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月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09124010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运行对农村经济、农村劳动力、家庭收益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局限性与产生的原因等为研究内容,分析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微观层面上产生的绩效,得出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正处于适宜期及土地收益分配模式改进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源泉等结论。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势在必行 1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 1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目的 3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意义 4

二、国内外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评述 6

(一)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的研究 6

(二)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研究 8

(三)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11

(四)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研究趋势 13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3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方法 17

五、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 18

(一)研究了农民对土地自主经营决策权利实施的满意度 18

(二)提出了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正处于适宜期的论点 18

(三)实证了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源泉是制度的收益分配模式 18

(四)从微观到宏观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思路 18

第二章 土地经营制度相关理论 20

一、制度公平与效率理论 20

(一)科斯的解释 20

(二)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20

(三)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理解 21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理解 22

二、土地产权理论 23

(一)关于产权的解释 23

(二)马克思、恩格斯土地产权理论 24

三、资源配置与农民组织化理论 25

(一)资源配置层次 25

(二)资源配置模式 26

(三)农民组织化理论 26

四、地租地价理论 27

(一)地租理论 28

(二)土地价值理论 30

(三)土地收益与税收理论 32

五、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 33

(一)土地需求 33

(二)土地供给 35

第三章 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内涵概述 38

一、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建设过程 38

(一)农地农有制度的建立(1949—1952年) 38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建设(1953—1958年) 40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中的产权配置 43

(一)集体土地权利的从属性 44

(二)集体土地产权从属性实证 46

三、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产权关系 48

(一)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48

(二)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51

(三)农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54

四、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收益分配模式 60

(一)工分与人口为分配依据 61

(二)劳动产品的分配模式 62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中的土地与产权配置 66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产生与发展 66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产生 66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发展阶段 69

二、土地在农户家庭中的分配 72

(一)土地分配方式选择 72

(二)土地分配方式的操作 74

三、农户家庭承包地上的产权设置 78

(一)我国台湾省和国外土地产权设置介绍 78

(二)我国农户家庭承包地上的产权安排 80

(三)农户承包土地后的责任和义务 81

第五章 农民行使土地经营决策权的效用分析 84

一、土地家庭经营的目标和实现条件 84

(一)家庭经营的基本目标 85

(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经 86

二、土地家庭经营自主决策效用假设 88

(一)土地经营决策效用内涵界定 88

(二)农民对土地经营的传统偏好特征 91

三、土地家庭经营自主决策效用分析 93

(一)土地家庭经营效用的历史考察 93

(二)经营决策效用最大化条件 97

(三)家庭经营决策效用无差异曲线 100

第六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08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对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作用 108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08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发挥了土地的生产功能 111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增加了对土地的持续投入 111

二、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性提高 114

(一)全国农业生产水平先快后缓持续性提高 114

(二)河北省农业生产水平平稳持续性提高 116

(三)平原、山区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中的差异性 118

三、粮食商品率大幅度增长 120

第七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对家庭劳动力供需配置的影响 122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 122

(一)改革初期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123

(二)家庭经营中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126

(三)家庭经营中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131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 131

(一)“搭便车”行为消失 132

(二)剩余劳动力释放与分离 132

(三)家庭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 135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使劳动效率快速增长 137

(一)农民树立了有效劳动的自觉意识 137

(二)单位土地劳动投入量节约 139

(三)劳动效率提高 141

四、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 143

(一)山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劳动力投入为主 144

(二)平原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机械化发展为主 146

(三)城市郊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信息与技术投入为主 147

第八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的改进 150

一、土地收益分配的理论解释 150

(一)马克思关于收益分配的理论 151

(二)“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体现 152

二、土地收益分配的一般原则 154

(一)平均利润归土地经营者原则 154

(二)超额利润的区别归属原则 155

(三)土地税收归国家原则 157

三、土地收益分配模式对农户收益影响的比较分析① 160

(一)土地收益分配模式及内涵变化 161

(二)土地收益分配模式改进的实证分析 166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重建了农民的家庭财产 171

(一)农民的家庭财产观念变化 172

(二)农户家庭财产构成 173

(三)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方式的变革 175

第九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局限性 180

一、土地权属模糊 180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 180

(二)农户承包地上产权残缺 182

(三)出现无土地农民群体 184

二、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 187

(一)丰收悖论现象 187

(二)“蛛网定理”的作用 189

三、土地规模与要素配置间的矛盾 191

(一)土地规模对要素配置的约束 191

(二)土地规模对持续提高收益的限制 192

(三)土地规模限制了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 194

四、制约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因分析 196

(一)土地流转受多因素制约 196

(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于生产功能 198

五、小规模经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204

第十章 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 206

一、政策背景 206

(一)农民种地无租无税 206

(二)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的简化 208

(三)农业生产直接补贴政策 211

二、社会背景 211

(一)现代社会对土地产品的要求 212

(二)现代社会对农民的要求 213

(三)现代社会对农村农业的支持 214

三、法律背景 21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内容 216

(二)《物权法》相关内容 218

第十一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创新思路与模式构想 223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原则 223

(一)坚持土地公有制原则 223

(二)坚持兼顾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 224

(三)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不变的原则 224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225

(五)坚持农民增收脱贫的原则 225

(六)坚持农民乐于接受和多数农村可行的原则 225

二、创新思路与目标模式 226

(一)创新思路 226

(二)创新目标与模式 227

三、实施对策 233

(一)调整发展战略 234

(二)完善农户承包地的产权体系 234

(三)建立土地资源流转配制机制 235

(四)加强政府服务功能 235

(五)发展农民经纪人 236

第十二章 一个合作组织主导型土地家庭经营模式案例 238

一、农民对组织起来的认识 238

(一)农民希望组织起来 239

(二)农民希望被“管”但不失自由 240

(三)农民不希望村委会作为组织者 242

二、高优社的内部结构及经营管理模式 243

(一)高优社的组织模式 243

(二)高优社的运行模式 243

(三)分社长的条件、权利和义务 244

(四)高优社的社员类型 245

三、高优社的作用 245

(一)改善种植结构,实现农民保粮增收 246

(二)创新耕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247

(三)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 247

(四)实行兜底机制,减轻了农民推广新产品的压力 247

(五)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事 248

四、高优社的管理机制 249

(一)堡垒户监督 249

(二)合理赊账 250

(三)独特的扶贫举措 250

(四)高优社的民主管理 250

五、农民对高优社的评价 251

(一)社员对高优社的肯定 251

(二)社员认为高优社存在的问题 251

参考文献 254

后记 2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