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政策学
刑事政策学

刑事政策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福生著
  • 出 版 社:汉大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5
  • ISBN:9574125920
  • 页数:604 页
图书介绍:
《刑事政策学》目录
标签:刑事 政策

第一编 刑事政策基础编 1

第一章 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 3

壹、刑事政策之意义 3

一、德国之见解 4

二、美国之见解 6

三、日本之见解 8

四、我国之见解 10

五、本文之见解 12

贰、刑事政策之目的 17

一、犯罪预防 17

二、犯罪者处遇 18

三、犯罪被害者保护 20

参、刑事政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关系 20

一、刑事政策学在刑事学中的地位 20

二、刑事政策学与犯罪学之关系 21

三、刑事政策学与刑事法学之关系 23

四、刑事政策学与犯罪侦查学之关系 24

五、以强制性交罪为例 24

肆、刑事政策之基本原则 25

一、人道主义原则 25

二、法治主义原则 27

三、科学主义原则 28

伍、刑事政策之研究方法 29

一、统计之方法 29

二、个别化之方法 31

三、比较之方法 32

陆、刑事政策之界限 32

一、犯罪原因论上之界限 32

二、人道上之界限 34

三、财政上之界限 34

四、对象上之界限 35

柒、刑事政策之国际化 35

一、犯罪之国际化 35

二、犯罪国际化之对策 36

捌、结语 40

第二章 我国犯罪状况与评析 45

壹、犯罪现象之掌握 45

一、犯罪现象之概念 45

二、犯罪统计之概念 45

三、犯罪黑数之问题 46

贰、我国犯罪状况之变化 49

一、整体犯罪之变化 49

二、整体定罪数之变化 57

三、监狱收容之变化 62

参、犯罪状况之国际比较 64

一、诸国主要性犯罪之比较 64

二、诸国杀人犯罪之比较 66

三、诸国窃盗犯罪之比较 68

肆、综合评析 70

一、整体犯罪之评析 70

二、整体定罪数与监禁状况之评析 72

三、整体犯罪状况所反应治安政策之问题 74

伍、未来展望 77

一、建构完善之社会治安指标 77

二、适度降低犯罪恐惧感 78

三、强化宽松的刑事政策 81

陆、结语 81

第三章 犯罪化与除罪化 85

壹、犯罪之概念 85

一、法律学上之犯罪概念 85

二、社会学上之犯罪概念 85

三、犯罪学上之犯罪概念 86

四、形式上与实质上犯罪概念 87

五、本文之见解 89

贰、犯罪化之概念 89

一、犯罪化之意义 89

二、犯罪化之基准 90

三、犯罪化之类型 92

参、除罪化之概念 94

一、除罪化之意义 94

二、除罪化之发展动向 95

三、除罪化之类型 99

肆、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之检讨 100

一、无被害人犯罪之概念 100

二、非行少年身分犯除罪化之检讨 101

三、药物滥用除罪化之检讨 102

四、堕胎除罪化之检讨 104

五、赌博除罪化之检讨 105

六、猥亵除罪化之检讨 107

七、通奸除罪化之检讨 109

伍、刑法之修正与检讨 112

一、刑法修正之动向 112

二、刑法最新修正之重点 115

三、刑法最新修正之检讨 121

陆、结语 133

第二编 犯罪原因编 139

第四章 自由意志论 145

壹、古典犯罪学派 145

一、历史背景 145

二、代表人物之思想 145

三、对犯罪原因之基本看法 147

四、理论评估 148

五、现行发展趋势—「新古典犯罪学派」 149

贰、理性选择理论 150

一、理性选择理论抬头之背景 150

二、理性选择理论之基础 152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刑事政策之影响 152

参、环境犯罪学 153

一、环境犯罪学之意义与沿革 153

二、环境犯罪学之发展背景 155

三、环境犯罪学之理论基础 157

四、环境犯罪学之具体措施 161

五、环境犯罪学之评价 163

肆、结语 166

第五章 素质与环境论 169

壹、实证犯罪学派 169

一、历史背景 169

二、主要论点 169

三、实证学派之代表人物 170

四、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之区别 173

贰、犯罪生物学理论 173

一、基本理念 173

二、传统犯罪生物学派 174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派 176

四、犯罪生物学派之评价 178

参、犯罪心理学理论 178

一、犯罪心理学家所追求最基本问题 178

二、心理分析理论与犯罪行为 179

三、认知理论与犯罪行为 180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行为 182

五、生物心理论与犯罪行为 183

六、特征理论与刑事政策 185

肆、犯罪社会学理论 186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导论 186

二、社会控制理论 190

三、犯罪副文化理论 197

四、紧张犯罪理论 203

伍、结语 208

第六章 批判犯罪学 211

壹、批判犯罪学导论 211

一、起源 211

二、目前发展趋势 212

贰、标签理论 213

一、基本观点 213

二、标签理论之影响 214

三、标签理论之评价 215

四、Katz之犯罪的诱惑 215

参、冲突犯罪理论 216

一、兴起原因 216

二、基本观点 217

三、冲突犯罪理论之评价 218

肆、和平建构犯罪学 219

一、基本观点 219

二、修复式正义 219

伍、女性主义犯罪学 222

一、基本观点 222

二、女性主义犯罪学对刑事法学之影响 222

三、女性主义犯罪学之评价 224

陆、结语 225

第七章 犯罪理论整合论 227

壹、犯罪理论整合之发展 227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回顾 227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意涵 227

贰、犯罪理论整合之类型 228

一、赫胥之观点 228

二、李斯卡之观点 228

参、犯罪理论整合之范例—以明耻整合理论为例 229

一、明耻整合理论之基本观点 229

二、明耻整合理论之争论 231

三、明耻整合理论之犯罪控制政策 232

肆、犯罪理论整合之评价 233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争论 233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未来发展方向 234

