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宗桂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18042090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导论》目录
标签:导论 文化

上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文化和传统文化 5

一、文化概念的诸种界说 5

二、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 1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15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15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 20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24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29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31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32

第二章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35

第一节 原始宗教的产生 37

一、从万物有灵到多神崇拜 38

二、从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 40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42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43

一、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 43

二、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 45

第三节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48

一、从家族到国家的维新路径 49

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伦理框架 50

一、封建社会有机体的诸种再生产 52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5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52

二、地主经济与小农经济的互为盈缩 55

三、农本商末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60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63

一、家国同构 63

二、官僚政治 66

三、君权至上 70

中篇 77

第四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77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77

一、泛爱众而亲仁 78

二、以德王天下 83

三、隆礼重法 88

第二节 汉代儒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94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 94

二、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 97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101

第三节 宋代儒家哲理化的理欲之论 105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06

二、“存天理,去人欲” 107

三、“理一分殊” 112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价值追求 115

一、发展历程 116

二、思想特征 120

第五节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122

一、儒家理想人格 123

二、三纲八目与大同世界 126

三、内圣与外王 129

四、正己正人与成己成物 130

五、穷独与达兼 132

第五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134

第一节 先秦道家从无为到逍遥的演变 134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135

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的庄子 140

一、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 145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演变及其作用 145

二、玄学的兴起和演变 148

三、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 154

第三节 道家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的流变 156

一、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盛与儒道融合 156

二、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 158

第四节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160

一、道家理想人格 160

二、不以物累形与返朴归真 162

三、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163

四、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 164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 166

一、阳刚与阴柔 167

二、进取与退守 168

三、庙堂与山林 170

四、群体与个体 172

五、恒常与变动 174

六、肯定与否定 175

第六章 墨家思想的兴衰 178

第一节 民之“三患”与“兼以易别” 178

一、忧民之“三患”的同情心 178

二、“兼以易别”的仁爱精神 180

第二节 利即是义与忠孝惠慈 182

一、利即是义的功利原则 182

二、忠孝惠慈的伦理规范 183

第三节 尚贤与尚同 184

一、人格平等的尚贤心理 184

二、天下一家的尚同精神 186

第四节 墨家人生哲学模式 187

一、墨家理想人格 187

二、讲求实惠的功利主义 189

三、爱心充溢的群体意识 190

四、平均平等的文化心态 191

第五节 墨家的悲剧:由显学而绝学 192

一、天下尚同于天子:对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 193

二、“和”胜于“同”:墨衰儒盛的内在原因 194

第一节 法、术、势的产生与合一 197

一、法、术、势的旨趣 197

第七章 法家思想的浮沉 197

二、韩非对法、术、势的综合 200

第二节 “争于气力”与“计算之心” 202

一、由道德而“气力”的三世演化说 202

二、“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人际关系论 203

第三节 “圣人执要”与君主专制 205

一、帝王之具:“圣人执要” 205

二、法家思想与专制集权 206

第四节 法家人生哲学模式 208

一、法家理想人格 208

二、“法不阿贵”的平等观 209

三、靠“气力”立于世的独立精神 211

第五节 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的由显转隐 213

一、法家思想和秦朝兴亡 213

二、德主刑辅:儒法地位的模式化 214

第八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7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217

一、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 217

二、四谛说 219

三、缘起和轮回 220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223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225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225

二、中国佛教——禅宗 231

一、佛家理想人格 237

第三节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 237

二、心如古井 238

三、随缘而安 239

四、与世无争 241

下篇 245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24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245

一、文化结构论 245

二、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诸说 247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4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5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和影响 251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256

三、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63

第十章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 266

第一节 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 266

一、传统理想人格 266

二、传统价值取向 271

第二节 传统社会心理 276

一、求善与名声 276

二、群体与关系 279

三、义利与德才 282

第三节 需要层次论与“早熟”型文化 286

第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诸说 291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91

第二节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295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296

二、道德判断与价值判断 297

第三节 整体直观 299

一、直观与经验 299

二、体悟与直觉 301

第四节 类比外推 303

一、类同与类比 303

二、经验与推导 306

第五节 比喻和象征 308

一、比喻出韵致 309

二、象征见意境 312

第六节 对形而上的向往 316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319

第一节 文化类型说 319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类型 322

一、中国文化类型诸说 322

二、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326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331

一、中国文化特点诸说 331

二、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文化特点 336

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49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349

第二节 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 351

一、自强不息 352

二、正道直行 353

三、贵和持中 355

四、民为邦本 357

五、平均平等 360

六、求是务实 363

七、豁达乐观 364

八、以道制欲 366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369

第一节 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 369

一、孔子的从道思想 370

二、从道精神的历史表现 373

三、传统从道精神的现代审视 375

第二节 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 379

一、以和为贵 379

二、以中为尚 382

第三节 “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 384

一、由“文化”而“中国” 384

二、包容意识 386

第四节 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 388

一、尊重传统而开新 388

二、崇尚守成而拓展 391

第五节 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 393

第六节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 396

后记 40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