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7 朴学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尹继佐,周山主编;李海生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6818634
- 页数:645 页
第一章 清代朴学思潮的界定 1
第一节 几个常用概念的比较 1
一、关于“汉学” 1
二、关于“清学”、“新汉学” 4
三、关于“实学” 6
四、关于“乾嘉考据学” 8
第二节 清代朴学与朴学思潮 11
一、关于清代朴学 11
二、关于朴学思潮 13
第二章 清代朴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原因 17
第一节 明末清初社会批判思潮与否定理学末流的救世精神相呼应 18
一、王学的衰落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崛起 19
二、“明道救世”的思想启蒙 24
三、清初三大儒对王学末流的进一步清算 26
四、推动实学取代理学 最终走向朴学 32
第二节 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清代学术的复古轨迹契合 35
一、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35
二、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学术回归元典 39
第三节 东汉以降训诂考据学的积累为朴学后起奠定了基础 45
一、训诂考据学的历史沿革 45
二、训诂考据学的历史积累与清代学术的厚积而发 48
第三章 清代朴学思潮兴起的外部原因 52
第一节 怀柔与高压并行的文化政策胁迫学问转向考据之实 52
一、政治高压下的文化禁锢政策及其对清初学术界的影响 52
二、与政治高压伴行的文化怀柔政策及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 60
三、控制驯服的政策效用胁迫学问走入故纸丛碎 65
第二节 康乾盛世为朴学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69
一、学术发展离不开稳固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69
二、强化社会控制系统 提高国家统治能力 71
三、完善社会保障疏导系统 促进社会安定 78
四、经济繁荣的“康乾盛世” 79
五、文化投入的加大与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学术发展 82
第四章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朴学思潮的形成 88
第一节 明季遗儒实开清代朴学之风 88
一、蕺山学派与证史考经学风的出现 89
二、王绪遗响与正学的衰落 100
三、殊途同归与朴学思潮的初步形成 106
第二节 开启朴学思潮的第一人顾炎武 118
一、道德文章 一代楷模 119
二、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 125
三、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 130
四、奠定朴学的学问基础 134
五、影响卓著 光照后人 140
第五章 汉学倾向崛起与《书》、《易》辨伪运动 147
第一节 朴学思潮中“汉学”倾向的崛起 147
一、通经致用观念及其变异 147
二、汉宋兼采之学向汉学的过渡 150
第二节 清初的古《书》辨伪运动 154
一、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 154
二、毛奇龄对古《书》辨伪学的批评 163
三、《古文尚书》辨伪与清初的学术发展 166
第三节 清初的《易图》辨伪运动 174
一、清初《易图》辨伪学的产生 174
二、胡渭与《易图》辨伪诸家 176
三、《易图》辨伪与清初的学术发展 182
第四节 《书》、《易》辨伪的思想史意义及其对朴学思潮的影响 186
一、《书》、《易》辨伪的思想史意义 187
二、《书》、《易》辨伪对朴学思潮的影响 189
第六章 朴学主流地位的确立与乾嘉中兴 195
第一节 汉学阵营的凸现与乾嘉学派的形成 195
一、汉学阵营与乾嘉学派 196
二、关于乾嘉学派的划分 200
第二节 乾嘉“三大儒”及其创立的学术与学派 207
一、惠栋与吴派学者 207
二、戴震与皖派学者 215
三、钱大昕与嘉定学者 220
第七章 引领朴学进入汉学时代的发轫者惠栋 229
第一节 从标帜汉学到峻立家法 229
一、汉学涵义辨正 230
二、峻立汉学家法 232
第二节 从辨伪到求真:朴学“汉学化”改造的重心 235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与考真 236
二、整理汉《易》 恢复《易》经 249
第三节 对汉经的全面整理与恢复 279
一、考释毛《诗》郑笺 恢复古经面目 279
二、考训“三礼” 申说汉儒经解 284
三、从经入手 考释《春秋》 287
第四节 惠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 291
一、峻立汉学家法 开启汉学时代 291
二、经学研究从革命性的辨伪转向建设性的求真 292
三、掀起了全面考经的新高潮 294
四、开创吴学派 扬励纯汉学 296
第八章 朴学思潮的光大者戴震 300
第一节 矫惠学之偏 正通经路线 300
一、从惟求其古到惟求其是 300
二、以小学为基 303
三、以典章为辅 313
四、治诸艺而会于经 321
第二节 缀惠学之缺 创戴学之新 332
一、把求义理、明古经、知故训合为一体 333
二、义理之学的非宋学含义 337