伍、结语 234

第三编 刑事制裁编 237

第八章 刑罚理论 239

壹、刑罚之概念 239

一、刑罚之意义 239

二、刑罚正当化之根据 239

三、刑罚之本质 241

贰、对立之刑罚理论 243

一、应报理论 244

二、预防理论 245

参、综合之刑罚理论 249

一、并合说 250

二、分配说 252

肆、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之刑罚理论 254

一、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说 254

二、本文之见解 256

伍、治乱世用重典之问题 257

陆、结语 259

第九章 刑罚制度 265

壹、死刑 265

一、死刑之概念 265

二、死刑存置论 266

三、死刑废止论 267

四、对死刑存废之评论 269

五、代替死刑之制度 271

贰、自由刑 271

一、自由刑之意义与种类 271

二、自由刑之沿革 273

三、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274

四、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限制 275

五、短期自由刑 276

六、不定期刑 282

参、罚金刑 289

一、罚金之意义与种类 289

二、罚金之沿革 289

三、罚金刑在刑事政策之意义 291

四、罚金刑之本质 293

五、罚金刑可调整之处 294

肆、资格刑 301

一、资格刑之意义 301

二、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 302

三、现行刑法上的资格刑 303

四、资格刑可调整之处 304

伍、没收 305

一、没收之意义与种类 305

二、没收的本质 306

三、没收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 307

四、没收可调整之处 308

陆、追征、追缴或抵偿 309

一、追征之法律性质 309

二、扩大财产没收及追征 310

柒、结语 312

第十章 保安处分与保护处分 317

壹、保安处分之理论 317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 317

二、保安处分之历史沿革 317

三、保安处分之理论基础 319

四、保安处分之限制 320

五、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 321

贰、保安处分之制度 326

一、保安处分之种类 326

二、我国刑法保安处分之立法例 327

参、保护处分 335

一、保护处分之意义与法律性质 335

二、保护事件 336

三、保护处分之对象 338

四、保护处分之种类 339

五、处理程序 340

肆、结语 346

第四编 犯罪者处遇编 351

第十一章 犯罪者之司法性处遇 357

壹、刑事司法之概念 357

一、刑事司法之意义 357

二、刑事司法之程序 358

贰、警察与犯罪者处遇 361

一、警察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361

二、警察与犯罪侦查 363

三、警察在犯罪者处遇上之问题点 364

参、检察官与犯罪者处遇 379

一、检察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379

二、不起诉处分制度 383

三、缓起诉制度 386

肆、法官与犯罪者处遇 392

一、法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 392

二、刑之量处 394

三、执行犹豫制度 399

四、简易判决处刑 410

伍、结语 416

第十二章 机构内处遇 421

壹、机构内处遇之概念 421

一、机构内处遇之意义 421

二、机构内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421

三、受刑人之法律地位 422

贰、行刑之改革 427

一、惩役场之设置 427

二、霍华德之狱政改革运动 429

三、美国之狱政改革运动 430

四、爱尔兰制 432

五、爱米拉感化院 433

参、改善主义之发展与反思 434

一、实证学派之发展 434

二、复归模式与医疗模式之发展 436

三、反复归社会思想之抬头 437

四、正义模式之发展 440

五、我国之行刑理念 441

肆、受刑人之处遇制度 443

一、受刑人之调查分类 443

二、受刑人之累进处遇 447

三、缩短刑期制度 449

伍、受刑人之处遇方法 450

一、受刑人之教化 450

二、受刑人之作业 453

三、受刑人之保健 454

四、受刑人之纪律 456

陆、开放式处遇 458

一、开放式处遇之概念 458

二、开放式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458

三、开放式处遇之型态 459

柒、结语 462

第十三章 社区处遇 467

壹、社区处遇之概念 467

一、社区处遇之意义 467

二、社区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469

贰、假释制度 470

一、假释制度之概念 470

二、假释制度之沿革 471

三、假释制度之功能 472

四、假释制度之本质 473

五、我国假释制度之立法沿革 475

六、现行假释制度之规定 479

七、假释制度之问题点 483

参、保护管束 492

一、保护管束之意义 492

二、保护管束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493

