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现代哲学论衡
现代哲学论衡

现代哲学论衡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清松著
  • 出 版 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现代哲学论衡》目录
标签:哲学

第一章 导论:方法、历史与存有——对比哲学概观—— 1

一、何谓对比 1

二、对比乃经验成长之方法 5

三、对比乃历史进展之律则 11

四、对比乃存有之韵律 18

五、结语 24

第二章 现代哲学与现代社会 29

一、中西文化的社会参与典型 29

二、现代社会的特性 33

三、社会问题之产生与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 38

四、现代哲学的焦点与贡献 41

五、结论:现代中国社会与哲学 49

第三章 当代语言哲学新探 53

一、语言现象和语言学对当代学术思想的重要性 53

二、说写语言与非说写语言、自然语言与人造语言、对象语言与后设语言 58

三、语言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联 61

四、语言的意义、真值与检证 66

五、语言的功能 72

六、结语:反省语言的限制 77

第四章 怀德海的科技观与形上学 85

一、科技之特性与怀氏形上学的方向 86

二、怀德海思想分期与其形上学源起 90

三、怀德海的对象论和永恒对象论 96

四、默观哲学与范畴总纲 103

五、怀德海论创新 115

六、结论 119

第五章 怀德海论意识与身体 127

一、前言 127

二、本文的问题与方法 130

三、意识、潜意识与身体 135

四、直接表象和因果效力 141

五、表象与因果之对比和象征指涉 145

六、自由与因果决定 149

七、身体经验的主体 153

八、总结 156

第六章 胡塞尔的哲学理想和方法 161

一、前言 161

二、胡塞尔的哲学理想 162

三、胡塞尔自任的目标和方法 175

四、结语 177

第七章 学术危机与理性前途——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年思想—— 185

一、欧洲学术危机与胡塞尔现象学 185

二、了解学术危机之匙:反省历史意义 189

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危机 192

四、胡塞尔看当代哲学的危机 195

五、黑格尔的理性观及其当代的困境 197

六、生活世界与理性的自我了解 202

七、结语:诗人不撒谎,哲学家也不撒谎 206

第八章 胡塞尔论生活世界与理性 211

一、前言 211

二、胡塞尔之生活世界观与理性观之巨视分析 212

三、胡塞尔之生活世界观与理性观之微视分析 217

四、反省与结论 225

第九章 海德格的存有哲学 231

一、前言 231

二、存有的意义和基础存有学 233

三、回转与存有的真理 236

四、西方形上学的命运及其超越 241

五、对于存有之非形上学式的思想 245

六、结论:海德格存有哲学之精义与难题 251

第十章 结构主义之解析与评价 257

一、前言 257

二、语言学的结构主义 258

三、李维·史陀的人类学结构主义 265

四、阿杜塞的社会经济结构主义 277

五、文学和心理分析的结构主义 282

六、结论 287

第十一章 诠释学的变迁与发展 291

一、什么是诠释学 291

二、希腊时期的诠释学 294

三、中古时期的诠释学 297

四、近代时期的诠释学 299

五、当代的诠释学风貌 302

六、结语 311

第十二章 现象学与诠释学之对比 313

一、前言 313

二、现象学与诠释学之对照 318

三、诠释学与现象学之会通 333

四、结语 337

第十三章 叙事文之意义与吕格尔之诠释学 341

一、前言 341

二、方法论的迂回、文字与叙事文 342

三、意义乃涵意与指涉间之辩证活动 345

四、涵意与叙事文之结构性解释 349

五、指涉与叙事文之存在性诠释 358

六、结论 363

第十四章 哈柏玛斯与波柏之对比 371

一、前言 371

二、思想背景及历史处境 374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379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381

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383

六、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 385

七、结语 387

第十五章 知识份子与社会批判 389

一、知识份子乃社会的良知 390

二、传统中国知识份子的社会参与及其检讨 393

三、今后知识份子从事社会批判的三个层次 398

四、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批判 401

五、对于沟通层次的批判 405

六、对于文化创造的批判 410

七、结语 413

第十六章 从西洋当代思潮看中华文化前途 415

一、前言 415

二、自科技方面观之 420

三、自人文价值观之 435

四、超越科技与人文之外 443

五、综合与结语 448

第十七章 五四以来文化发展的检讨与展望 451

一、前言 451

二、中西文化及其内涵 454

三、文化运动及其成功的条件 463

四、检讨五四以来文化运动之发展 468

五、今后文化发展的重点 478

六、结语 486

第十八章 方东美的生生哲学要略 488

一、生生哲学之意涵 488

二、生生哲学之特色 491

三、生生哲学之体系 496

四、结语 5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