三、义理三书的历史命运及其评价 346
第三节 戴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 351
一、以新义理黜旧 直捣宋学的最后堡垒 352
二、用科学方法 立朴学正统 354
三、树朴学权威 占学界高地 356
四、开创皖派 将朴学进行到底 358
第九章 朴学思潮的拓展者钱大昕 364
第一节 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 364
一、错综贯串 发人所未发 364
二、经学说论中的掘古发幽 366
三、经学答问体与条目例的拾遗补缺 370
四、钱氏考经的特点与成就 376
第二节 磅礴昆仑 别开史学面目 378
一、《廿二史考异》与历史考证学 378
二、重篸《元史》 功及后代 400
三、卓尔不群的史学思想 405
第三节 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 412
一、会通音韵 413
二、昌明方志 418
三、考核金石 422
四、明晓避讳 426
五、旁通历算目录诸学 430
第四节 钱学对朴学思潮的主要影响与贡献 435
一、尊史为经 丰富了学术批判中的非宋学含义 435
二、考史与考经并立 拓展了朴学的主流学术 437
三、考史提携诸艺百学 促进清代学术全面发展 439
第十章 朴学思潮推动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 449
第一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小学、音韵学、金石学的发展 449
一、小学与小学研究的兴盛与发展 450
二、古音学的崛起与切韵学的发展 453
三、金石学的研究与发展 457
第二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史学的发展 459
一、清代考证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460
二、方志学的兴盛与发展 463
第三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文献学的发展 466
一、校勘学的兴盛与发展 466
二、版本学、目录学的形成与发展 470
第四节 朴学思潮与清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473
一、天文学的活跃与发展 474
二、数学的繁荣与发展 477
三、地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 480
第十一章 《书》《易》考辨的总结与乾嘉学派的两个殿后大师 487
第一节 《书》《易》考辨的总结 487
一、孙星衍与《书》经考辨的总结 488
二、焦循与《易》经考辨的总结 494
第二节 乾嘉学术的两个殿后大师 501
一、阮元:掇拾校勘之学的大家 501
二、章学诚:清代史学的殿后大师 507
第十二章 朴学思潮的延续与汉学阵营的分化 519
第一节 皖派后学的积极经营 519
一、传承戴氏音韵训诂一脉的段、王之学 520
二、传承戴氏典章制度之学的弟子后人 524
三、弘扬戴氏算学的薪火传人 527
第二节 汉学批判的兴起与更新主张的涌动 530
一、来自阵营内部的批评 530
二、道学家的兴师问罪 535
三、更新主张的涌动 538
第三节 汉学阵营的分化与常州学派的崛起 541
一、汉学阵营的分化 541
二、常州学派的崛起 547
第十三章 朴学思潮的边缘化及其余绪遗响 556
第一节 朴学被边缘化的旅程 556
一、昙花一现的理学回潮 556
二、扑而后起的今文经学 561
第二节 朴学思潮的余绪遗响 570
一、道咸以还的朴学余绪 571
二、终结者的谢幕表达 575
第十四章 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及其基本得失 591
第一节 朴学思潮衰落的原因 591
一、从现实批判精神的丢失到远离社会实践而死寂 591
二、学隐之风不合变革的社会主题 603
三、学术缺陷造就的必然苦局 611
第二节 朴学思潮的基本得失 615
一、朴学思潮之得: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 616
二、朴学思潮之失:学术缺陷与适用性价值缺失 628
结语 635
一、关于朴学思潮 635
二、姚际恒与崔述 637
三、朴学家不泥师法 639
四、清代学术思潮在中国学术思潮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640
五、朴学对民国学界的影响 641
主要参考书目 644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俞士镇学术文存 下》俞士镇著;俞元江,俞元淮整理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万里云天万里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学术精华》邱仕君,刘小斌,邓中光 2018
-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编 2006
- 《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 给导师的教学法》(澳)芭芭拉·凯姆勒(Barbara Kamler),帕特·托马斯(Pat Thomson)著 2020
- 《俞士镇学术文存 上》俞士镇著;俞元江,俞元淮整理 2019
- 《牛津学术英语词汇精练 基础篇》Julie Moore 2019
- 《南朝学术与文论》袁济喜著 2019
- 《子书与东汉学术转型》杨思贤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