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麻彦春,魏益华,齐艺莹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60137539
- 页数:341 页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思路 3
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9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11
一、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11
二、资源是经济活动的条件 12
三、环境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13
四、人口、资源与环境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与平衡 14
第三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5
一、研究对象 15
二、研究方法 17
第四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18
一、理论意义 18
二、实际意义 20
第二章 人口发展与人类经济活动 23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23
一、人口发展的涵义 23
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24
三、人口的结构 25
四、人口的分布和流动 27
五、家庭和生育问题 31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 32
一、人口再生产规律 32
二、社会生产和消费 36
三、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共性与区别 38
四、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40
五、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43
第三节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45
一、中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45
二、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51
三、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53
第三章 西方人口经济理论评述 56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 56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56
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 60
第二节 资产阶级早期庸俗人口经济理论 61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学说 61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的人口经济学说 62
三、西方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63
四、对资产阶级早期庸俗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 64
第三节 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 65
一、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 65
二、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66
三、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67
四、对凯恩斯学派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 70
第四节 当代西方宏观人口经济理论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 71
一、宏观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72
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79
三、对宏观人口经济理论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评价 81
第四章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4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84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84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87
三、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 88
第二节 人力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91
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有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91
二、人力资源具有合理支配自然资源的能动性 92
三、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再生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93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投资和管理 94
一、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的必要性 94
二、微观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 97
三、宏观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 101
第四节 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04
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104
二、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107
三、加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110
第五章 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113
第一节 自然资源 113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 113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14
三、自然资源的特点 116
四、自然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19
第二节 社会资源 122
一、社会资源的特点 122
二、社会资源的分类 124
三、社会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26
四、科技资源对环境的作用 129
第三节 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129
一、资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 129
二、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源价值观 131
三、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现代化 133
第六章 资源配置方式和最佳利用 135
第一节 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率 135
一、资源稀缺性的特点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5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及其实现条件 138
三、资源的产权关系及其配置方式 140
第二节 资源最佳利用理论 143
一、自然资源动态利用的一般模型 143
二、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动态利用 144
第三节 资源管理 147
一、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特点 147
二、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149
三、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150
四、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152
第七章 资源形势及资源保护 155
第一节 人类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155
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155
二、全球自然资源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基础不断削弱 156
三、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日益激化的全球问题 159
第二节 中国资源的现状和走势 160
一、中国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160
二、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163
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问题 164
第三节 中国资源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67
一、中国资源供需趋势与保障制度 167
二、建立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对策 168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170
第八章 环境演变及环境经济理论 174
第一节 生态环境系统 174
一、环境构成和特点 174
二、生态系统及其演变 176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 180
第二节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82
一、环境的功能 182
二、环境对经济的作用 183
三、经济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86
四、经济活动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188
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93
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193
二、环境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 195
三、农业和食物的可供性 196
第四节 环境经济理论简述 19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经济理论 198
二、瓦西里·列昂惕夫的环境经济理论 199
三、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202
四、外部性理论 205
五、西蒙·库兹涅茨环境变动理论 213
第九章 环境价值的评价及环境效益核算 215
第一节 环境价值的概述 215
一、环境价值的产生 215
二、环境价值的构成 220
三、环境价值的作用 223
第二节 环境价值计量 228
一、分析综合法 228
二、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230
三、边际机会成本法 232
四、替代法与发展阶段系数法 233
第三节 环境成本与效益分析 234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235
二、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程序 241
三、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评价方法 243
四、环境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 235
第十章 清洁生产 249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内容 249
一、从传统生产到清洁生产 249
二、清洁生产的行为主体 252
三、清洁生产的运作机理 254
四、清洁生产的意义 256
第二节 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对策 257
一、实施清洁生产战略 257
二、制定健全的清洁生产法律法规 259
三、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制度 261
第三节 IS0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 262
一、IS014000系列标准简介 262
二、IS014000系列标准的作用和适用对象 264
三、IS014000系列标准在中国的推行情况 265
第十一章 循环经济 268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268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 268
二、循环经济的概述 269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 274
一、重商主义的资源流动学说和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观点 274
二、古典经济学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275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和污染控制理论 276
四、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76
五、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77
六、凯恩斯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277
七、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平衡理论 278
第三节 主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简介 279
一、美国循环经济的推行 279
二、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 280
三、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281
四、中国循环经济的实践 283
第十二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285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285
一、《寂静的春天》 285
二、《增长的极限》 287
三、《人类环境宣言》 289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 291
五、《21世纪议程》 293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95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选择 295
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选择 296
三、可持续的人口发展模式选择 298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301
一、联合国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302
二、世界银行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 303
三、欧盟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304
四、美国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306
五、日本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 307
第四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和超越 308
一、发达国家的“发达”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308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1
三、全球推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313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0
第一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2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320
二、《中国21世纪议程》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322
三、中国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对策 324
第二节 “三步走”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32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26
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 327
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 328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础 330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30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331
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 333
参考文献 33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考研英语命题人终极预测8套卷 英语一》朱伟主编 2019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