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创新学引论
创新学引论

创新学引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殷石龙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43828944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创新和创新学、创新的基本类型和结构、创新的要素和生理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内容。
《创新学引论》目录
标签:引论

绪论 知识经济和创新 1

第一章 创新和创新学 4

第一节 创新 4

一、 创新的一般界定 4

二、 创新和创造 10

三、 创新的根源 13

第二节 创新学 15

一、 什么是创新学 15

二、 创新学的基本特征 17

三、 创新学和创造学 21

一、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 22

第三节 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22

二、 创新是人类文化本质的体现 27

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9

第二章 创新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2

第一节 创新的基本类型 32

一、 发现式创新与发明式创新 33

二、 器物创新与知识创新 34

三、 求同创新与求异创新 37

四、 单一创新与求民创新 39

五、 渐进式创新与飞跃式创新 41

一、 经济创新 43

第二节 创新的社会结构 43

二、 政治创新 47

三、 文化创新 49

四、 科技创新 51

五、 教育创新 53

第三节 创新的基本层次 56

一、 大层次:国家创新体系 56

二、 中层次:单位创新体系 61

三、 小层次:个人创新活动 62

第一节 创新是一个系统 64

第三章 创新的要素和生理基础 64

一、 创新具有系统的一般特点 65

二、 创新系统的要素结构 67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要素 69

一、 主体 69

二、 目标 71

三、 手段 74

四、 对象 76

五、 成果 79

第三节 创新主体的生理基础 81

一、 主体的生理结构和体能 81

二、 主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83

三、 开发主体的潜能 86

第四章 创新的社会基础 88

第一节 知识 88

一、 知识的界定 88

二、 知识的分类 93

三、 创新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 96

第二节 能力 99

一、 能力的界定 99

二、 能力的分类 103

三、 创新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06

一、 素质的界定 109

第三节 素质 109

二、 素质的分类 112

三、 创新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16

第五章 创新意识 119

第一节 创新意识概述 119

一、 意识和心理 120

二、 意识和创新意识 121

三、 创新意识的功能 124

第二节 创新的智力因素 126

一、 观察力 127

二、 记忆力 129

三、 想象力 132

四、 思维力 135

五、 操作力 138

第三节 创新的非智力因素 140

一、 需要与动机 140

二、 兴趣与爱好 143

三、 情绪与情感 146

四、 灵感与直觉 148

五、 意志与品德 151

一、 思维和创新思维 154

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 154

第六章 创新思维 154

二、 创新思维的一般特征 157

三、 创新思维的地位和作用 161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基本类型 163

一、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163

二、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165

三、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66

四、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168

五、 单一思维和综合思维 170

一、 思维定势的作用 172

第三节 解放思想,克服思维定势 172

二、 解放思想的内容 174

三、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79

第七章 创新方法 18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最根本的创新方法 182

一、 创新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183

二、 唯物辩证法是创新的根本方法 186

三、 创新辩证法 188

第二节 创新的一般方法 190

一、 联想法 191

二、 列举法 193

三、 组合法 197

四、 比较法 200

五、 移植法 202

第三节 创新的特殊方法 204

一、 智力激励法 204

二、 模仿法 206

三、 设问法 208

四、 十二思路提示法 210

第一节 环境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212

一、 环境和创新的环境 212

第八章 创新的社会环境 212

二、 环境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216

三、 环境作用的两面性 219

第二节 创新应具备的社会环境 221

一、 公平的竞争环境 222

二、 民主的政治环境 223

三、 自由的文化环境 225

四、 和谐的人际环境 227

五、 健全的法制环境 229

六、 基本的经济保障 230

第三节 优化创新的环境 232

一、 优化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33

二、 优化环境的内容 234

三、 优化环境的原则 237

第九章 创新的过程、机制和原则 241

第一节 创新过程 241

一、 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 242

二、 设想阶段 245

三、 实施阶段 249

第二节 创新机制 252

一、 竞争机制 252

二、 激励机制 255

三、 考评机制 257

一、 新颖性原则 260

第三节 创新原则 260

二、 公益性原则 261

三、 目标性原则 262

四、 建构性原则 263

五、 灵活性原则 264

六、 整体性原则 265

七、 可行性原则 266

八、 科学性原则 268

一、 创新人才的一般界定 269

第十章 创新人才 269

第一节 创新人才概述 269

二、 创新人才的类型 272

三、 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275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 279

一、 培养创新人才的依据 279

二、 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则 282

三、 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286

第三节 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289

一、 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 289

二、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92

三、 改革教育模式,提倡创新教育 298

第十一章 创新的实现 301

第一节 创新实现的基本途径 301

一、 实践是创新实现的基本途径 301

二、 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发展创新 304

第二节 实现创新要正确处理两大关系 308

一、 创新与学习 308

二、 创新与传统 312

第三节 创新实现的基本要求 315

一、 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 315

二、 鼓励好奇心,抓住创新机遇 317

三、 开发潜意识,捕捉创新灵感 319

四、 获取大量信息,选准创新突破口 321

五、 发挥想象力,扩大创新范围 322

六、 运用创新思维,形成正确创新思路 324

七、 保持顽强意志,克服创新困难 325

八、 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提高创新效率 327

九、 学习科学方法,掌握创新技巧 329

十、 实践创新方案,获取创新成果 330

主要参考书目 333

后记 3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