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秀峰,朱成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工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0127214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定岗管理、职工聘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培养、职工激励机制、人力资源保护、西方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简介等方面的内容。
上一篇:炒股就这三招下一篇:成功在望
《新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录

第一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

一、资源 1

二、人力资源 2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4

一、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4

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5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6

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7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10

一、法制原则 10

二、效率原则 11

三、动态原则 12

四、需求配置原则 13

五、国有企业党管干部原则 15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8

一、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萌芽 18

二、近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发展 18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19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提出 22

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23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26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26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26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27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28

一、定员规划 28

二、职工吸收规划 30

三、提高职工素质规划 30

四、职工激励规划 31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31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阶段 31

二、编制规划阶段 35

三、评估反馈阶段 36

第四节 国外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关理论简介 37

一、德菲尔的人力资源预测方法 37

二、马尔可夫的人力资源预测方法 38

三、波特的人力资源规划环境分析法 38

第三章 定岗管理 40

第一节 定员管理概述 40

一、定员的含义 40

二、搞好定员管理的意义 40

三、定员的原则 41

第二节 定员的方法和调整 43

一、定员的方法 43

二、定员的调整 45

三、企业富余职工的安排 46

四、岗位责任制 49

第三节 职位分类和工作分析 50

一、职位分类 50

二、工作分析 57

第四章 职工聘用 60

第一节 职工聘用概述 60

一、职工聘用的含义 60

二、聘用职工的分类 60

三、搞好职工聘用的意义 61

第二节 职工聘用的原则 64

一、公开原则 64

二、平等原则 64

三、竞争原则 65

四、择优原则 65

五、内部优先原则 65

六、依法原则 66

第三节 职工聘用的程序 66

一、准备阶段 66

二、发布招聘简章 69

三、接受报名 71

四、录用 72

第四节 特殊职工的聘用 76

一、技术职工的招聘 76

二、外国人的招聘 78

第五节 职工聘用期限 81

一、劳动合同的含义 82

二、劳动合同的期限 82

三、劳动合同的方式与内容 83

四、劳动合同的中止与解除 84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 88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概述 88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概念 88

二、设立人力资源组织的原则 89

第二节 企业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95

一、职能制结构 95

二、事业部制结构 96

三、模拟分散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 98

四、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100

第三节 我国对企业组织结构设立的规定 101

一、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 101

二、我国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立的规定 103

第四节 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 107

一、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的依据 107

二、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的原则 108

三、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的方法 109

第六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0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10

一、么有制企业的概念 110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沿革 111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12

第二节 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16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概念 116

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 118

三、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22

第三节 公司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23

一、公司制企业的含义和特征 124

二、公司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25

第七章 管理人员的培养 132

第一节 管理人员概述 132

一、管理人员的概念 133

二、管理人员的特点 134

三、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的作用 134

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素质 135

一、思想素质 135

二、知识素质 136

三、技能素质 138

四、身体素质 140

五、心理素质 140

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培养 144

一、管理人员的培养 144

二、管理人员的选拔 147

三、管理人员的使用 151

四、管理人员的考核 161

第八章 职工激励机制 164

第一节 物质激励 164

一、物质激励的概念 164

二、物质激励的种类 164

三、物质激励应坚持的原则 173

第二节 精神激励 174

一、精神激励的概念 174

二、精神激励的种类 174

第三节 企业文化 179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179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80

三、企业文化模式的设计 181

第四节 国外激励理论简介 183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183

二、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84

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85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85

第九章 人力资源保护 187

第一节 劳动保护 187

一、劳动保护概述 187

二、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188

三、劳动保护的管理 195

第二节 劳动保险 210

一、劳动保险概述 210

二、养老保险 213

三、医疗保险 214

四、失业保险 215

五、生育保险 216

第三节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 217

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依据 217

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 218

三、女职工的日常保护 219

第十章 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 220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分类 220

一、生产经营人员 220

二、党务人员 221

三、共青团工作人员 222

四、工会工作人员 222

五、特殊人力资源 223

第二节 党务人力资源管理 223

一、当前企业党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4

二、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225

三、科学管理企业党员 229

四、企业党务工作人员的管理 233

五、搞好党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破除的错误认识 235

第三节 共青团人力资源 236

一、共青团领导关系 236

二、加强企业团组织领导队伍建设 237

三、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238

第四节 工会人力资源 240

一、工会的作用 240

二、发挥工会作用的途径 241

三、目前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242

第五节 下岗职工管理 245

一、下岗职工产生的原因 245

二、开发利用下岗职工的重要意义 246

三、开发利用下岗职工的措施 248

第十一章 人力资源会计 259

第一节 人力资源会计概述 259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259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 260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特征 260

四、建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261

第二节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提出 263

一、人力资源会计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263

二、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266

第三节 建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266

一、明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 267

二、正确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268

三、科学界定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270

四、搞好人力资源会计报告 272

五、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272

第十二章 西方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简介 275

第一节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275

一、人力资源的调节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 275

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276

三、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277

四、工资体系缺乏弹性 278

第二节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280

一、十分重视提高职工素质 280

二、重视使用内部职工 281

三、实行弹性工作和合作性劳资关系 281

第三节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 282

一、美国对日本模式的学习 283

二、日本对美国模式的学习 285

第四节 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286

一、发展方向的差异 287

二、开发与管理重点的差异 288

三、对企业文化的态度不同 289

四、对激励机制的态度不同 290

五、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素质不同 292

第五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293

一、管理模式趋同化 293

二、管理地位战略化 294

三、管理活动全面化 295

四、管理手段科学化 295

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9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96

2、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314

3、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323

4、失业保险条例 3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336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