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3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蔚华,赵宗正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2821854
  • 页数:167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目录

导论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亚细亚思想方式 1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3

第二节 亚细亚思想方式的典型表现 16

第三节 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 23

第四节 儒家学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0

第一编 儒学的兴起 41

第一章 中国儒学的起源 43

第一节 儒学起源的几种理论 43

第二节 “三代”社会的发展与礼乐制度的形成 47

第三节 儒学的先驱:周公姬旦 53

第四节 学术下移与私学兴起对儒学的催生作用 55

第二章 孔子:中国儒学的奠基人 59

第一节 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60

第二节 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演变过程 70

第三节 孔子的儒学体系 98

第四节 儒家基本典籍的形成 115

第五节 孔子的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 119

第三章 孔门弟子的思想建树 123

第一节 孔门弟子的群体分析 123

第二节 “儒分为八”及其思想特点 145

第三节 孔门弟子在儒学兴起中的作用 154

第四章 盂子对儒家学术的发展 159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与时代 159

第二节 孟子的儒学体系 167

第三节 孟子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06

第五章 儒墨显学的对立与百家争鸣 212

第一节 墨、道、法各家对儒学的批评 213

第二节 儒学在百家争鸣中传播 229

第三节 战国后期学术思想发展的趋势 253

第六章 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与改造 259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与游学 260

