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家和同族的历史社会学
家和同族的历史社会学

家和同族的历史社会学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藤井胜著;王仲涛译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00043050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日本特有的亲属制度单位家和同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家和同族内部的结合原则以及家与同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日本社会的组织原则加以推断。
《家和同族的历史社会学》目录

序论 1

一 家-同族研究和社会学 1

二 本书的案例 8

第一部 理论和课题 24

第一章 社会学和家-同族理论 24

一 考察的视点 24

二 功能的阐明——有贺和喜多野的理论(1) 26

有贺的家业经营论 30

喜多野的抚养论 30

三 结构的解释——有贺和喜多野的理论(2) 30

家-同族和亲属 35

有贺的主从关系论 35

喜多野的父系家长制论 35

四 家-同族理论的发展——以长谷川理论为中心 35

作为公的单位的功能 40

“我们意识”和结构 40

结论 40

第二章 日本社会论和家-同族论 43

序 43

一 日本社会论的发展 44

“半封建的”社会论 50

“日本的”社会论 50

二 日本社会论的相位 50

历史的视点和文化的视点 56

作为“原型”的近世社会 56

三 近世社会和家-同族 56

主从关系和经营体 63

横向关系的地位 63

株论的意义 63

结论 63

第二部 家 70

第三章 村落社会和家——以上瓦林村和行延村为例 70

序 70

一 家理论和株 71

株论和分居论 80

有贺的家理论的变化 80

株论的衰退和再生 80

二 家的逻辑 80

基本特质 94

统治制度和家 94

家和门第 94

三 上瓦林村和家 94

近世初期 114

近世中期以后 114

四 行延村和家 114

近世初期 140

近世中期以后 140

结论 140

第四章 家和村落史料——以今井村为例 145

一 考察的视点 145

二 人别改账和家 148

初期本百姓和“六姓七宅” 161

人别改账和宗门改账 161

家的作用和实际状态 161

三 中期以后的史料和家 161

五人组账和宗门人别改账 176

宗门人别改账的意义 176

结论 176

第五章 家和父系家长制 179

一 考察的视点 179

二 家长统治的法的性质 181

家长权和亲权等 191

家长权和家代表权 191

三 对家长统治的约束 191

家长和家的传统 197

村落、领主和家长 197

四 家的统治和父系家长制概念 197

亲权等和父系家长制 201

对家长的约束和父系家长制 201

结论 201

第三部 同族 206

第六章 同族结合和本家分家关系——以上瓦林村为例 206

一 考察的视点 206

二 从初期到中期 213

分割继承的实际状况 227

役和户主 227

本家分家关系的特质 227

三 中期以后的发展 227

同族结合及其后 250

新分家和同族结合 250

同族结合和村落结构 250

结论 250

第七章 同族结合和组结合——以今井村为例 254

序 254

一 同族结合和亲属/非亲属 255

从家到同族 277

中期以后的同族结合 277

二 组的发展和同族 277

村落制度和组制度 290

组和同族的关系 290

家联合的形态 290

结论 290

第八章 同族的结构和功能——以行延村为例 295

一 考察的视点 295

二 同族的结构 298

祖先祭祀和同族结合 308

依附农民和同族 308

三 同族的功能 308

生活上的各种功能 317

作为权利/义务共有体的功能 317

结论 317

第九章 同族和亲方子方——以上瓦林村A本家为例 319

一 考察的视点 319

同族论和亲方子方论 325

A本家和子方阶层 325

二 中期的亲方子方 325

地主经营和子方阶层 334

亲方子方的结构 334

三 后期的亲方子方 334

地主经营和子方阶层 350

亲方子方的结构和变质 350

四 租佃经营和亲方子方 350

租佃经营和子方阶层 365

亲方子方的结构 365

结论 365

后记 371

参考文献 380

序论 11

表P-1 田地率(上瓦林村) 11

表P-2 田地率(行延村) 15

表P-3 村收获量的变化(今井村) 18