三、保护管束之种类 494

四、保护管束之执行机关 495

五、保护管束之撤销 495

六、强化保护管束之建议 496

肆、更生保护 496

一、更生保护之意义 496

二、更生保护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 497

三、我国更生保护之沿革 498

四、更生保护之对象 499

五、更生保护之程序 500

六、更生保护之方式 501

七、更生保护之组织 502

八、强化更生保护之建议 505

伍、新型态的社区处遇 510

一、损害回复 510

二、社区服务命令 513

三、电子监控 514

陆、结语 518

第五编 刑事政策趋势编 523

第十四章 两极化刑事政策 525

壹、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概念 525

一、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意义、策略与目的 525

二、两极化刑事政策之犯罪类型与对象者 526

三、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发展背景 528

贰、两极化刑事政策之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529

一、宽松刑事政策之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529

二、严格刑事政策之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 531

参、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534

一、宽松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534

二、严格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 537

肆、两极化刑事政策之评价 539

一、刑罚理论适用之问题 539

二、责任主义适用之问题 540

三、真否能合理有效防制犯罪之问题 541

伍、结语 544

第十五章 犯罪被害人与刑事政策 549

壹、被害者学之发展演变 549

一、被害者学之意义 549

二、被害人角色之变迁 549

三、初期被害者学之发展与评价 550

四、犯罪被害人调查之实际情况 552

五、一九八○年代后新的被害者学理论 554

贰、犯罪被害人之补偿 558

一、犯罪被害人补偿之意义与历史发展 558

二、犯罪被害人补偿之必要性 559

三、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理论基础 560

参、我国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概要 562

一、理论依据 562

二、被害补偿 563

三、诉讼救助 566

四、成立被害人保护机构 566

五、本法实施成效之评析 567

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之保护 569

一、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保护之国际立法趋势 569

二、我国之现况与未来展望 570

伍、被害人保护之新课题 572

一、犯罪者处遇阶段导入被害人之观点 572

二、强化对被害人之支援 573

三、强化犯罪被害之预防模式 574

陆、结语 576

附录:报坛剪影 579

关键词索引 597

图1-1 最广义国际的刑事司法互助之分类 38

图1-2 刑事政策基本概念之图示 41

表2-1 台湾地区历年犯罪率 51

图2-1 台湾地区历年犯罪率 52

表2-2 台湾地区主要犯罪类型历年犯罪率 55

图2-2 台湾地区主要犯罪类型历年犯罪率 56

表2-3 四十年来各十年间整体及各类形犯罪平均犯罪率变化幅度数值统计表 57

表2-4 台湾地区判决确定有罪人数之犯罪人数、犯罪人口率及主要犯罪占判决有罪人数百分比 58

表2-5 台湾地区近年来执行自由刑人数及监禁率 61

图2-3 定罪犯罪人口率与监禁率 62

表2-6 轻刑犯入监服刑一览表 63

表2-7 新入监受刑人之累再犯比例 64

表2-8 各国主要性犯罪的警方受理发生件数、发生率及破案率 65

图2-4 各国主要性犯罪发生率 66

表2-9 各国杀人犯罪的警方受理发生件数、发生率及破案率 67

图2-5 各国杀人犯罪发生率 68

表2-10 各国窃盗犯罪的警方受理发生件数、发生率及破案率 69

图2-6 各国窃盗犯罪发生率 70

图2-7 我国犯罪状况与评析图示 82

图4-1 环境犯罪学之相关学门 155

图4-2 刑事政策研究领域之变迁 156

图4-3 日常活动理论三变项互动图 161

表4-1 十六项情境犯罪预防技术 162

图4-4 古典犯罪学派理论之演进 166

表5-1 费利之犯罪人类型与对策 171

表5-2 加洛法罗之犯罪人类型与对策 172

表5-3 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之区别 173

表5-4 社会解组理论与犯罪副文化理论之比较 190

表5-5 墨尔顿之五种不同社会适应类型 204

图7-1 明耻整合理论之摘要示意图 231

表7-1 主要犯罪理论模式与主张 232

图8-1 刑罚理论架构图示 261

图10-1 少年事件处理程序 348

表11-1 台湾地区各地方法院检察署新收刑事侦查案件之总件数 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