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空气污染控制  第2版
空气污染控制  第2版

空气污染控制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安玺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22070111
  • 页数:2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系统的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的沿革和现状,大气污染扩散的有关基础理论等。
《空气污染控制 第2版》目录

1 绪论 1

1.1 空气污染与空气污染物 1

1.1.1 空气污染 1

1.1.2 空气污染物 1

1.2 空气污染类型和现状 3

1.2.1 空气污染的类型 3

1.2.2 空气污染的现状 3

1.3 空气污染的危害 4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1.3.2 对生物的影响 5

1.3.3 对材料的影响 5

1.3.4 对空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5

1.4 空气污染的防治 6

1.4.1 主要污染物的防治技术 6

1.4.2 空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6

1.5 空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8

1.6 大气环境标准和法规 8

1.6.1 大气环境标准 8

1.6.2 法规 9

参考文献 10

2 大气物理化学基础 11

2.1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气象的关系 11

2.1.1 地球大气特征 11

2.1.2 气象要素 13

2.2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 15

2.2.1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动力因素 16

2.2.2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热力因素 16

2.2.3 几种气象状况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17

2.3 大气污染化学 20

2.3.1 降水与大气污染 20

2.3.2 酸雨化学 21

2.3.3 臭氧破坏化学 22

2.3.4 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机制 22

2.3.5 大气放射性物质 23

2.4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23

2.4.1 点源扩散模式 23

2.4.2 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求扩散参数(σy,σz) 25

2.4.3 有效烟囱高度的计算 26

2.4.4 线源扩散模式 27

参考文献 28

3 烟气污染与控制 29

3.1 燃料燃烧与污染物形成 29

3.1.1 燃料 29

3.1.2 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31

3.1.3 燃料燃烧污染控制 36

3.2 垃圾焚烧与污染物控制 37

3.2.1 垃圾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37

3.2.2 垃圾焚烧污染物的控制 37

3.3 除尘技术 38

3.3.1 除尘基础概论 39

3.3.2 除尘设备 42

3.4 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53

3.4.1 吸收 54

3.4.2 吸附 60

3.4.3 催化氧化 65

3.4.4 生物净化 66

参考文献 67

4 酸雨污染防治 69

4.1 国内外酸雨污染状况 69

4.1.1 国内酸雨污染及防治状况 69

4.1.2 国外酸雨污染状况 70

4.1.3 酸雨的危害 71

4.2 硫和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71

4.2.1 煤燃烧时硫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71

4.2.2 煤燃烧时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72

4.3 酸雨污染防治 73

4.3.1 脱硫技术基础和脱硫技术 73

4.3.2 脱氮技术基础和脱氮技术 88

参考文献 91

5 温室效应 92

5.1 温室效应的概念及产生原理 92

5.2 温室效应气体 92

5.2.1 二氧化碳 93

5.2.2 甲烷 94

5.2.3 一氧化二氮 94

5.2.4 对流层臭氧 94

5.2.5 氯氟烃 94

5.3 温室效应作用 95

5.3.1 气候变暖 95

5.3.2 海平面上升 95

5.3.3 水分平衡变化 95

5.3.4 生态系统的改变 95

5.3.5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95

5.3.6 影响人类生存的其他问题 96

5.4 温室效应控制 96

5.4.1 CO2的分离回收、储存及应用技术 97

5.4.2 改变能源结构 101

5.4.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01

5.4.4 节约能源 102

5.4.5 原子能利用 102

5.4.6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102

5.4.7 防止滥砍滥伐,增加绿色植物 103

5.4.8 温室效应控制的其他对策 103

参考文献 103

6 汽车尾气污染与防治 105

6.1 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发展概况 105

6.1.1 三效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105

6.1.2 贫燃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106

6.2 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物的形成及其危害 108

6.2.1 车用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08

6.2.2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1

6.2.3 汽车排放物的危害 112

6.3 控制汽车排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112

6.3.1 机内净化技术 113

6.3.2 机外净化技术 113

6.3.3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制 114

6.4 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作用 115

6.4.1 完全或部分代替贵金属 115

6.4.2 提高催化剂载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115

6.4.3 提高催化剂的储氧能力 115

6.4.4 在催化剂中起协同作用 116

6.4.5 在氧传感器中的应用 116

6.5 稀土金属催化剂的净化原理及分类 116

6.5.1 稀土催化剂的净化原理 116

6.5.2 稀土催化剂的分类 117

6.6 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作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应用 117

