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黄老道探源
黄老道探源

黄老道探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晟焕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0464614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黄老道”为研究的中心, 指出“黄老道”是西汉末至东汉末二百多年中存在着的一个有时代特色的黄老道家思潮。
《黄老道探源》目录
标签:探源 老道

引论 1

一 黄老道的特点 4

二 黄老道形成时期 5

三 黄老道和道教 7

四 黄老道文献 8

五 黄老道形成的政治社会背景 8

(一)秦汉的学术环境 8

(二)权力的支持和方士的士族化 9

(三)儒道之争和黄老道的成立 11

六 黄老道思想 12

(一)宇宙观 12

(二)性命观 13

(三)养生观 14

(四)治世观 15

七 黄老道渊源 17

(一)神仙思想 17

(二)道家和养生 17

(三)“方技”理论和技术 19

(四)阴阳五行的数术 19

(五)数术和方技的结合 20

八 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21

第一章 “黄老道学”含义诠释 23

第一节 何为黄老道学 24

第二节 黄老道学文献考证 27

第三节 黄老道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32

第四节 “黄老道”与“道教”的异同 34

第五节 从东西方文化之歧异看“哲学”与“宗教” 36

第六节 “道教”对“黄老道”的继承和改造 39

第二章 黄老道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42

第一节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其书及其与黄老道学的关系 42

一 史籍中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42

二 《包元太平经》与现存《太平经》思想的一脉相传 48

(一)“五仓之术”和“五藏之神” 48

(二)“赤精子之道”和“吾道太阳” 51

三 《包元太平经》传承的历史脉络 52

(一)“致太平”之救世理想的传承和发挥 52

(二)《包元太平经》的谶语对于吉神书出现的影响 54

四 《包元太平经》的体系及其对黄老道学建立的推动作用 56

第二节 “黄老”和“道家”内涵的演变 58

第三节 黄老道著作及其理论特征 63

第三章 黄老道的基本思想 73

第一节 宇宙观 74

一 道、一、元气 74

二 阴阳、中和、五行 77

第二节 性命观 81

一 气化性命 81

二 精、气、神 83

三 天地人“三合”、“三统” 85

第三节 养生观 86

一 爱气、尊神、重精 86

二 守一、反本、无为 88

三 养生诸术 91

四 善行 95

五 凡人成仙 99

第四节 治世观 102

一 “治身与治国” 102

二 “致太平”的政治、社会理想 108

第四章 黄老道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113

第一节 百家争鸣到官方的思想控制 113

第二节 秦时私学的禁绝及方术影响的扩大 117

一 秦博士与官学 117

二 “焚书”的意义及其影响:私学的禁绝和方术影响的扩大 118

第三节 西汉初黄老学的全盛及皇权与王国割据势力的斗争 123

第四节 儒生与方士的兴起 126

一 儒家官学的成立及儒生的士族化 126

二 与儒生相肩的士族,方士 127

第五节 秦汉的祭祀文化与方士 133

一 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133

二 定德改制、封禅与方士 135

三 儒术系统的祭典及其思想结构 144

四 方术系统的祭典及其思想结构 147

五 方士与神祠:方士士族化的经济、社会基础 156

第六节 方士与儒生之争及其意义 162

第五章 黄老道思想的渊源 168

第一节 先秦神仙家探源 168

一 三神山仙人说 168

二 神仙说与燕、齐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172

三 萨满与神仙 180

四 巫与萨满 185

五 “舞”、“仙”、“真”:字源考证 194

六 自巫至仙:思想史的考察 196

七 楚国的神仙思想 203

第二节 方技考 210

一 方技学的思想结构 211

(一)论“行气” 211

(二)论“气”、“神”、“精” 213

二 方技诸术 215

(一)吐纳、辟谷 215

(二)导引 219

(三)房中 222

(四)方技与巫术 224

(五)神仙黄白术 227

第三节 道家与养生 233

一 先秦道家论“精”、“神”、“气”、“形” 233

二 黄、老合流 241

三 老子与养生 245

(一)老子论养生 245

(二)养生论与治世论的结合 251

四 道家养生论的深化 255

(一)道家和方技养生论之相通 255

(二)黄老学与养生 257

(三)黄老学论“养生以经世” 261

(四)道法融合与养生 267

(五)重养生的时代潮流 270

第四节 阴阳五行数术考 273

一 数术与阴阳家 273

二 “阴阳”、“五行”概念的哲学范畴化 276

三 阴阳五行的思想结构1:自然法则的探讨 281

四 阴阳五行的思想结构2:历史、社会法则的探讨 289

五 阴阳五行的思想结构3:天、地、人合一的摸索 292

第五节 阴阳五行的数术与方技知识的结合 297

第六节 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天命论的演变 306

一 中国古代天命论新探 306

二 天文、历法知识的成熟与阴阳五行说 309

三 阴阳五行说在天命论上的发挥 312

四 简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 315

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34

【图表1】 《包元太平经》有关史料表 44

【图表2】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与今本《太平经》的传授关系对照表 51

【图表3】 阴阳、万物相配表 78

【图表4】 三气、万物相配表 80

【图表5】 六事表:“六大善”、“六大恶” 97

【图表6】 十治图 108

【图表7】 儒家祭祀结构图 147

【图表8】 汉代方术系统祭祀及置祠有关材料表 148

【图表9】 “九野”、“九州”相应表 29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