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4648833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技知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科技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资源的核心,最具创新性和革命性,也是支撑一国科技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一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流动和分布、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绪论 1

上篇 科技人力资源: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第一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 13

第一节 相近概念及其局限 13

一、科技活动人员 13

二、科学家工程师 14

三、R&D人员 15

四、专业技术人员 15

五、科技工作者 16

六、科技人才 16

七、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7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 19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19

二、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 21

第三节 确立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意义 24

第二章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26

第一节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 26

第二节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测度的研究 28

一、指标规范 30

二、测度报告 31

三、小结 33

第三节 关于科技人力资源政策的研究 33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与结构——战略规划和配置政策 34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教育与培训政策 36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得失——调动、引进及移民政策 38

四、小结 39

第四节 关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 39

一、理论研究 40

二、测度研究 41

三、政策研究 42

四、小结 46

第三章 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 48

第一节 科技人力资源的群体特征 48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 50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指标体系 53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指标 54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指标 58

三、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指标 65

中篇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历史演进与规模结构第四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历史发展 75

第一节 调整建设时期(1949~1965) 75

一、培育与管理体系的形成:1949~1957 76

二、“跃进”、调整与稳步发展:1958~1965 8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82

一、“文革”时期的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83

二、科技人力资源在曲折中的增长 83

三、“三线建设”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流动 84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 85

一、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85

二、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就业制度的变革与影响 86

三、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 90

四、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 91

五、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 92

第四节 小结 94

第五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 96

第一节 从资格角度入手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96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96

二、不同教育形式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总量 99

三、基于科技人力资源定义的高等教育学科分析 102

四、符合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测算 106

第二节 从职业角度入手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112

一、基本思路 112

二、基本统计 114

三、数据的分类统计和修正 116

四、各类科技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119

第三节 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进一步分析和测算 123

一、两个角度测算的差距 123

二、原因分析 124

三、两个角度认定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125

第六章 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127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127

一、年龄结构 128

二、性别结构 130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历和学科结构 132

一、学历结构 132

二、学科结构 141

第三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分布 150

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 150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行业结构 152

三、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中的分布 154

四、结论 156

第七章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 161

第一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 161

一、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测度 162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规模及其特点 165

第二节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内流动 171

一、科技人力资源国内流动的测度 172

二、科技人力资源在国内区域间的流动 172

三、科技人力资源在行业间的流动情况 176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 179

一、“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值得关注 179

二、科技人力资源国内流动不平衡加剧了地区经济差距 182

三、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机构带来的“内流失”问题 183

四、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几点建议 184

下篇 国外科技人力资源: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第八章 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的规模和分布 189

第一节 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 189

第二节 全球R&D人员的规模及分布 190

第三节 全球研究人员的规模和分布 195

第四节 小结 199

第九章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200

第一节 美国科技人力资源 200

一、总体规模 200

二、现状及特点 202

三、发展趋势 206

四、小结 214

第二节 欧盟科技人力资源 215

一、现状 216

二、流动及其特点 222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24

四、发展趋势 230

第三节 日本科技人力资源 231

一、总量规模与结构 231

二、“科研活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239

三、存在问题 245

四、发展趋势 248

第十章 主要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253

第一节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 253

一、现状特点 253

二、发展趋势 258

第二节 巴西科技人力资源 262

一、R&D人员概况 262

二、R&D人员的部门分布 266

第三节 南非科技人力资源 268

一、现状 268

二、发展趋势 270

第四节 俄罗斯科技人力资源 272

一、规模与分布 272

二、存在的问题 275

三、发展前景分析 277

第五节 小结 280

第十一章 科技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 282

第一节 当前全球移民概览 282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现状 286

一、联合国关于国际移民的分类 286

二、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表现 287

第三节 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的特点 291

一、全球流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291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极不均衡 291

三、跨国公司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92

四、移民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科技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92

五、科技人员回流现象使科技人力资源循环成为新的跨国流动模式 293

第四节 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93

一、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对原籍国和东道国的影响 293

二、科技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96

三、科教人力资源流出国的应对举措 299

第十二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300

图表目录 3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