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3 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海鸣,赵晓雷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10498851
- 页数:615 页
前言 1
第一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
1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化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1.1 区域经济理论的引进、发展及中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3
1.1.1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3
1.1.2 前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的引进及中国均衡生产力布局的实践 4
1.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引进与中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9
1.1.4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趋异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18
1.1.5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中国对外开放及合作的新格局 30
1.2 城市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化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1.2.1 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紧密关联的传统城市经济理论 33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演变 44
1.2.3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外城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61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状态及原因 70
2.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 70
2.1.1 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问题 70
2.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 78
2.2 区域发展差异的理论及现实评价 94
2.2.1 如何分析及评价区域发展差异 94
2.2.2 如何看待我国的地区差异 98
2.3 影响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因素 102
2.3.1 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 102
2.3.2 制度变迁与政策资源 104
2.3.3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经济发展 110
2.3.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 115
2.4 未来影响中国地区差异的几个问题 119
2.4.1 城市化进程及对地区差异的影响 119
2.4.2 地区分割与统一市场的建立 121
2.4.3 WTO背景下的区域开放及可能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 124
2.4.4 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126
2.4.5 发展非国有经济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128
2.4.6 加快信息化步伐,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129
3.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 133
3.1.1 二元经济概述 133
3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两极分化 133
3.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 135
3.1.3 中国经济结构周期性变化原因分析 138
3.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区域特征 142
3.2.1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 142
3.2.2 中国经济结构二元程度区域差异的原因 145
3.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思路 146
3.3.2 加快城市化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147
3.3.1 减少制度性障碍,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147
3.3.3 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48
3.4 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 149
3.4.1 指标和方法 150
3.4.2 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简要回顾 150
3.4.3 1978~1998年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的变迁 152
3.4.4 1999年以后中国经济区域两极分化 156
3.4.5 居民家庭收入区域两极分化情况 158
3.4.6 中国区域两极分化的可能趋势 160
3.5.1 控制区域两极分化 161
3.5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区域两极分化的消除 161
3.5.2 推进制度创新消除区域两极分化 162
4 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64
4.1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与经济格局 164
4.1.1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战略的演变与调整 164
4.1.2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的现状与特点 170
4.1.3 中国区域投资布局的发展趋势 178
4.2 中国区域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 182
4.2.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 182
4.2.2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差异性的根源 186
4.2.3 中国三次产业的区域投资经济结构分析 189
4.3 中国区域投资的有效性分析 199
4.3.1 中国区域投资的相对有效性分析 199
4.3.2 中国区域投资的整体有效性分析 204
4.3.3 中国东、中、西部投资有效性综合分析 206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209
4.4.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变迁 209
4.4.2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征 210
4.4.3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定性分析 214
4.4.4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6
5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225
5.1 大都市圈的理论综述 225
5.1.1 相关概念的理论辨析 225
5.1.2 主流派的理论概要 226
5.1.3 其他流派的理论述评 228
5.2 中心城市、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229
5.2.1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 229
5.2.2 世界主要大都市圈的形成 230
5.2.3 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作用 231
5.2.4 大都市圈的作用 232
5.3 中国三大都市圈比较研究 233
5.3.1 比较指标的确定原则 234
5.3.2 都市圈综合指标比较简表 234
5.3.3 对某些关键的因素的具体比较 236
5.3.4 发展模式 237
5.3.5 竞争优势 239
5.3.6 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及协调机制 245
5.3.7 存在问题分析 247
5.4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的SWOT分析 249
5.4.1 优势(S) 250
5.4.2 劣势(W) 250
5.4.3 机会(O) 251
5.4.4 挑战(T) 253
5.4.5 SWOT矩阵分析 254
5.5 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和发挥上海龙头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255
5.5.1 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目标 255
5.5.2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257
5.5.3 进一步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龙头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259
第二编 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 265
6 中国现阶段的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 265
6.1 中国现阶段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实证分析 265
6.1.1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新变化 266
6.1.2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新形式 269
6.2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危害分析 271
6.2.1 严重削弱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能力 272
6.2.2 严重损害中国国民经济运行质量 274
6.2.3 严重扭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77
6.3 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一个体制性障碍 279
6.3.1 现阶段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的政策效果评价 279
6.3.2 历史沉淀的过程 281
6.3.3 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与地方利益 285
6.4 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288
6.4.1 以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来消除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288
6.4.2 国内统一市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其各方面建设 290
7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和模式 295
7.1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发展背景 295
7.1.1 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296
7.1.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97
7.1.3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 300
7.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分析 303
7.2.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客观条件 304
7.2.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体制环境 307
7.2.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机制 309
7.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 311
7.3.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类型 311
7.3.2 大都市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模式 314
7.3.3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321
7.4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前瞻 325
7.4.1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目标 326
7.4.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328
7.4.3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329
8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干预与市场基础 333
8.1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府干预的原因分析 333
8.1.1 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 333
8.1.2 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干预的原因 336
8.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划、政策及措施回顾与分析 338
8.2.1 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变 338
