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4049452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通史类著作,时间跨度从上古直至新中国。作者以俯瞰的目光,将中国放在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衡量,从多角度描述华夏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史》目录
标签:社会

译者的话 1

序言 1

地域与居民 2

汉族 5

非汉族之少数民族 10

生活方式与文化 11

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14

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15

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 16

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 17

定居居民文化与中亚绿洲商人 18

欧亚大陆通道 19

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 20

一、古代 22

二、武士帝国 22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 23

四、近代中国 24

五、当代中国 24

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26

文字 29

第一卷 从古老王国至中央集权国家第一章 古老王国 35

一、新石器时代前期 35

夏朝 36

二、古老王国 37

青铜时期第一个朝代:商或殷 38

占卜与祭祀 41

第二章 列国时代 44

一、古老王国的衰落 44

周代前期 44

传统年表 45

二、从诸侯至列国 46

公元前9—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 46

贵族制度的衰落 49

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52

一、变化加速 52

政治权力的变迁 53

战争性质变化 55

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 56

社会剧变 63

二、国家革命 64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65

新国家的重大特点 66

第四章 古代遗产 68

一、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 68

经典著作 68

传统经典的相对晚期性 70

二、伦常观念与政治思想的觉醒 71

孔子:儒家学派之宗 71

墨子:宣道社团的奠基人 72

三、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 73

国家论者 74

道家:从宗教仪式到哲学 76

孟子 78

荀子 79

诡辩家与“五行”家 80

文学 82

第二卷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第一章 征服者皇朝 88

一、自秦至汉 88

华夏诸国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 88

秦亡汉立 89

法制的持续 92

缩减“封国”与抑制皇朝贵族 95

二、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 96

蒙古与中亚 97

满洲与朝鲜 100

北方军事组织 101

汉人深入热带地区 103

第一次向东南亚与印度洋开放 105

第二章 扩张的原因与后果 107

一、经济与政治 107

贸易与扩张 107

赏赐政策与丝绸贸易 109

夷人汉化及其归附 111

二、经济与社会 113

技术进步与经济飞跃 113

富商与豪绅 116

经济自由或经济控制 117

第三章 豪强势力上升与政治制度危机 120

从宫廷阴谋至篡权 120

复辟皇朝的新基础 122

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 123

新皇朝从建立至184年起义的变化 124

救世革命者 125

大兵横行的帝国 126

第四章 汉代文明 128

五行经院哲学 128

多种传统 129

谶纬大兴 130

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 131

学派之争与思潮对立 132

经典研究鼎盛时期与汉末思想文化更新 134

作为综合概括、政治探索与道德反省的历史学兴起 135

宫廷文学 136

第三卷 中世纪第一章 胡人与贵族 143

一、概述 143

二、从军事专制到无政府状态(190—317年) 145

三国:华北的曹魏 145

蜀汉(四川)与吴国(长江流域) 147

内战与汉化雇佣军的反叛 148

三、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 149

东晋 150

刘宋 151

南齐 151

梁朝 151

陈朝 155

四、华北汉化胡人诸国 155

五胡十六国(4世纪) 155

拓跋的兴起与北魏皇朝的形成 157

北部中国的紧张局势:决裂与分割(534—577年) 160

五、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 162

华南、东南亚、印度洋 162

满洲、朝鲜、日本 163

蒙古与中亚 165

第二章 中世纪文明 168

一、玄学、美学与诗歌 169

从法家唯名论到本体论思辨 169

个人主义、自由、美学与诗歌 171

道教界 174

二、佛教热 175

佛教深入中国 176

适应环境 178

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 181

宗教、社会与政治 183

朝圣 185

中文佛学译本与著作 187

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 188

第四卷 从中世纪至近代第一章 贵族皇朝 195

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 196

一、唐皇朝的政治经济基础 198

浩大工程 198

行政系统 201

司法机构 202

土地法规 203

军队 204

二、7世纪的大扩张 208

事件 208

三、684—755年时期之政治史 211

武后与韦后 211

唐朝的黄金时代 212

755—763年的军事叛乱 214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 215

一、叛乱的后果 215

退缩 215

税制变化与社会演变 216

水稻种植第一次大发展 218

二、皇朝崩溃 219

政治演变 219

政权新形式 221

10世纪的地区自治与经济发展 223

三、结束语 224

新世界的曙光 224

第三章 从对世界开放到回溯经典传统之源 226

一、中世纪文化的顶峰 226

史学与诗歌 226

中国佛教的顶峰 229

二、外来影响 233

伊朗的影响 233

7—9世纪的中国与伊斯兰 238

三、唐代文明的影响 240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241

四、“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 242

“古文”运动 244

反佛高压与佛教衰微 245

第五卷 中国的“文艺复兴”第一章 新世界 253

一、历史及政治制度 253

事件 253

新国家 255

变革运动 258

二、军队 260

从募兵制到雇佣制 260

火器 262

三、新社会 263

食利者阶级 263

土地问题 265

城市飞跃发展 267

社会流动性更大 268

四、经济大发展 269

粮食增长 269

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 270

