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通则新论
刑法通则新论

刑法通则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忠义著
  • 出 版 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866842290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
《刑法通则新论》目录

第一节 刑法 1

第二节 谦抑思想 1

第一项 谦抑思想之性质(特性) 1

第二项 谦抑思想在犯罪论上之落实 2

第三节 刑法目的 3

第四节 法例(法源) 8

第五节 刑法之基本原则 10

第一项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Due Process of Law) 10

第二项 罪刑法定主义 11

第六节 法律的解释方法 14

第七节 立法用语 15

第一项 「以上、以下、以内」 15

第二项 「公务员」 15

第三项 「公文书」 18

第四项 「重伤」 19

第五项 「性交」 20

第六项 「电磁纪录」 20

第八节 刑法适用之效力 21

第一项 时的效力 21

第二项 地的效力 25

第三项 人的效力 29

第四项 外国判决的效力 30

第五项 刑法总则的适用范围 33

第一节 犯罪概论 37

第一项 犯罪之意义 37

第二项 刑罚理论两学派之争论 37

第三项 犯罪本质 39

第四项 犯罪理论 40

第五项 犯罪阶层理论 45

第二节 行为论 45

第三节 构成要件该当性 49

第一项 概念 49

第二项 构成要件要素(犯罪构成要件之成立要件) 50

第一款 种类(分类) 50

第二款 主、客观之构成要件要素 51

第一目 客观构成要件 51

第二目 主观构成要件 55

第三项 犯罪类型 68

第一款 行为犯(举动犯)与结果犯(依法益侵害角度分类) 68

第二款 即成犯与继续犯(依行为长短分类) 71

第三款 结合犯 73

第一目 意义 73

第二目 架构 73

第三目 故意之范围 76

第四目 既遂或未遂 78

第四款 加重结果犯 83

第一目 意义 83

第二目 结构 84

第三目 明文规定 85

第四目 能预见 86

第五目 重结果 87

第六目 伤害致死等与杀人区别 88

第七目 重结果之行为客体 88

第五款 不作为犯 89

第一目 意义 89

第二目 种类 89

第三目 区别 90

第四目 不纯正不作为犯 91

第四项 因果关系 101

第一款 定义 101

第二款 判断标准 102

第三款 疫学因果关系 106

第五项 客观归责 107

第一款 故意犯与过失犯 107

第二款 针对过失犯应特别注意者 111

第六项 客观处罚条件 113

第七项 构成要件错误 115

第一款 意义 115

第二款 目的 115

第三款 判断标准 115

第四款 错误之分类 116

第五款 形态 116

第六款 错误竞合 119

第七款 因果历程错误(因果关系错误) 121

第八款 与包摄错误之区别 122

第八项 未遂 124

第一款 概说 124

第二款 著手 129

第三款 实行行为 136

第四款 未遂之种类 137

第一目 不能犯 137

第二目 中止犯(中止未遂) 142

第三目 障碍未遂(普通未遂) 148

第四目 目的不达 150

第四节 违法性 151

第一项 概念 151

第二项 与构成要件该当性之关系 152

第三项 本质(实质) 153

第四项 阻却违法事由之原理 155

第五项 开放构成要件之违法性原理 157

第六项 正当行为 159

第一款 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60

第一目 依法令之行为 160

第二目 业务正当行为 165

第二款 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67

第一目 可罚违法性理论(违法行为之不可罚性) 167

第二目 被害人承诺 170

第三目 推定承诺(推测承诺) 172

第四目 兼具实验性质之医疗行为 175

第五目 安乐死与尊严死 175

第六目 教师惩戒权 176

第七项 紧急行为 179

第一款 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79

第一目 正当防卫 179

第二目 紧急避难 188

第二款 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194

第一目 自助行为 194

第二目 义务冲突 194

第三目 容许风险 197

第四目 自损行为 197

第五节 罪责(有责性) 198

