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周易》与中国文学
《周易》与中国文学

《周易》与中国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良运著;张岱年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5799865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易》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研究《周易》经、传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内篇八个专题,探讨卦、爻辞与《系辞》、《文言》等原始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学原理、文学观念、审美意识、语言艺术诸种要素,力证《周易》的内容与形式,被一代代人接受并加以发挥、转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观念体系的大致格局。外篇十个专题,主要论述《周易》对中国文学发展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从人文精神、文学本原到创作鉴赏等种种文学观念范畴的正式确立,理论构架的成型,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文艺学概论,纲举目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附篇介绍的《焦氏易林》,是直接从《周易》本体绽开的文学奇葩。陈良运教授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历时十年,数易其稿;本书是他继《中国诗学体系论》之后又一部研究古代文学观念起源和文论体系建构的力作,“探源溯流、阐精发微”的学术风格融贯其中,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而使理趣与情趣盎然于字里行间。
上一篇:御局有术下一篇:陆游诗词选评
《《周易》与中国文学》目录
标签:主编 文学

序 傅璇琮 1

《周易》卦象卦名一览 1

引言:“圣人之情见乎辞” 1

目 录 1

——充满文学趣味的《周易》 17

内 篇 17

第一章“盛德大业,至矣哉!” 17

——《周易》之道:创造之道 18

一 “道”向物质——精神双重创造意义的转换 18

二 《易经》之“自然宗教”意识与《易传》之“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23

三 “变通”——创造之道的核心内蕴 30

第二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36

一 符号象征的形成 37

——《周易》的符号象征 37

二 符号象征的特殊品格 43

三 符号象征的奇妙变奏 51

第三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57

——《周易》的审美意识 57

一 自然美的折射与发挥 57

二 以阳刚美为主轴的审美观念系列 64

三 美之功与利:“化成天下” 70

第四章“物相杂,故曰文” 75

——《周易》孕育的文学观念 76

一“观”、“感”、“情”与“精义入神” 76

二 “文”、“辞”、“象”与“立象以尽意” 83

三 “志”、“气”与“刚柔有体” 89

第五章“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96

——《周易》的文学思维 97

一 从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 97

二 “范围天地之化”的隐喻思维 103

三 广阔深邃的联想与想象思维 112

第六章“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120

——《周易》的情理品位 121

一 深沉的忧患意识 121

二 真实的爱恶之情 127

三 睿智的理性精神 133

第七章“修辞立其诚” 141

——《周易》的语言艺术 143

一 简古清丽的《易经》语言 143

二 灵动洒脱的《易传》语言 151

三 《系辞传》中的语言理论 159

第八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166

——《周易》中的古代诗歌 167

一卦、爻辞中的远古谣、谚 167

二 原始诗歌的风貌、特色 174

三 卦、爻辞诗歌与《诗经》 182

外 篇 191

第一章“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191

——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学 192

一 “人文”观念的历史发展 192

二 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 199

三 人文精神的新思考 209

第二章“原道心以敷章” 216

一 《文心雕龙》之前的文学本原论 217

——“自然之道”与文学本原 217

二 “自然之道”——刘勰的文学本原本体论 225

三 “自然之道”的文学表现 232

第三章“刚柔迭用,喜愠分情” 241

——“刚柔有体”与作家气质、创 242

作风格 242

一 从“气有刚柔”对文学本体质的把握 242

二 由“风趣刚柔”展开的审美批评 249

三 “刚柔杂居”与文学流派的发生 255

第四章“感于物而后动” 262

——“感而遂通”的创作心理机制 263

一 “致虚守静”——“感而遂通”的心理机制 263

二 “通灵感物”——古代“灵感”理论的发展 269

三 “情以物迁”——东方最先出现的“移情说” 281

第五章“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 289

——“言不尽意”的诗学升华 290

一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 290

二 “言不尽意”的质变:“文已尽而意有余” 297

三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升华:“无言之美” 304

第六章“意象所生,方圆随造” 312

——“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转变 313

一 哲学领域“立象”理论的发展 313

二 “象征型艺术”与中国文学早期特色 320

三 “立象”的质变:“物色尽而情有余” 327

第七章“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335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 337

一 从哲学走向艺术的“神” 337

二 “神主形从”之形神理论的发展 341

三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 351

第八章“语不惊人死不休” 363

——“旨远辞文”的文学语言论 364

一 文学语言理论的早期发展 364

二 “美文”意识:文学语言的纯化 372

三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诗歌语言艺术 382

第九章“《诗》无达诂……” 392

——“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 393

接受鉴赏论 393

一 “以意逆志”与“《诗》无达诂” 393

二“披文以入情”与“辨于味”说 401

三 “代日益精”的诗歌接受美学 409

第十章“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416

——“变通以趋时”:永恒的启示 417

一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417

二“文以情变”与文体之变 424

三 “入圣”、“入神”——“变能启盛” 432

附 篇 441

一部超越时空的诗体启示录 441

——《焦氏易林》赏析 447

一 中国最早的哲理诗 447

二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454

三 诗歌艺术的超常发挥 461

四 《焦氏易林》的文学史意义 471

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书目 476

重写《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4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