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从医六十年文集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从医六十年文集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从医六十年文集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炳奎著;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华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8002903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本文集主体部分分为医政、医教、医疗、华夏文化、序言类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从医六十年文集》目录

吕炳奎传略 1

吕炳奎医文 15

医政类 16

致毛泽东主席的信(1965.1.13.) 16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 建设中医研究基地——在湖北中医学院附院的讲话(1965.4.8.) 19

对中医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为新华社撰文(1978.5.29.) 23

关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情况的估计和意见——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11.) 30

加强中医力量的发展和提高——为《中医杂志》撰文(1980.8.) 36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为《浙江中医杂志》撰文(1980.12.) 42

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为《文汇报》撰文(1981.1.11.) 63

谈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为《新中医》撰文(1981.4.) 66

加强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与研究工作——为《中医年鉴》撰文(1983.4.) 80

致彭真、谭震林、崔月犁等同志的信(1983.5.29.) 83

中医亟待抢救(1984.7.10.) 87

当前中医药工作潜伏着严重危机 建议党政领导加以重视——联合16位政协委员递交的书面提案(1991.3.18.) 92

医教类 94

中医界必须重视温课学习——为《中医杂志》撰文(1957.1.) 94

恳请保留各省市中医学院——向周总理反映问题的信(1962.5.12.) 97

中医界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为《中医杂志》撰文(1963.1.) 101

整理提高中医教材的收获和经验——高校二版教材修订审查会议总结(1963.6.26.) 106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的讲话(1978.11.29.) 112

关于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医院工作会议基本要求的几点说明——在衡阳会议筹备组会上的讲话(1982.4.2.) 116

中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几点意见(1981.11.11.) 119

中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协六届会议讨论会上的发言(1983.6.9.) 128

勇于开拓 发挥优势——在函大骨伤科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85.10.11.) 129

振兴中医必须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在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1988.3.29.) 131

为传统中医培养后继人才——在光明中医函大历次会议上的讲话(1984.~1993.) 133

医疗类 142

用现代科学工具研究中医的几条思路——给卫生部党组的信(1962.7.20.) 142

中医临床琐谈——在上海曙光医院调查时的讲话(1965.4.19.) 144

中医实验研究课题的提出——在上海广慈医院调研时的讲话(1965.4.22.) 146

中医西医的结合、化合与创新——在广州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5.11.26.) 148

中医是宝库 实践出真知——在广州中医学院的讲话(1965.12.2.) 155

医疗、教学、科研三结合 要从总结临床疗效入手——在北京中医学院全体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1966.1.2.) 161

中医药研究工作须深化——在中医学理论整理研讨会上的讲话(1980.4.) 167

为发展中国神志病学而努力——在神志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81.11.24.) 170

中医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上发展——在首届华佗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84.11.1.) 172

华夏文化类 177

电子仪器测定练功者的伟大发现——给李先念副主席的报告(1978.10.25.) 177

“气”的本质探讨——关于“气”本质研究情况的报告(1979.4.2.) 179

关于加强气功科学研究的请示报告(1980.3.1.) 183

协调统一中医理论、气功、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在中医学理论整理研讨会上的讲话(1981.2.) 187

警惕有人利用人体特异功能——给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的信(1981.4.3.) 192

把握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在人体特异功能会议上的讲话(1981.5.11.) 193

建议翻译《周易参同契》——给崔月犁部长的复函(1984.8.13.) 196

坚持倡导学术民主——给《北京晚报·百家言》编辑的信(1986.7.) 198

文字改革的经验教训应当吸取——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1986.12.) 200

从孔学研究看人类前途——在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上的讲话(1988.9.24.) 202

经络研究之我见——在国际经络生物物理研讨会上的讲话(1988.10.25.) 206

紧急呼吁实施《经络的研究》重大项目——联合13人写的呼吁书(1991.8.8.) 208

经络研究的形势与战略目标(1992.9.30.) 210

尚右是科学的反映华夏文化宇宙观的特点(1993.5.12.) 213

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与发展略说(1993.9.1.) 215

序言类 221

学古勿拘古 守法莫泥方——为《七松岩集》序(1979.10.) 221

推广医疗气功 开展科学研究——为《气功疗法集锦》序(1980.9.) 222

阐发医学上的独特见解——为《医话医论荟要》序(1980.12.) 225

继承名医经验 钻研中医理论——为《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序(1981.2.) 227

珍视瑰宝 启迪后学——为《名老中医之路》序(1981.4.) 230

发扬孟河精神 继承传统医学——为《孟河四家医集》序(1984.1.) 231

医命之道 贵在专深——为《中医自学丛书》序(1984.1.) 232

培养女科人才 解除妇人疾患——为《女科临证集要》序(1984.2.) 233

促进妇科急症研究——为《中医妇科急症备要》序(1984.4) 234

中医治疗急症经验应发扬光大——为《中医内科急症》序(1984.6.) 235

医界抗争有先驱 典籍存佚重考证——为《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序(1984.11.) 237

校注典籍意义深远——为《儒门事亲校注》序(1984.11.) 238

食养食治因人而异——为《实用中医营养学》序(1984.11.) 239

医学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为《针灸探微》序(1985.2.) 241

疗效靠配方严谨 盛名仗选料精良——为《北京同仁堂名药》序(1985.6.) 242

治气之功源远流长——为《秘传简明彭祖五部功》序(1985.9.) 244

多实践方出真知——为《中医实习手册》序(1986.8.) 246

《伤寒》研究及中医辞书史之盛事——为《伤寒论辞典》序(1987.8.) 247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长寿学——为《中医长寿学》序(1988.3.) 249

深入浅出阐释《内经》——为《内经讲义》序(1988.8.) 251

纵说源流 横述要义——为《脾胃学》序(1989.2.) 252

愿更多的人了解气功——为《中国气功大全》序(1989.9.) 254

为掌握自己的生命而努力研究——为《中国名家气功养生术》序(1990.7.) 256

创中医美学新学科——为《中医美学》序(1990.12.) 258

中医治病 首先治人——为《脾胃学真诠》序(1991.12.) 260

开拓非药物治疗的广阔前景——为《体表与内脏相关论》序(1992.2.) 262

愿东西方学者为发展中医药学密切合作——为《国际中医心病学术会议论文集》序(1992.10.) 264

深入研究传统医学理论——为《太阳总归出》序(1992.11.) 265

附篇 名家文墨 267

友人书信 268

陈立夫先生给吕炳奎的信 268

钱学森同志给吕炳奎的信 269

崔月犁同志给吕炳奎的信 271

怀旧诗文 272

张震寰:贺吕老从医六十年 272

吴考槃:吕炳奎老卓见 274

米伯让:贺《文集》公世 275

董建华:吕老是我的良师益友 276

何任:通方原是读书人 278

李今庸:吕炳奎同志中医管理二三事 280

韩锡瓒:当之无愧的中医教育家 283

张灿玾:为中医事业奋斗不懈 285

焦树德:中医局长患急重热痹以后 287

王雪苔:一生心血沃岐黄 290

丁光迪:吕老是我的引路人 291

金起凤:吕老是我的好老师 294

郭子光: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296

石国璧:呕心沥血 奉献一生 299

刘嘉越:吕老的远见卓识令我敬服 302

孙光荣:青山满目夕阳红 304

赵清理:吕炳奎从医六十年志贺 305

叶进:中医泰斗吕炳奎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