第二节 荀子的儒学体系及其新特点 263

第三节 荀孟思想的对立与统一 276

第四节 荀子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82

第七章 《易传》中的儒学思想 288

第一节 《易传》的形成 288

第二节 《易传》中儒学思想的特点 295

第二编 儒学的独尊 307

第八章 秦统一后儒学的厄运 309

第一节 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焚书坑儒” 310

第二节 禁儒运动的社会后果 320

第九章 汉初儒学的复起 332

第一节 汉初社会与黄老之治 333

第二节 陆贾的儒学思想 341

第三节 贾谊的儒学思想 352

第四节 叔孙通、公孙弘的儒术 363

第五节 汉初儒学遗经的传授 367

第十章 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学化 376

第一节 封建大一统与独尊儒术 376

第二节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384

第三节 董仲舒对儒学的神学化 400

第十一章 刘向、刘歆、扬雄对儒学的贡献 405

第一节 中国儒家文化的功臣——刘向 405

第二节 汉代古文经学的创建者刘歆 416

第三节 扬雄及其儒学思想 421

第十二章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概述 429

第一节 今文经的来源与传承 429

第二节 古文经的来源与传承 438

第三节 汉代经学内部的斗争 443

第十三章 几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 449

第一节 《周礼》 449

第二节 《仪礼》 456

第三节 《礼记》与《大戴礼记》 461

第四节 《大学》《中庸》《孝经》 470

第五节 《春秋》三传 478

第十四章 东汉儒家神学危机 484

第一节 谶纬迷信的流行 484

第二节 《白虎通》的神学思想 491

第三节 桓谭对神学的抨击 503

第四节 王充对神学的批判 508

第十五章 东汉儒学信仰危机 512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与党锢之祸 512

第二节 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518

第三节 信仰危机预示着儒学的变异 536

第十六章 东汉经学的衰落 540

第一节 东汉初期经学的主要斗争 540

第二节 郑学出而汉学衰 544

第三节 王学出而郑学衰 550

第三编 儒学的变异 559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和学术思想的变异 561

第一节 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 561

第二节 文化的变异与发展 573

第十八章 玄学的兴起与衰落 579

第一节 何晏、王弼及其对玄学的理论贡献 579

第二节 阮籍、嵇康及其“儒道一体”的思想 588

第三节 向秀、郭象及其儒道统一论 597

第四节 以儒学见称的傅玄、裴颇 601

第五节 王坦之、范宁及其对玄学的批判 606

第十九章 儒学的排佛斗争 612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与兴起 612

第二节 儒者排佛论(一) 617

第三节 儒者排佛论(二) 627

第一节 魏晋经学的纷争 636

第二十章 经学从纷争、分立到统一 636

第二节 南北朝经学的分立 646

第三节 隋唐经学的统一 653

第二十一章 隋唐佛学的盛行与儒学变革的探索 663

第一节 隋唐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新趋向 663

第二节 佛学的中国化历程 670

第二节 王通的思想体系 703

第二十二章 王通的儒学思想 705

第一节 王通其人其书 706

第三节 王通在儒学变革中的历史作用 706

第二十三章 韩愈、李翱的儒学思想 709

第一节 韩愈、李翱的生平 709

第二节 韩愈的反佛学与道统论 714

第三节 李翱的取佛与儒学复性论 719

第四节 韩愈、李翱在儒学史土的地位 726

第一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生平 729

第二十四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学思想 729

第二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733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融佛观念 743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749

第二十五章 林慎思、张弧的儒学思想 753

第一节 《续孟子》和《伸蒙子》的儒学思想 754

第二节 《素履子》的儒学特色 763

第二十六章 皮日休、柳开的儒学思想 771

第一节 皮日休及其儒学思想 771

第二节 柳开及其儒学主张 779

第三节 皮、柳的道统新说 786

第四编 儒学的复兴 791

第二十七章 宋元明理学概说 793

第一节 理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与思想源渊 793

第二节 理学的主要特点 802

第三节 理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与主要派别 807

第四节 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814

第二十八章 理学的发端与开创 818

第一节 “上承沫泗,下启闽洛”的孙复、石介、胡瑗 818

第二节 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张载 834

第三节 濂学、关学在理学形成中的过渡性质 863

第二十九章 理学的形成与确立 870

第一节 程颢、程颐的生平 871

第二节 二程的理学体系 874

第三节 二程哲学的不同风格和志趣 887

第三十章 二程后学的思想及对洛学的传播 900

第一节 杨时、罗从彦的学术思想 900

第二节 谢良佐、胡安国对洛学的继承和传播 909

第三节 以“严守师说,笃于践行”著称的尹焞 917

第四节 游酢、马伸对洛学的传承 920

第三十一章 理学的象数系统 924

第一节 理学与易学、象数学的关系 925

第二节 邵雍的象数学 927

第三节 司马光的《潜虚》 932

第四节 朱震的《汉上易传》 941

第五节 蔡沈的《洪范皇极》 949

第六节 张行成的《易通变》 955

第三十二章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962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与著作 962

第二节 朱熹理学思想的发展经过 969

第三节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 981

第四节 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997

第三十三章 闽学的反对派与批判者 1004

第一节 庆元伪学之禁 1005

第二节 实学派的抨击 1006

第三节 杨万里对朱熹易学的批判 1030

第四节 陆九渊的非议 1033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与思想源渊 1043

第三十四章 心学的创立与初期发展 1043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学要旨 1052