重商之国 272

货币经济扩展 274

航海业大发展 275

第二章 中国“勃兴”的文明 279

一、复兴条件 280

雅文化与俗文化 280

木刻印刷与活版印刷 281

二、科学与哲学 284

宋代的印书与科学发展 284

科学考古学的开端 286

历史学的新趋向 287

宇宙论与伦理学:自然主义哲学的形成 289

三、结束语 291

第六卷 从汉化诸皇朝到蒙古人进占10—14世纪的游牧民族与山地居民 295

三代游牧骑士 295

第一章 诸汉化皇朝 297

契丹辽国 297

西夏:牧人与商队之国 299

女真金国 301

第二章 蒙古入侵与进占 303

一、蒙古政制 307

蒙古开发制度确立 307

种族歧视 308

中国税制与财源开发 310

起义与对抗占领者 311

二、东亚、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诸国之间的关系 312

基督教世界的使者与商人 313

中国人散落在欧亚大陆 315

蒙古人占领期间的文学、科学与宗教 317

第七卷 独裁君主与宦官之治第一章 重建与扩张 326

一、元帝国解体与明朝建立 326

国土解放 326

重建农业经济 328

人口控制 329

专制主义倾向 330

二、继续扩张 332

蒙古、满洲、越南 332

航海大考察 333

收缩开始 337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 340

一、政治演变 340

宦官与秘密警察 340

迁都 341

二、社会与经济的演变 342

军户问题 343

匠户逐渐消失 345

社会动乱 346

经济变化 347

三、外患 348

蒙古人的攻势 349

海盗活动 349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端与明末危机 355

一、城市的复兴 355

大商业与工业手工场的发展 355

技术进步 356

都市化与商业性的新社会 358

二、最后50年的危机时期 359

财政危机 359

政治危机 361

民众大起义 362

满清威胁 363

第四章 明代精神生活 366

一、概说 366

二、正统派与独立派 366

直觉学派的发展 367

三、1550—1644年的“勃兴” 368

反陈规习俗 369

科学意识与对实学的新关注 370

都市文学 372

结束语 374

四、欧洲入侵与耶稣会教士 374

首批天主教士抵达东亚 375

对话之艰难 377

杰出的皈依者 380

相互影响 381

五、明末历史总结语 383

第八卷 独裁家长制第一章 满洲政权进占与立国 388

一、满洲实力大发展 388

形成时期 388

入侵者立足于中国 389

二、延搁与困难 391

南明的抵抗 391

海盗再度复兴 392

1674—1681年“三藩之乱” 393

第二章 开明君主 396

一、纲常之治 396

笼络精英 396

“儒家”帝国 398

二、世界上最辽阔的帝国 399

蒙古、中亚与西藏:战争、宗教与外交 399

建立“新疆” 401

国际性大陆帝国 402

三、繁荣时期 403

农业技术的高峰 403

大型手工“工业”与贸易的空前大发展 404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拓 407

四、边境冲突 408

与俄国在东亚的殖民推进的早期冲突 408

殖民地民众起义 410

越南海盗活动 410

五、政治社会气氛恶化 411

腐败蔓延与首次农民起义 411

政治制度的弊端 412

第三章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精神生活 415

一、17世纪的哲学家 415

17世纪思潮的连续性 416

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与中国思想文化史初探 417

进化社会学 418

顾炎武:史学与语文学的科学批评之父 419

回归实学与教育新法 421

二、开明君主治下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生活 422

伦理纲常 422

皇帝与富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425

三、考据学大发展与18世纪的哲学家 427

批判研究学派形成 427

戴震:自然科学家、学者兼哲人 429

历史哲学 431

四、耶稣会士的业绩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 432

耶稣会士的科学著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32

借鉴中国与欧洲的反应 436

第九卷 从衰落到外侮第一章 大衰退 444

一、衰落的内因 444

二、走私与海盗活动 446

外贸亏损 446

第一次鸦片“战争” 449

货币问题 451

三、中国与西方 452

第二章 社会大动荡及其后果 455

一、太平天国 456

革命传统 456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展与被镇压 460

二、其他暴动 463

捻军 463

受殖民奴役的民众 464

三、后果 466

优先重整农田 467

商业赋税日益加重 467

政治变化 469

矛盾出现 470

第三章 现代化失败与外国进一步入侵 472

一、现代化问题 473

首次工业化尝试 473

失败的原因 476

自由企业抑或国家经济 479

二、外国进一步入侵及其后果 480

受奴役的进程 481

受围 484

经济后果 486

心理与政治 487

三、结束语 490

第四章 19世纪的各种思潮 492

改良儒学 493

正统派的反击与改良派的复兴 495

恢复被遗忘的传统 497

西方科学的影响 499

第十卷 苦难的中国苦难年代的开端 503

惶惑茫然的种种表现 505

第一章 传统经济与社会的解体 507

一、中国经济崩溃 509

战争赔款的重压 509

经济受外侮 511

自然灾害 513

二、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516

迁徙与移民 516

传统社会解体 519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演变 523

一、袁世凯时代 523

旧制度的灭亡 523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525

二、军阀混战时代 526

内政与外部势力 526

从孙文(孙逸仙)的努力至蒋介石取胜 528

三、南京十年 530

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与特征 531

日本入侵满洲与红军的发展 533

四、自日本入侵至人民共和国成立 535

重庆时代 535

1946—1949年间的内战 536

第三章 哲学与文学的发展 539

日本影响与发现进化论学说 540

西方入侵 542

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545

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 547

第十一卷 历史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特征 554

第一章 与苏联的关系从同盟至决裂 556

苏联模式 557

大跃进 559

第二章 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去世 561

1960—1965年的插曲 562

“文化大革命” 564

毛派时代的结束 565

跋 568

附录 571

一、参考书目 571

期刊 571

通史著作 573

断代史著作 578

二、历史纪年表 596

中国历代王朝大事年表 596

中国历史和文明大事纪年表 598

三、谢和耐教授主要汉学著作目录 638

专著 638

论文 639

译后记 6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