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固定与移动融合 FMC 技术
固定与移动融合 FMC 技术

固定与移动融合 FMC 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朝阳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115180445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固定与移动融合(FMC)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体系,内容包括:FMC的发展现状和趋势、FMC的驱动力和内涵分析、固定业务与移动业务的互通、统一的用户数据存储与管理、IMS的引入策略与网络融合、3GPP网络与WLAN网络的融合、基于Parlay/OSA的融合业务、融合业务的QoS分析等。本书详细介绍了FMC的各方面知识,尤其是针对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后的一些运营和技术进行了探讨,比如,在融合的初级阶段,如何实现固定业务与移动业务的互通;在引入IMS之后,如何实现周网和移动网的融合,如何实现新一代业务体系等。本书备章节的内容互相关联,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固定与移动融合方面的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业务运营等工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固定与移动融合 FMC 技术》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FMC发展现状 1

1.2 FMC发展趋势 1

1.3 FMC的标准化 2

第2章 FMC的驱动力和内涵分析 5

2.1 FMC的驱动力 5

2.2 FMC的内涵 6

2.2.1 业务管理层的融合 7

2.2.2 核心控制层的融合 7

2.2.3 核心承载层的融合 8

2.2.4 边缘接入层的融合 8

2.2.5 终端的融合 8

2.3 IMS与FMC 9

2.3.1 IMS的网络架构 11

2.3.2 通过IMS实现FMC的优势 12

第3章 固定与移动的基本业务互通 15

3.1 概述 15

3.1.1 视频业务的历史与现状 15

3.1.2 视频业务的分类 19

3.1.3 影响视频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23

3.2 业务互通的承载方式比较 25

3.2.1 业务互通的需求 25

3.2.2 业务互通的组网方式 25

3.2.3 业务互通的承载方式 26

3.3 互通模型和协议选择 29

3.3.1 基于TDM的视频业务互通 29

3.3.2 基于IP的视频业务互通 37

3.3.3 SIP与ISUP的互通机制 41

3.4 视频业务互通网关的应用 48

3.4.1 VIG协议转换要求 48

3.4.2 VIG组网实例 49

3.4.3 视频互通网关产品介绍 54

第4章 统一的用户数据存储与管理 60

4.1 用户数据存储现状 60

4.1.1 PSTN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60

4.1.2 PHS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63

4.1.3 移动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63

4.2 用户数据库的演进思路 64

4.3 SHLR业务功能与组网 67

4.3.1 SHLR业务功能 67

4.3.2 SHLR系统结构 69

4.3.3 SHLR组网方式 70

4.4 SHLR与HSS的融合 71

4.4.1 HSS基本原理 71

4.4.2 HSS的CS/PS域用户数据 73

4.4.3 HSS的IMS域用户数据 85

4.4.4 各子系统数据存储情况 91

4.5 统一用户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架构 100

4.5.1 用户数据管理模式的演进 100

4.5.2 CCSA的统一用户数据库架构 101

4.5.3 3GPP的统一用户数据库架构 103

4.6 统一用户数据库的实例:一号多机业务 104

4.6.1 一号多机实现方案 104

4.6.2 一号多机业务流程 106

4.6.3 漫游状态下的业务流程 108

第5章 IMS的引入策略与网络融合 111

5.1 IMS基本原理 111

5.1.1 IMS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111

5.1.2 IMS基本功能和要求 113

5.1.3 IMS业务能力要求 125

5.2 IMS的引入策略分析 128

5.2.1 IMS引入的驱动力 129

5.2.2 IMS引入后业务架构的变化 129

5.2.3 IMS的引入策略 130

5.2.4 引入IMS需要考虑的问题 130

5.3 IMS的网间互通与组网 131

5.3.1 IMS的网间互通 131

5.3.2 与PSTN/PLMN网络互通 132

5.3.3 与其他SIP网络互通 136

5.4 基于IMS的话音业务融合 139