第一项 定义 198

第二项 罪责理论(本质) 198

第三项 罪责原则 200

第四项 罪责要素 200

第一款 责任(罪责)能力 202

第二款 责任条件(不法意识) 212

第三款 期待可能性 215

第一节 正犯与共犯 219

第一项 正犯 219

第二项 共犯 220

第一款 共犯概念 220

第二款 共犯种类 220

第三款 共犯理论 223

第三项 正犯与共犯之区别 224

第二节 间接正犯 227

第一项 来源 227

第二项 定义 227

第三项 态样 228

第四项 利用行为 231

第五项 正犯性理论 233

第六项 间接正犯之错误(支配错误) 234

第三节 共同正犯 236

第一项 定义 236

第二项 正犯性理论依据 238

第三项 要件 238

第四项 特殊问题 240

第一款 共谋共同正犯(同谋共同正犯) 240

第二款 加重结果犯之共同正犯 242

第三款 片面共同正犯(缺乏犯意联络) 242

第四款 共同正犯之过剩(或逾越) 242

第五款 过失犯之共同正犯 243

第六款 承继(相续)共同正犯 244

第七款 己手犯与共同正犯 245

第八款 聚合犯、对向犯与共同正犯 245

第五项 未遂 246

第四节 教唆犯 247

第一项 概说 247

第二项 要件 249

第三项 特殊问题 250

第四项 错误 255

第五项 未遂 259

第五节 帮助犯 260

第一项 定义 260

第二项 法条 260

第三项 特殊形态 261

第四项 成立要件 261

第六节 身分共犯或身分共同正犯 263

第七节 共犯或共同正犯之竞合 270

第一节 概说 271

第一项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271

第二项 禁止双重危险之内涵 272

第三项 我国实务对于禁止双重危险之见解 274

第四项 有关一行为 274

第一款 一行为定义之纷歧 274

第二款 一行为之判断标准 277

第五项 侵害单一法益之一行为只能有一次刑罚评价 280

第一款 多数法益侵害或多数行为之评价 280

第二款 一行为侵害「同一法益」之评价 283

第三款 一行为侵害「某单一法益」之评价 285

第四款 美国有关同一犯罪行为之意义 286

第二节 判断标准 287

第三节 本来一罪 289

第一项 预定数法益之犯罪(单纯一罪) 289

第二项 预定数行为之犯罪(包括一罪、实质上一罪) 291

第三项 接续犯(亦属包括一罪之一) 294

第四项 法条竞合(法规竞合、法条单一、假性竞合) 295

第一款 定义与特征 295

第二款 本质 296

第三款 形态 296

第一目 特别关系 296

第二目 默示补充关系(不罚前行为、贯通犯) 297

第三目 明示补充关系(明示补充条款) 298

第四目 吸收关系 298

第五目 择一关系 301

第四节 科刑一罪(处断一罪) 303

第一项 想像竞合 303

第二项 牵连犯(新法已废除) 309

第三项 连续犯(新法已废除) 313

第四项 科刑一罪竞合之处理 318

第五节 并合罪(狭义数罪并罚、实质竞合) 319

第一节 两学派之争 323

第二节 刑 324

第三节 易刑处分 333

第一项 易科罚金 333

第二项 易服劳役 336

第三项 易以训诫 338

第四项 易刑处分之效力 339

第四节 缓刑 339

第一项 缓刑目的、定义与要件 339

第二项 缓刑宣告之撤销 342

第三项 缓刑之效力 345

第五节 假释 347

第一项 假释目的、定义与要件 347

第二项 假释之撤销 350

第三项 假释之效力 352

第四项 合并刑期之处理 352

第五项 缓刑与假释之异同 353

第六节 累犯 354

第七节 自首 357

第八节 刑之酌科及加减 362

第一项 刑罚裁量事实之审酌(酌科) 362

第二项 刑罚之加重 366

第一款 法律上之加重 366

第二款 裁判上加重 367

第三项 刑罚之减免 367

第一款 裁判上减免 367

第二款 法律上之减免 370

第三款 减免之标准 372

第九节 时效 375

第一项 追诉权时效 375

第二项 行刑权时效 382

第一节 概说 391

第二节 类型及其效果 393

第一项 感化教育处分 393

第二项 监护处分 395

第三项 禁戒处分 396

第四项 强制工作处分 398

第五项 强制治疗处分 400

第六项 保护管束处分 402

第七项 驱逐出境处分 404

第三节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 404

第一项 保安处分之宣告 404

第二项 保安处分之执行 405

中华民国刑法及刑法施行法部分条文修正要点说明 4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