第三节 陆门后学的初期发展 1060

第三十五章 闽学的传播者与捍卫者 1077

第一节 庆元学禁解除后理学地位的恢复 1077

第二节 蔡元定、黄地幹的生平与思想 1079

第三节 辅广、陈埴及其思想要旨 1087

第四节 陈淳及其对理学的贡献 1091

第五节 真德秀、魏了翁对朱学的捍卫和发展 1102

第六节 何基、王柏对朱学的传播 1112

第三十六章 理学争论中的兼综者 1118

第一节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张栻及其思想 1118

第二节 吕祖谦及其具有鲜明折衷调和色彩的理学思想 1130

第三节 王应麟及其思想主张 1142

第四节 不墨守陈规的儒者——黄震 1145

第一节 新经学的兴起及其原因 1152

第三十七章 宋儒的新经学与义理之学 1152

第二节 新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经说 1154

第三节 新经学与义理之学 1176

第三十八章 元代理学 1181

第一节 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及理学列为官学 1181

第二节 元代程朱学派 1186

第三节 元代心学派 1195

第四节 元代朱陆折衷派 1198

第五节 元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1205

第三十九章 明代理学的独尊 1209

第一节 明代学术与理学独尊 1209

第二节 明代开国时期的理学家——宋濂、刘基 1213

第三节 明初理学之冠——方孝孺、曹端 1217

第四节 解缙、胡广及其对理学的贡献 1220

第五节 明初朱学大宗——薛瑄、吴与弼 1222

第六节 章懋、蔡清及其儒学思想 1225

第四节 王守仁学说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7

第七节 胡居仁、吕柟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笃守 1228

第四十章 王守仁心学的兴起 1234

第一节 陈献章、湛若水及心学的复起 1234

第二节 王守仁生平与思想渊源 1243

第三节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1255

第四十一章 王学的传播与演变 1280

第一节 王门传承综迹 1280

第二节 王门正传邹守益、欧阳德 1285

第三节 恪守王门正统的钱德洪、王畿 1292

第四节 以“归寂”之说而著称的罗洪先、唐顺之 1300

第五节 南中王学传人——黄省曾、周冲 1307

第六节 楚中王门学派的杰出代表——耿定向、蒋信 1311

第七节 穆孔晖、孟秋及其对王学的传播 1318

第八节 薛侃、方献夫及其对王学思想的传播 1322

第九节 刘宗周及其对王学的梳理、总结 1327

第十节 王学演变的特点 1333

第四十二章 理学的修正及对心学的批判 1340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理学与心学的对立 1340

第二节 黄绾、张元忭及其对王学的修正 1346

第三节 顾宪成、高攀龙及其倡导的务实之学 1352

第四节 陈建,黄道周及其对王学流弊的批判 1358

第四十三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孕育 1364

第一节 改良与批判思潮的兴起 1364

第二节 罗钦顺及其以理气为中心的自然观 1367

第三节 市民派思想家王艮及其对理学、心学的批判 1372

第四节 不为名教羁勒的何心隐、罗汝芳 1377

第五节 以“异端”自居的李贽 1381

第六节 明末一代哲学宗师——王廷相 1385

第七节 吕坤及其反理学思想 1389

第八节 方以智及其批判思想 1393

第九节 早期启蒙思想孕育的历史作用 1397

第五编 传统儒学的总结与趋子终结 1401

第四十四章 清代儒学的兴起和发展 1403

第—节 清代儒学的发生和形成 1403

第二节 清代儒学的学术特点 1410

第四十五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一) 1419

第—节 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顾炎武 1421

第二节 清代“浙东学派”的开创者、史学宗师——黄宗羲 1431

第三节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王夫之 1442

第四十六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二) 1456

第—节 朱之瑜与其倡导的“实用”“实理”“实功 “实行”思想 1456

第二节 清代开启子学研究之风气者——傅山 1464

第三节 穷治乱之源、正世道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吕留良 1474

第四节 陈确及“绝无依傍.坚能自信”的启蒙思想 1483

第四十七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三) 1493

第一节 唐甄及其抑君富民、尽性事功思想 1493

第二节 “倡实学、重践履”的社会启蒙思想家——颜元 1506

第三节 重考据、明义理的启蒙思想家——戴震 1517

第四节 一生追求“更法”的龚自珍 1526

第四十八章 折衷于心理学与心学之间的懦者 1535

第—节 兼采朱王之旨,力倡明体达用的孙奇逢 1536

第二节 李顒及其明体适用的学术思想 1546

第三节 敦守礼法、施行实政的陆世仪 1555

第五节 折衷会通朱陆之学的李光地 1573

第四十九章 清代经学的盛行 1580

第—节 清代经学盛行原因 1581

第二节 清代古文经学的发展 1585

第三节 清代今文经学的再起 1601

第四节 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实质及影响 1624

第五十章 儒学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历史归宿 1633

第一节 经世致用学风的新转向 1634

第二节 西学东浙与中国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16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