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国英,徐立清,应雄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8057488
  • 页数:1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于对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现状的分析与人才需求的调研,着力于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并从专业设置、培养规格、培养体系、培养途径、保障与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转型与地方院校的使命 1

第一节 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趋势 1

一 现代大学的职能与属性 2

二 国际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历程 3

三 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化发展趋势 6

四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7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标准多样化 10

第二节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 12

一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13

二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战略 16

三 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19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25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25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发展 26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28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特征 31

一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历程 31

二 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4

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特点 39

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举要 43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特点 48

第一节 专业与专业设置 48

一 专业的基本内涵 49

二 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51

三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举要 53

第二节 经济发达地区专业设置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 55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56

二 浙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57

三 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58

四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61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67

第一节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基本依据 67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7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 68

三 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 69

四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7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72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73

二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教育分类中的培养类别 74

三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 75

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 79

五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81

六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定位 84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87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7

一 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 88

二 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原则 89

三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90

四 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原则 92

五 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93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内涵 94

一 培养体系结构优化 94

二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110

三 培养体系构建步骤 114

第六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 116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选取的依据 117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论断 117

二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基本原理 118

三 知行并重的教学基本规律 119

四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要求 120

五 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和生源特点 12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途径 121

一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 122

二 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 131

三 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 144

第七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152

第一节 教学管理制度由刚性走向弹性 152

一 分层培养制度 153

二 分流培养制度 154

三 分段培养制度 156

四 分地培养制度 157

第二节 人才评价机制由知识化走向能力化 159

一 创新能力评价理念的引入 159

二 探索能力评价方式 161

第三节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由一维走向三维 163

一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三重构建 163

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重构建的监控模式 168

第八章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思考 175

第一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175

一 政策导向的滞后 176

二 传统文化观念的困扰 180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政策思考 181

一 管理体制上的自主性 181

二 评价机制上的多样性 182

三 资源配置上的导向性 183

参考文献 1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