6.6.1 三效催化剂 118

6.6.2 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用作催化剂的性能 118

6.7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性及催化机理 119

6.7.1 结构特性 119

6.7.2 缺陷化学 119

6.7.3 催化机理 120

6.8 汽车尾气污染控制 121

6.8.1 我国催化转化器生产概况 121

6.8.2 燃料概况 122

6.8.3 车用替代燃料 122

6.9 汽车排放政策及法规 128

6.9.1 国外汽车尾气排放法规 128

6.9.2 国内汽车尾气排放法规 128

参考文献 130

7 臭氧层破坏 134

7.1 臭氧层 134

7.1.1 臭氧层及其变薄问题 134

7.1.2 臭氧层破坏现状 134

7.2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135

7.2.1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135

7.2.2 臭氧层破坏机理 135

7.3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37

7.3.1 改变大气结构 137

7.3.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37

7.3.3 对动植物的危害 137

7.3.4 对空气质量和建筑材料的影响 138

7.4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38

7.4.1 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 138

7.4.2 中国保护臭氧层的行动 139

7.4.3 制定淘汰和控制损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139

7.4.4 研制和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139

参考文献 140

8 恶臭污染控制 141

8.1 恶臭和恶臭污染现状 141

8.1.1 恶臭分类及其组成 141

8.1.2 恶臭污染的危害 141

8.1.3 恶臭及恶臭污染的特点 142

8.1.4 恶臭污染的主要发生源 143

8.2 恶臭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144

8.2.1 恶臭的测定方法 144

8.2.2 恶臭的评价标准 146

8.3 恶臭污染控制技术 147

8.3.1 物理化学脱臭法 148

8.3.2 生物脱臭法 153

参考文献 166

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68

9.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168

9.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168

9.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判别与筛选 169

9.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 170

9.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 170

9.2.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存在 171

9.2.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172

9.3 持久性有机污染的控制技术 173

9.3.1 二噁英污染控制 174

9.3.2 PCBs的治理技术 176

9.3.3 有机氯农药的治理技术 176

9.4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对策 177

参考文献 177

10 环境激素的污染与控制 180

10.1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来源 180

10.1.1 环境激素的产生及概念 180

10.1.2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来源 182

10.1.3 环境激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 183

10.2 环境激素的危害及作用机制 184

10.2.1 环境激素对动物的危害 184

10.2.2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85

10.2.3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 188

10.2.4 环境激素的筛选方法 189

10.2.5 环境激素的结构与激素效应活性的关系 191

10.3 环境激素污染的控制 191

10.3.1 环境激素的检测方法 191

10.3.2 环境激素的早期预警指标和生物标志物 194

10.3.3 环境激素的控制措施 194

参考文献 197

11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199

11.1 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199

11.2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199

1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 199

11.2.2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201

11.2.3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202

11.3 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 206

11.3.1 气候与换气率 206

11.3.2 室内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207

11.3.3 住宅建筑结构不同的影响 208

11.3.4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降解途径 208

11.4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检测 209

11.4.1 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的因素 209

11.4.2 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方法 211

11.4.3 室内空气污染物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212

11.5 室内空气污染预测与现状评价 213

11.5.1 室内空气污染预测模型 213

11.5.2 室内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217

11.5.3 人体暴露量估算与分析 224

11.6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226

11.6.1 源控制 227

11.6.2 通风 230

11.6.3 空气净化技术 232

参考文献 2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