表P-4 田地率(今井村) 20

第三章 95

图3-1 庆长时期宅基地登记人(庆长十六年)和万治时期的身份(万治二年) 95

表3-1 万治二年(1659)“柄在家”的性质 96

表3-2 17世纪中叶的身份和所有财产 99

表3-3 身份构成的变化 102

表3-4 安永十年(1781)日野大明神鸟居前石灯笼捐献者的身份 106

表3-5 从身份中看到的配偶者属性 107

表3-6 近世后期的役钱征收 112

表3-7 庆长期检地账和延宝期书上账的比较 117

表3-8 延宝期书上账上的村人属性 119

表3-9 元禄二年(1689)村明细账 120

表3-10 贞享三年(1686)“夫役数量调查” 122

表3-11 身份·户数的变化 123

表3-12 享保九年(1724)村申报账署名者的属性 125

表3-13 元文元年(1736)“年贡米银支付账目内容账”——山林·水利 129

表3-14 村内水池 130

表3-15 家臣·谱代系统阶层及无姓阶层的婚姻及养子 132

表3-16 享保八年(1723)为和气山公事人的费用出钱者的属性 135

表3-17 元文元年(1736)“年贡米银支付账目内容账”——足役米 136

表3-18 天明五年(1785)村入用夫钱割赋账与宗门人别改账 138

第四章 153

表4-1 人别改账与宗门改账的比较 153

表4-2 人别改账和检地账的比较 156

表4-3 宽文十一年(1671)人别账中的家的生活实际状态 160

表4-4 身份·户数·人口的变化 162

表4-5 近世后期史料和家 164

表4-6 五人组的编成 169

表4-7 宗门(人别)改账中成员构成的变化(到中期) 173

表4-8 宗门人别改账中成员构成的变化(中期以后) 175

第五章 196

图5-1 近世村落的家和统治(理念图) 196

图5-2 父系家长制的类型 202

第六章 214

图6-1 分家的形成过程(B姓) 214

图6-2 分家的形成过程(C、E、F姓) 215

表6-1 万治二年(1659)的“隐居”身份阶层和宅基地 217

图6-3 隐居分家和百姓名 220

图6-4 元禄二年(1689)村地图的一部分(下瓦林村) 226

图6-5 B姓的动向 228

图6-6 E姓的动向 229

图6-7 D姓的动向 229

表6-2 分家后的本家和分家的土地收入 235

表6-3 土地收入阶层别的继承人的血缘关系 236

图6-8 “同家”的动向 249

第七章 258

表7-1 宽文元年(1661)今井村宗旨御改账 258

图7-1 同族的形成过程 260

表7-2 本家和新分家的土地收入比率 268

图7-2a 同族的发展(A姓) 270

图7-2b 同族的发展(B姓) 272

图7-2c 同族的发展(C姓) 273

图7-2d 同族的发展(D姓) 274

图7-2e 同族的发展(E姓) 275

图7-2f 同族的发展(F姓) 276

图7-2g 同族的发展(G姓) 276

表7-3 后期五人组的编成 280

表7-4 组头担当者的变化 284

表7-5 组头和村中四役的关系 286

图7-3 宽保元年(1741)的奠仪账(弥五右卫门家) 288

第八章 301

图8-1 同族的动向(A株内) 301

图8-2 同族的动向(D株内) 302

图8-3 A一族的谱代系统的动向 304

第九章 326

表9-1 享保十二年(1727)A本家的地主经营 326

表9-2 租佃米收获量别的佃农人数(万治~享保) 327

表9-3 宗门(人别)改账中的A本家的奉公人·下人 327

表9-4 享保十二年(1727)的尾出嫁时的力工和家的关系 329

表9-5 A本家和家持下人的关系(享保~宝历) 331

表9-6 租佃米收获量别的佃农数(宝历~文化) 336

表9-7 和A本家的出入关系(宝历~宽政) 338

表9-8 子方和A本家的关系(宝历~宽政) 339

表9-9 天明八年(1788)的A本家的地主经营 341

表9-10 宅基地的借贷关系者和A本家(安永~宽政) 343

表9-11 和A本家的出入关系(天明~文化) 345

表9-12 子方和A本家的关系(天明~文化) 346

表9-13 宅基地借贷关系者和A本家(宽政~文化) 348

表9-14 文化时期的租佃关系和出入关系 349

表9-15 租佃米收获量别的佃农人数(宽政~安政) 351

表9-16 嘉永元年(1848)市之进入家时的出入关系 355

表9-17 嘉永元年(1848)的佃农和出入关系 356

表9-18 A本家的奉公人(弘化~安政) 359

表9-19 文化时期的佃农和子方的动向 360

表9-20 嘉永元年出入关系者土地收入的变化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