8.2.2 中央政府的规划、政策与措施 339
8.2.3 地方政府的规划、政策与措施 345
8.3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政府干预与市场行为的结合 355
8.3.1 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355
8.3.2 经济协作区内的经济合作 365
8.4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70
8.4.1 政府干预产生的主要问题 370
8.4.2 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 373
9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分工基础 377
9.1 中国各省市区产业分工的现状分析 377
9.1.1 地区间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 378
9.1.2 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层次差异 384
9.1.3 地区间产业的区位商分析 389
9.2 中国区域产业分工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393
9.2.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产业分工的自然物质基础 393
9.2.2 社会经济条件是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 398
9.3 中国区域经济整合与产业分工的区域政策 403
9.3.1 区域产业政策协调 404
9.3.2 区域财政政策协调 405
9.3.3 区域金融政策协调 406
10 中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要素、市场、制度条件 410
10.1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逻辑与要素条件 410
10.1.1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交易费用 410
10.1.2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内在逻辑 414
10.1.3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要素结构 418
10.1.4 东西部要素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的区域分布 423
10.2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市场条件 430
10.2.1 东西部市场发育程度的比较 430
10.2.2 东西部市场化差异的一个解释 433
10.2.3 以市场方式促进东西部合作 435
10.3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制度因素 441
10.3.1 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学习效应 441
10.3.2 加入WTO与东西部经济合作 443
10.3.3 政策与规则 446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区域增长意义 450
11.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451
11.1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451
11.1.2 区域竞争趋烈将引导区域经济联合和重组 452
11.1.3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452
11.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联动与地区可持续发展 453
11.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 453
11.2.1 合作方式灵活多样 453
11.2.2 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收购和控股 454
11.2.3 加强区域商贸网络建设 454
11.2.4 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 455
11.3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5
11.3.1 城市职能分工不尽合理,地区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机制 455
11.3.2 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欠完善,极化与扩散能力不强 456
11.3.3 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456
11.3.5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弱化了城乡之间的市场关联 457
11.3.6 区域性政策和法制建设滞后,影响区域联合与协作的积极性 457
11.3.4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457
11.4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458
11.4.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目标 458
11.4.2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 461
11.5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向 468
11.5.1 从行政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 468
11.5.2 从隔江单相侧发展到跨江双侧协同发展 469
11.5.3 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 470
11.5.4 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 472
11.6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与对策 473
11.6.1 组织创新: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技术协作联合会 473
11.6.2 机制整合:构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统一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 474
11.6.3 框架重构:塑造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城乡流动格局 475
11.6.4 规划更新:以都市圈域规划替代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相互分离的规划模式 475
11.6.5 模式转换:由政府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 476
第三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区域合作 479
12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上海 479
12.1.1 “10+3”合作框架的发展 480
12.1.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 480
12.1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480
12.1.3 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 481
12.1.4 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 481
12.1.5 两岸三地的经济合作 482
12.2 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背景 483
12.2.1 国际背景和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 483
12.2.2 美国对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 484
12.2.3 日本对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 486
12.3 中国和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488
12.3.1 中国和“10+3”合作 488
12.3.2 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 488
12.3.3 中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 489
12.3.4 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 489
12.4 上海和中国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490
12.4.1 上海与中国周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90
12.4.2 上海与中国周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对上海的影响 496
12.5 对策建议 498
12.5.1 东亚应是次区域合作的主战场之一 499
12.5.2 金融货币合作应是次区域合作的重点 500
12.5.3 积极发展对次区域的进出口贸易 501
12.5.4 加强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为国家统一作贡献 504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506
13.1 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现状 506
13.1.1 21世纪东南亚联盟的发展趋势 507
13.1.2 东南亚联盟及南亚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511
13.1.3 中国参与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主张 513
13.2 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前景 514
13.2.1 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影响 514
13.2.2 朝韩打造钢铁丝绸之路 517
1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一个亮点 521
13.3.1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意义 521
13.3.2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 523
13.3.3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525
13.4.1 越南的次区域合作与社会变革 526
13.4 亚太次区域合作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526
13.4.2 澳大利亚的次区域合作与社会变革 531
13.5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533
13.5.1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分析 534
13.5.2 亚太次区域合作的积极因素分析 537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538
14.1 东盟发展的历程 539
14.1.1 东盟的建立及其宗旨 539
14.1.2 后冷战时期东盟面临的挑战 540
14.2 中国—东盟的关系 542
14.2.1 中国—东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关系 542
14.2.2 中国—东盟在经贸上的关系 543
14.3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545
14.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提出 545
14.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意义 546
14.4.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合理性 548
14.4.2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评估 548
14.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容 548
14.4.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步骤 552
15 中国与东北亚及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553
15.1 中国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研究 553
15.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区位特点 553
15.1.2 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与特点 558
15.1.3 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进一步合作对策 575
15.2 中国与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576
15.2.1 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 578
15.2.2 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机制保障与前景展望 582
附录 1995~2001年中国区域经济主要统计资料分析 596
1.各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比较 596
2.各省、市、自治区GDP总量及人均GDP比较 597
3.各省、市、自治区需求结构(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净出口)比较 599
4.各省、市、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602
5.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603
6.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较 607
7.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较 609
8.各省、市、自治区城市设施水平比较 612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刘尚希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