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子平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国大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461093
  • 页数:6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地震社会学初探”三部分组成,描写了唐山地震的实际情况,以及唐山震后重建工作。本书是以唐山抗震救灾历史经验支援灾区人民,对汶川而言,有着很多借鉴价值。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目录

第一卷 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 3

卷首语 3

地震篇 5

唐山这个地方 5

美丽富饶的冀东大地,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 5

灾难在地下孕育,地震工作者注视着,然而 9

震撼世界的“七·二八” 12

一个怪异的世界,惊恐不安的夜晚 12

凌晨3点42分、灾难袭击的时刻 17

瞬间的毁灭 25

震波席卷大地,烈度及其分布 25

不设防的城市,震后一片废墟 29

生死之间 36

遇难者是怎样死去的,幸存者是怎样活下来的 36

幸免于难的人又冲上废墟,奋不顾身地抢救亲人 43

死神仍在瓦砾间游荡,灾区人民期待着救援 48

救灾篇 51

紧急动员起来 51

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 51

河北省成立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唐山人民迅速组织起来 53

从陆地到空中,各路救援大军星夜兼程,奔向灾区 54

让每个活着的人活下去 58

舍生忘死抢救遇险群众,解放军救灾部队奋战在残墙断壁间 58

废墟上失去了生存条件的灾民:水、食、衣、住等问题的临时解决 65

特殊的群体生活,人们之间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友爱精神 67

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唐山 70

奋力救治伤员 72

成千上万亟待救治的伤员,受灾的当地医护人员奋起抢救 72

顽强战斗,救死扶伤,各地医疗队迅速赶来 76

伤员外转治疗,在飞机上、在火车上 80

祖国处处有亲人,各地对伤员的热情接待和精心治疗 84

重返家园 90

城市的复苏 92

邮电与交通事业的恢复,灾区与祖国母亲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92

为城市有机体注入血液,救灾中把水与电的恢复摆在了突出地位 98

孩子们边读书、边建校,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剧场里又传出歌声 102

打击趁灾打劫的不法分子,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05

全面恢复城乡经济 108

天轮又转起来了,作为工业城市的唐山获得新生 108

震后第一个秋收,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 113

恢复财贸工作,灾时供给制转变到正常商品供应 116

震后的第一个冬天 120

严冬威胁着灾区人民,人人动手建造简易房 120

不让一个人挨冻,冬装、炉具和燃料的供应 124

一千多年前的“火烧连营”不能重演:防范措施 125

掺和着悲痛的欢乐,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126

大灾之后无大疫 129

举世关注着灾区的疫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 129

秋季防疫,预防冬季传染病的流行 133

开春之后,奇迹:大灾之后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 135

震后的社会问题 138

“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孤儿寡老受到全社会的关怀 138

幸运的不幸者:社会对截瘫患者所做的安顿与照顾 140

解体家庭的重新组合,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143

重建篇 146

一定要重建唐山 146

新的选择:重建唐山总体规划的提出 146

规划中的新唐山,功能分区、防灾对策 148

各路专家云集唐山,会商实施方案 151

总体规划的调整与完成 153

大规模的建设 156

在废墟上建一座新城市,唐山恢复建设的特点 156

施工前的准备:资金和物资的筹集,清墟倒面 158

大规模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领导人先后视察唐山 160

新唐山大放异彩 164

重新矗立起来的城市:合理的布局,崭新的面貌 164

在改革中腾飞的城市经济,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166

教育、卫生事业的新局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唐山文化的复兴 169

生机勃勃的冀东农村,成功的改革,持续的发展 171

结束语 173

第二卷 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 179

卷首语 179

研究背景:唐山与唐山地震 182

第一章 唐山地震研究的文化视角 188

一、研究唐山地震的视角 188

二、地震文化研究的任务 192

三、唐山地震文化研究的内容 196

四、唐山地震文化研究的意义 199

第二章 生存能力与地震文化 201

一、地震毁掉的和没能毁掉的是什么 201

二、人的生存能力 205

三、灾后生存能力的调整与实现是文化现象 209

第三章 地震文化形态 214

一、地震文化的现实形态 214

二、地震文化的一般形态与理论内涵 218

三、地震文化与常时文化 222

第四章 灾变心理与精神救灾 225

一、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 225

二、震灾对人的长效心理影响 229

三、灾时个人需求的变异 233

四、灾后人的自我心理行为调节 236

五、关于精神救灾的讨论 237

第五章 抗震精神及其文化价值 242

一、战胜灾害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242

二、应激反应及人在猝发性地震面前的能动作用 244

三、精神力量在抗御灾害中的表现与作用 247

四、抗震精神的创造与内涵 251

五、抗震精神的文化承传 254

六、抗震精神在唐山未来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 257

第六章 地震灾害观 259

一、唐山人地震灾害观的形成与发展 259

二、科学地震灾害观的内容与特征 263

三、对人在抗御灾害中地位和价值的思考 267

第七章 灾时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270

一、震后生活方式变迁的文化意义 270

二、灾时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272

