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学论基础
教学论基础

教学论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F·W. 克罗恩(Friedrich W. Kron)著;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4131016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
《教学论基础》目录
标签:基础 教学

学科界定 1

实践领域的观点 2

教师的见解 2

研讨班领导和师范见习生的解释 4

进修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的观点 6

结论 10

作为高校科目的学科 11

作为研究和考试科目的教学论 11

教学论在教师教育“第二阶段”中的作用 16

作为教育学分学科的教学论 20

学科及其相邻学科 24

与学科教学论和学科科学的关系 26

教学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31

结论 32

作为科学的界定 33

关于词源和概念的意义 33

关于种种科学界定的概述 36

作为教和学的科学的教学论 38

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科学的教学论 39

作为教育内容理论的教学论 40

教学论作为控制学习过程的理论 41

教学论作为心理学上教和学的理论的应用 42

总结 43

本书的基本性学科 45

教学论作为文化适应科学 46

教学论现象的3个考察层面 47

方法论的结论 50

教学论问题的发展历史 55

社会改良者(17世纪) 57

近代的第一个课程标准:J.A.夸美纽斯 58

面向学生天性的教学 60

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60

教学论的发展 62

德意志启蒙者*18世纪) 63

对现实课程的检验:J.B.巴泽多 67

道德的意义 69

教学媒介的基础 70

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发展:E.Chr.特拉普 72

最初的分类学家和教学方法学家(19世纪) 73

现代教养论教学论的最早设想:J.F.赫尔巴特 74

近代第一个教育计划模式 78

教学的形式阶段:T.齐勒,W.赖因 80

教养论家(19世纪—20世纪) 83

教育过程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决定性意义:O.维尔曼,E.韦尼格 85

教学大纲中教育内容的组织 86

改革教育家(20世纪初) 89

发展观的决定性:M.蒙台梭利 91

教与学的整体关系:B.奥托 94

作为劳动过程的教学:O.沙伊普纳 96

近代学校教育改革家和课程改革家(从1960年起) 97

社会变化、中小学改革和课程修改的关系:德国教育审议会 99

新课程:社会学习 100

结论 101

教学行动的理论与模式 105

一般基础 105

科学理论框架 105

理论的理解与功能 107

支配认识的兴趣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109

范式概念和范式转换 115

初步概述 116

参考文献概况:介绍性论著 116

现实理论和模式概况 121

教养作为主导概念 126

范畴教育理论及其教学论的重要性:W.克拉夫基 127

最初的模式构成:“教学论分析” 132

批判—建构的理论设想 135

第二模式结构:“备课观点图” 141

学习作为主导概念 143

学习理论设想和教学分析与设计的“柏林模式”:P.海曼 144

教学理论—批判的构念:W.舒尔茨 148

关于教学分析和设计的“汉堡模式” 152

控制论和系统论的模式构成:F.v.库贝、E.柯尼希和H.里德尔 155

学习目标取向的模式构成:B.默勒和Chr.默勒 163

以解放为目标来构思学习组织:M.伯恩施 169

对教与学过程结构论的理解:W.佩特森,D.伦岑 172

互动作为主导概念 176

概念和系统关系导论 177

作为互动的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R.比尔曼 188

关系层面对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意义:D.博施等 190

教学被理解为交往过程:W.波普,H.鲁姆普夫 192

关于行动和情境的构念:K.-H.弗莱克西希和H.D.哈勒尔 194

批判—交往模式方案:R.温克尔 198

教学论研究 20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意义 203

研究的概念和功能 203

研究方向 206

教与学的研究 208

研究方法 211

模式和构想的意义 214

教师类型学作为模式:Chr.卡赛尔曼 217

背景和发生方式 217

基本类型、下位类型及因素 218

行为方式与互动因素作为模式:R.陶施和A.-M.陶施 221

系统框架和方法论 221

第一种模式:教师行为的方式和因素 224

第二种模式:教学中的互动形式 228

教学中教师的视点:H.佩提龙 233

研究状况 233

结果描述 235

学生的课堂策略:Th.海因策 238

方法思想 238

研究结果 239

教与学的过程 243

文化人类学基础 244

作为基本过程的文化适应 245

社会化是文化适应的子过程 248

教与学的过程的本质关系 251

过程的内容与关系因素 253

身份发展的意义 254

结论 258

教学论的界定 258

教学情境下的学习定义 258

学习与发展的联系 262

记忆,学习技术与感觉 267

意向与课程 269

教与学的过程的观点 271

行为主义观点 272

结构发生论观点 275

模式学习 280

结论 281

教与学的形式 282

文献综述 283

概念与方法论的思考 286

教程 289

项目 291

教学 295

基本结构 295

教学环节 297

时间问题 300

开放教学 304

课程 313

原理 313

文化的意义 313

课程作为文化与社会任务 317

概念说明 319

文献提示 325

理论说明 326

第一概观 326

教养论的教学大纲构想 328

学习论的课程观 331

课程的实用主义观点 334

教师与课程 335

课程的解释 336

课程标准的形式 338

课程标准方案与角色说明 341

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及其干预领域 343

媒介 347

初步界定 347

词源和概念分析 347

合法性证明的构念 350

分类 352

从现象学上观察 354

系统性阐述 356

学科结构的发展 356

媒介教育学的理论构成 358

教学论的媒介观点 360

文献提示 361

媒介研究 365

概论 365

教学大纲中的媒介:B.埃兴瑙尔 368

实践中的媒介教育:G.图洛茨基,D.赫尔特欣肯 373

实践中的媒介社会化:D.巴克等 377

参考文献 383

译后记 4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