一)农业区划的一般工作方法 176

(二)农业区划的指标设置方法 181

(三)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182

三、中国农业区划的发展历程 183

(一)古代农业区划 183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区划 184

(三)近期的农业区划 185

四、中国农业区域划分案例 187

(一)农业自然区划 187

(二)农业部门区划 189

(三)农业技术措施区划 192

(四)综合农业区划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十一章 农业区域布局方法 199

一、农业布局的内涵 199

(一)农业布局的概念 199

(二)农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199

二、农业布局条件分析 200

(一)自然条件分析 200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01

(三)技术条件分析 203

(四)区域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203

三、农业布局合理性分析 204

(一)合理农业布局的基本特征 204

(二)农业布局合理性衡量指标 206

四、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206

(一)种植业布局 206

(二)林业布局 208

(三)畜牧业布局 210

(四)水产业布局 211

(五)城郊农业布局 211

五、农业布局调整方法 212

(一)农业地理调查法 212

(二)分析研究法 212

(三)定点试验新方案 213

六、农业企业布局分析 213

(一)企业布局因素分析 213

(二)农业企业布局的指向 214

(三)农业企业共生 215

参考文献 215

第十二章 农业区域规划方法 216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与作用 216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 216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性质 217

(三)农业区域规划的作用 218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原则、程序与方法 219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依据与原则 219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 222

(三)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223

(四)农业区域规划成果的编制形式 227

三、农业区域产业规划 228

(一)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228

(二)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类型 229

(三)农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内容 231

四、农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232

(一)农业区域土地的概念 232

(二)农用地条件分析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233

(三)各业用地的确定 234

(四)农业用地的布局要求 235

五、农业区域村镇规划 236

(一)村镇规划的内涵 236

(二)村镇规划编制的原则 237

(三)村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 237

(四)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 239

参考文献 240

下篇 243

第十三章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划 243

一、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概况 243

(一)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概况 243

(二)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50

二、农业土地资源利用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 253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其作用机理 253

(二)人文与社会经济因子及其作用机理 258

三、农业土地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260

(一)耕地及其利用变化 261

(二)林地及其利用变化 262

(三)园地及其利用变化 263

(四)草地及其利用变化 263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指标与方法 264

(一)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研究现状 264

(二)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原则 265

(三)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266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法 268

五、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方案及分区论述 268

(一)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案 268

(二)各分区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及评述 269

六、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280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80

(二)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81

(三)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法则 281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283

参考文献 285

第十四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区划 287

一、农业水资源及利用概况 287

(一)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287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88

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290

(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严重挑战 290

(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292

三、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295

(一)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 296

(二)地表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 296

(三)地下水空间分布差异 297

(四)水资源可利用量空间分布差异 298

四、农业水资源利用分区 300

(一)水功能区划 300

(二)水资源利用分区 302

(三)节水灌溉分区 303

五、区域农业节水战略 304

(一)东北区 304

(二)黄河上中游区 305

(三)黄河中下游区 306

(四)海河区 307

(五)淮河区 308

(六)长江中下游区 308

(七)东南沿海区 309

(八)西南区 309

(九)内陆河区 310

参考文献 311

第十五章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划 312

一、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312

(一)生态破坏严重 312

(二)环境污染加剧 314

(三)自然灾害频繁 318

二、农业生态环境区划指标与方法 319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 319

(二)区划类型与特点 320

(三)生态区划指标体系、途径与方法 320

三、农业生态环境区划方案及分区论述 322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分区 322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区的特点 324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328

(一)树立全民环境意识 328

(二)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 329

(三)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329

(四)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330

(五)建立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 330

(六)发展国际间环境合作与交流 330

参考文献 331

第十六章 循环农业战略与区域模式 332

一、循环经济理念与循环农业内涵 332

(一)循环农业的基本理念 332

(二)循环农业的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 334

(三)循环农业与现代常规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338

(四)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39

二、国外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的基本模式 341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341

(二)国外循环农业模式案例 343

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348

(一)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 349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53

(三)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条拓展 355

(四)“清洁型”社区建设 360

四、我国循环农业区域模式 361

(一)循环农业类型模式 361

(二)循环农业区域模式 362

参考文献 370

第十七章 农业多功能性与区域主体功能 371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区划的意义 371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 371

(二)农业多功能区划的背景 372

二、农业多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373

(一)分区考虑的主要内容 373

(二)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376

三、农业功能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377

(一)农产品供给功能 378

(二)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 380

(三)生态功能 380

(四)文化和休闲功能 381

(五)影响农业功能可持续性的外部因素 381

四、农业多功能综合分区方案 382

(一)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382

(二)分区方案 382

五、区域农业主体功能 384

(一)东北区 384

(二)黄淮海区 384

(三)环渤海城市化区 384

(四)华东沿海城市化区 385

(五)华南沿海城市化区 385

(六)长江中下游区 386

(七)西南区 386

(八)内蒙古和长城沿线区 386

(九)黄土高原区 387

(十)西北内陆区 387

(十一)青藏高原区 388

(十二)海洋渔业区 388

参考文献 388

第十八章 农业区域政策 389

一、区域政策的研究进展 389

(一)区域政策的概念与发展 389

(二)区域政策研究现状与趋势 390

(三)国外区域政策的实践案例 393

(四)我国区域政策的实践和评价 395

二、区域政策的分析方法 396

(一)对问题区域的确定 396

(二)区域政策的制定原则 396

(三)区域政策体系构建 397

(四)区域政策的实施原则和方法 398

(五)区域政策的评价体系 398

三、我国农业区域政策目标 399

(一)农业区域政策概念 399

(二)农业区域政策目标 399

四、我国农业区域政策措施 399

(一)加强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立法 400

(二)建立完善农业主体功能区政策 400

(三)建立和实施区域农业绩效评价制度 400

(四)均衡区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400

参考文献 4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