三、灾时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 275

四、孤残人与丧偶者生活方式的文化审视 278

第八章 十年复建时期生活方式与创业文化 287

一、十年复建时期概况 287

二、复建时期的劳动生活方式 287

三、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结构优化 290

四、逐步摆脱传统模式的乡村生活方式 291

五、复建时期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蕴 293

第九章 开放文化与十年振兴时期生活方式 298

一、十年振兴与开放文化 298

二、开放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300

三、十年振兴时期生活方式的特点 301

第十章 顽强生长于废墟之上的简易城市 308

一、城市与城市建筑 308

二、地震对唐山城市的破坏 310

三、唐山简易城市的生成与特征 312

四、“原始”而功能齐全的城市 314

五、简易城市的评价与作用 317

第十一章 唐山城市十年重建面面观 321

一、十年重建的背景与条件 321

二、城市重建方案的选择 323

三、城市重建工作的实施 325

四、搬迁与安置中观念的碰撞 330

五、十年重建的主要经验与问题 332

第十二章 新唐山城市建设的文化审视 335

一、新唐山——一座新型的抗震城市 335

二、新唐山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 337

三、新唐山城市功能的改善 340

四、地震文化的积淀与留传 345

五、唐山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走向 347

第十三章 废墟上崛起的唐山经济 348

一、唐山经济的损毁与留存 348

二、重建唐山经济面临的选择 351

三、唐山经济从废墟中再生 355

四、唐山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359

五、唐山经济的振兴与腾飞 362

第十四章 震后企业组织的沿革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365

一、震后企业组织的沿革 365

二、现代企业制度在唐山的生长 368

三、走向成熟的企业经营机制 371

四、企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374

五、企业文化与唐山企业文化建设 377

第十五章 走向21世纪的唐山经济 383

一、经济发展态势与21世纪的目标 383

二、区域环境与区位优势 385

三、走向高度化的经济结构 389

四、唐山经济在深化改革中前进 396

第十六章 地震文化资源与唐山社会发展 399

一、地震文化是一种资源 399

二、物质形态地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03

三、唐山社会发展精神能源的开发 407

结束语 411

第三卷 地震社会学初探 423

卷首语一 423

卷首语二 425

总论 427

地震社会学的历史使命 427

一、人类同地震灾害的斗争是一个社会过程 427

二、地震社会学应运而生 429

三、什么是地震社会学 431

四、地震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433

第一篇 地震灾害的社会学分析 436

第一章 地震与地震灾害 436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436

二、地震形成灾害的条件 441

三、地震的成灾机制 443

四、地震灾害的特征 447

第二章 人的生存条件与震灾要素 451

一、人的生存条件 451

二、震灾要素链条及其构成 455

三、地震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 456

四、地震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破坏 459

五、地震对人的伤害 461

第三章 震灾的评估与分级 465

一、地震评估与震灾评估 465

二、震灾的综合评估 468

三、震灾的分级 474

第四章 地震灾害与人类社会 481

一、震灾与社会的双向双效关系 481

二、地震灾害的社会效应 482

三、社会文明与地震灾害 488

第二篇 震灾防御研究 494

第五章 震灾防御 494

一、大防御及其社会目标 494

二、震灾防御机制 496

三、震灾防御手段构成 499

第六章 两难中的地震预报 504

一、地震预报在震灾预防中的地位 504

二、我国地震预报科学发展概况 505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其社会效果 508

四、地震预报的两难处境 512

第七章 地震灾害预报 517

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预报 517

二、地震灾害预报的内容 519

三、地震灾害预报的社会管理 523

四、震灾预防的社会宣传 528

第八章 地震救灾的社会目标及其实现 531

一、地震救灾的涵义 531

二、地震救灾的社会目标 534

三、地震救灾机制研究 536

四、救灾者 539

第九章 灾民自救与精神救灾 546

一、灾民自救及其意义 546

二、灾民意识与精神救灾 550

第三篇 灾时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 555

第十章 灾时行为研究 555

一、震时人的心理行为反应 555

二、灾时人们需求的变化 560

三、灾时人的心理行为倾向 562

四、灾时人际关系 565

五、“灾时共产主义”生活模式 569

第十一章 灾后社会机体的整合 573

一、灾后社会机体整合的意义 573

二、灾后社会机体整合的内容 575

三、灾时的社会领导 579

四、灾时的社会控制 581

第十二章 震灾诱发的社会问题 586

一、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特征 586

二、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影响 588

三、解决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591

四、唐山地震诱发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 595

结束语 600

附录 相关评论 607

唐山人民抗震十年的真实写照——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陈非比 607

有益的探索、可喜的收获——评《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耿庆国 609

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地震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著作——《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的评介&苏驼 612

评《地震社会学初探》&郭增建 615

穿越地狱的行旅——记中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 6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