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晓姝著
  • 出 版 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10789678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跨文化问题交际。详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已有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收集、分析数据,深入探讨了中美与中德交际中误解产生的根源。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下一篇:文革火花收藏
《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的问题及目的 1

1.2 问题交际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4

1.3 研究意义 6

1.4 本书结构 8

2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10

2.1 跨文化问题交际文献综述——横向研究评论 10

2.1.1 问题交际研究术语 10

2.1.1.1 文化 10

(1)文化概念的简要回顾 10

(2)本研究采用的定义 14

2.1.1.2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15

2.1.1.3 语言与文化及文化与交流的关系 15

2.1.1.4 跨文化/文化间与文化内交际 17

2.1.1.5 问题交际及相似概念 18

(1)简要评述 18

(2)本研究采用的定义 19

2.1.2 问题交际的横向研究评论 20

2.2 跨文化问题交际文献综述——纵向研究评论 29

2.2.1 内在研究评述 29

2.2.1.1 问题交际的本质 29

(1)问题沟通的不成功性 29

(2)问题沟通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31

2.2.1.2 问题交际的根源 32

2.2.2 外在研究评述 35

2.2.2.1 误解的辨认和察觉 35

2.2.2.2 误解的修复 37

2.2.2.3 误解的主要责任者 39

2.2.2.4 有意误解 40

2.3 对误解现象的阐释 42

2.3.1 礼貌理论——简要回顾 43

2.3.1.1 西方礼貌理论 43

2.3.1.2 中国礼貌理论 51

(1)中国礼貌思想概述 51

(2)现代中国的礼貌实质 52

(3)其他阐释中国礼貌行为的探索 53

2.3.2 暗含与含义 56

2.3.2.1 暗含 57

2.3.2.2 含义 58

2.3.3 定型化印象 61

2.3.4 第二语言习得的考虑——一些重要概念 62

2.3.4.1 中介语 63

2.3.4.2 迁移 64

2.3.4.3 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65

2.3.5 从历史角度解释跨文化的问题交际 69

2.3.6 中国人交际的独特特征 73

2.3.6.1 中国人交际的特点——英语国家学者的观察 74

2.3.6.2 中国人交际的特点——从讲德语国家的视角观察 78

2.4 本研究所用方法 80

3 研究方法论 83

3.1 数据类型 83

3.2 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9

3.2.1 道德与法律问题 89

3.2.2 技术问题 91

3.2.3 转写问题 92

3.2.3.1 理论问题 92

3.2.3.2 实践问题 92

3.2.4 观察者的尴尬 93

3.3 与跨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 93

3.3.1 理论问题 94

3.3.2 方法论问题 95

3.3.3 数据收集方法问题 96

3.3.4 研究环境问题 96

3.3.5 设备与结果分析问题 97

3.3.6 讨论问题 97

3.4 本研究所用数据 99

3.4.1 学术日记 99

3.4.2 调查问卷 101

3.4.2.1 调查问卷-1 101

3.4.2.2 改进后的调查问卷-1 106

3.4.2.3 调查问卷-2 107

3.4.3 访谈 108

3.4.4 回顾性访谈 108

3.5 偏差与局限 109

4 与文化相关的问题交际 113

4.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114

4.1.1 言语的及非言语的问题交际 114

4.1.2 称呼方式—问题交际的可能来源 117

4.1.3 中国式的礼貌客气引起的误解 119

4.1.4 面子的考虑引发的误解 123

4.1.5 谦虚准则导致的误解 127

4.1.6 学习的文化——另一个易发生误解的重要领域 129

4.1.7 有关文化得体性的误解 133

4.1.8 中国人的间接委婉(indirectness)造成的误解 136

4.1.9 不同文化释义造成的“误解”——错位理解 138

4.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140

4.2.1 有关师生行为礼节方面的误解 141

4.2.2 学习的文化引起的误解 143

4.2.3 赠送和接受礼物方面的误解 144

4.2.4 不同文化中的忌讳话题引起的误解 145

4.2.5 不同的文化释义引起的误解 146

4.2.6 不同的语境线索引起的误解 150

4.2.7 Du和Sie——称呼方式引起的误解 151

4.2.8 中国人的谦虚习惯引起的误解 152

4.2.9 文化敏感性造成的错位理解(missed understanding) 152

4.2.10 文化培训造成的误解 153

4.3 问卷调查显示的不同文化间的定型化看法 154

4.3.1 中国被调查者对美国人的定型化的看法 154

4.3.2 中国被调查者对德国人的定型化的看法 156

4.3.3 定型化的看法所表示的含义 157

4.4 本章小结 159

5 与文化无关的问题交际 160

5.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161

5.1.1 语音误解 161

5.1.2 句法层面的误解 163

5.1.3 词汇层面的误解 164

5.1.4 语义误解 167

5.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168

5.2.1 语音误解 168

5.2.2 句法层面的误解 171

5.2.3 词汇层面的误解 172

5.2.4 语义误解 175

5.3 迁移错误引起的误解 176

5.3.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177

5.3.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180

5.4 本章小结 184

6 混合型的误解 186

6.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187

6.1.1 语言内部所特有的联想和比喻中的误解 187

6.1.2 话语层面上的误解 189

6.1.3 会话惯例引起的误解 192

6.1.4 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误解 195

6.1.5 副语言特征——一个难以掌握的层面 196

6.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197

6.2.1 语言内部所特有的联想和比喻中的误解 197

6.2.2 话语层面上的误解 198

6.2.3 会话惯例引起的误解 199

6.2.4 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误解 200

6.3 中国的英语教材和德语教材影响 201

6.4 本章小结 205

7 沟通失败的外部因素 207

7.1 责任划分——基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误解 207

7.1.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209

7.1.1.1 基于说话者的误解 209

7.1.1.2 基于听话者的误解 210

7.1.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211

7.1.2.1 基于说话者的误解 211

7.1.2.2 基于听话者的误解 212

7.1.3 小结 212

7.2 故意性——故意误解的情况 212

7.2.1 来自中美交际的数据 213

7.2.2 来自中德交际的数据 216

7.2.3 小结 218

7.3 误解的察觉与发现及其修复 219

7.3.1 误解的察觉与发现 219

7.3.1.1 与文化有关的及复合型的误解的察觉与发现 219

7.3.1.2 与文化无关的误解的察觉与发现 220

7.3.1.3 有意误解的察觉与发现 221

7.3.1.4 小结 221

7.3.2 修复方 221

7.3.2.1 自我修复 221

7.3.2.2 他人修复 222

7.3.3 修复时间 222

7.3.3.1 即刻修复 223

7.3.3.2 后期修复 223

7.3.3.3 零修复 223

7.3.3.4 问卷-2结果分析 225

7.4 本章小结 229

8 结论 231

8.1 发现与结论 231

8.2 教学法方面的启示 235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240

附录一 问卷 242

附录二 对德国教授兹博士的采访转写 254

参考文献 2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