5.4.1 话音业务融合的几个阶段 139

5.4.2 CS和IMS间的话音呼叫连续性 141

5.5 IMS对业务网的影响 145

第6章 3GPP与WLAN网络的融合 147

6.1 3GPP与WLAN网络融合的设备要求 147

6.1.1 WLAN UE要求 147

6.1.2 AAA Server要求 148

6.1.3 AAA Proxy要求 149

6.1.4 WAG要求 149

6.1.5 PDG要求 150

6.2 3GPP系统的设备要求 150

6.2.1 HSS 150

6.2.2 SLF 151

6.2.3 CCF 151

6.2.4 OCS 151

6.3 3GPP与WLAN互通的主要接口 151

6.3.1 Wa接口 151

6.3.2 Wd接口 151

6.3.3 Wg接口 152

6.3.4 Wi接口 152

6.3.5 Wm接口 152

6.3.6 Wn接口 152

6.3.7 Wx接口 152

6.3.8 D′/Gr接口 153

6.3.9 Wf接口 153

6.3.10 Wo接口 153

6.4 接入控制的需求 153

6.4.1 WLAN网络的需求 153

6.4.2 3GPP网络的需求 154

6.4.3 WLAN直接IP接入的需求 154

6.4.4 WLAN通过3GPP IP接入的需求 154

6.4.5 WLAN访问授权 155

6.4.6 WLAN附着 155

6.5 用户身份标识 156

6.5.1 NAI用户名 156

6.5.2 NAI域名 156

6.5.3 漫游时的NAI 156

6.6 WLAN接入网公告和选择 156

6.6.1 WLAN接入网公告 156

6.6.2 WLAN接入网选择 157

6.7 PLMN公告和选择 158

6.7.1 网络公告 158

6.7.2 网络选择 158

6.8 计费要求 158

6.9 3GPP与WLAN互通的QoS要求 159

6.10 3GPP与WLAN互通的安全认证和漫游 160

6.10.1 3GPP与WLAN互通的安全认证 160

6.10.2 WLAN的漫游要求 166

6.11 3GPP与WLAN网络融合试验网 168

6.11.1 UMA的3GPP与WLAN互通方案 168

6.11.2 3GPP与WLAN互通试验网 169

第7章 基于Parlay/OSA的融合业务 173

7.1 开放业务接口概述 173

7.1.1 Parlay/OSA概述 173

7.1.2 开放式业务接口与传统智能网 175

7.2 Parlay/OSA的运作机制 175

7.2.1 Parlay/OSA的构成 175

7.2.2 Parlay/OSA的基本机制 177

7.2.3 框架业务能力特征 178

7.2.4 网络业务能力特征 179

7.3 基于Parlay/OSA的融合业务实现 181

7.3.1 概述 181

7.3.2 业务接入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 182

7.3.3 业务接入网关的系统架构 184

7.3.4 业务接入网关与周边系统接口 185

7.3.5 业务管理平台的引入 187

7.3.6 3G业务引擎的集成 189

7.3.7 PHS/固网业务引擎的集成 195

7.3.8 iSMS与用户门户的集成 209

7.3.9 iSMS与支撑系统的集成 209

7.4 业务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 210

7.4.1 网络架构 210

7.4.2 安全体系 211

7.5 业务系统性能评估和存储需求 214

7.5.1 性能需求 214

7.5.2 业务量分析 215

7.5.3 平台子系统性能压力分布 216

7.5.4 平台基本操作的TPC-C值 218

7.5.5 平台性能分析 218

7.5.6 系统方案 220

7.5.7 平台性能体系架构 221

7.5.8 硬件选型 222

7.6 下一代融合业务实例 224

7.6.1 数字音乐平台 224

7.6.2 增强的号码百事通 226

7.6.3 个人信息管理(PIM) 228

7.6.4 3G特色业务——家庭监控 230

7.6.5 组合业务——城市任我行 232

7.6.6 组合业务——商易通 235

第8章 融合业务的QoS保障和计费 237

8.1 IP QoS实现机制 237

8.1.1 QoS基本概念 237

8.1.2 QoS指标参数及管理测量 238

8.1.3 IP QoS技术及实现 240

8.2 融合业务的QoS和承载控制要求 250

8.2.1 基本功能描述 251

8.2.2 承载授权功能 253

8.2.3 QoS承诺批准功能(Open Gate) 258

8.2.4 QoS承诺删除功能(Close Gate) 258

8.2.5 承载释放指示功能 258

8.2.6 承载丢失/修复指示功能 258

8.2.7 授权撤销功能 258

8.2.8 计费标识符交换功能 259

8.2.9 相关功能实体要求 260

8.3 IP承载网的要求 261

8.3.1 IP承载网的选择 262

8.3.2 IP地址规划 262

8.3.3 IP QoS 263

8.4 融合业务基于流的计费 263

8.4.1 基于流的计费(FBC) 263

8.4.2 FBC的相关功能实体 265

8.4.3 FBC的发展方向——PCC 267

8.4.4 基于FBC的实时计费系统实例 267

缩略语 269

参考文献 2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