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江藤秀雄等著;崔朝晖译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175·800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
《辐射防护》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 绪 论 1

1.1辐射损伤的历史 1

1.1.1前言 1

1.1.2 X射线的发现与初期引起的损伤实例 1

1.1.3放射性的发现——体内照射 3

1.1.4辐射效应的种类 3

1.2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建立与活动 4

1.2.1初期的辐射防护活动 4

1.2.2 ICR P的建立——耐容剂量 4

1.2.3 1950年建议以后——最大容许剂量 5

1.2.41965年建议 7

1.2.6医疗照射与ICRP 8

1.2.5 1977年建议 8

1.2.7小结 9

1.3其他国际组织及其活动 9

1.3.1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9

1.3.2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10

1.3.3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 10

1.4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学 11

第二章物理基 础 14

2.1 引言 14

2.1.1单位制 14

2.1.2能量守恒定律 14

2.1.3电子伏特 15

2.1.4光子,物质波 15

2.2.1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16

2.2.2原子光谱与玻尔的原子模型 16

2.2原子结构 16

2.2.3激发与电离 18

2.3 X射线 19

2.3.1 X射线的产生 19

2.3.2 X射线谱 19

2.3.3俄歇效应 20

2.4原子核结构 21

2.4.1原子核的组成与同位素 21

2.4.2原子质量单位 22

2.4.3结合能 22

2.4.4原子核的形状与大小 23

2.5放射性核素 23

2.5.1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23

2.5.2放射性衰变的指数规律 24

2.5.4 β衰变 25

2.5.3 α衰变 25

2.5.5同质异能跃迁,内转换 26

2.5.6衰变纲图 26

2.5.7天然放射性核素 27

2.6 系列衰变 28

2.6.1放射系 28

2.6.2放射系衰变方式与放射性平衡 30

2.7核反应 33

2.7.1狭义核反应举例 33

2.7.2核反应截面 34

2.7.3核裂变 35

2.7.4核聚变 36

2.8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6

2.8.1术语的定义 36

2.8.2 β-射线,电子射线 37

2.8.4 α射线 41

2.8.3 β+射线 41

2.9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2

2.9.1减弱的指数规律 42

2.9.2光电效应 44

2.9.3康普顿效应 . 44

2.9.4电子对产生 45

2.9.5能量转移系数 46

2.9.6能量吸收系数 46

2.9.7比释动能,比释动能率 47

2.9.8照射量,照射量率 47

2.9.9照射量率常数 48

2.9.10 X射线的减弱 48

2.10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9

2.11.2介子 51

2.11.1 电磁波 51

2.11 其他辐射 51

2.11.3 宇宙射线 52

2.11.4辐射的种类 53

第三章 辐射测量与辐射探测器 54

3.1 辐射探测器的原理和一般性质 54

3.1.1 电离室 54

3.1.2 GM计数管和正比计数管 56

3.1.3闪烁计数器 58

3.1.4半导体探测器 61

3.1.5照相乳胶 62

3.1.6荧光玻璃剂量计 64

3.1.7热释光剂量计(TLD) 65

3.1.8其他辐射探测器 66

3.1.9数据的统计处理 68

3.2放射性活度测量方法 70

3.2.1 β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71

3.2.2 α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76

3.2.3 γ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76

3.2.4放射性标准源与校正源 83

3.2.5放射性活度的绝对测量 84

3.3辐射剂量和剂量率的测量方法及其评价 86

3.3.1 X射线和γ射线 86

3.3.2带电粒子射线 89

3.3.3中子射线 91

3.4辐射监测仪器 95

3.4.1照射量率计 95

3.4.2中子辐射监测仪 97

3.4.3中子雷姆计数器 97

3.4.4表面污染检查仪 98

3.4.5个人剂量监测仪 99

3.4.6固定安装监测器 103

3.4.7全身计数器 105

第四章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08

4.1辐射照射的方式 108

4.2辐射损伤的分类 108

4.2.1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 108

4.2.2躯体损伤与遗传损伤 109

4.3细胞与细胞系 109

4.31细胞 109

4.3.2细胞更新系 110

4.4 影响损伤的各种因素 111

4.4.1外照射 111

4.4.2内照射 112

4.5人体辐射损伤的经验 112

4.5.1职业性受照者 112

4.5.2医疗受照者 113

4.5.4放射性沉降灰造成的受照者 114

4.5.3原子弹爆炸受害者 114

4.6放射损伤 115

4.6.1急性损伤 115

4.6.2慢性损伤 120

4.6.3内照射 124

4.6.4辐射损伤的治疗 127

4.7遗传效应 128

4.8损伤的危险度估计 129

第五章照射限值 131

5.1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 131

5.2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 132

5.2.1剂量当量(H) 132

5.2.2有效剂量当量(HE) 133

5.2.4待积剂量当量(H50) 134

5.2.3剂量当量指数(HI) 134

5.2.5年摄入量限值(IL) 135

5.2.6集体剂量当量(S) 135

5.2.7剂量当量负担(Hc) 135

5.3辐射对人体影响的小结 135

5.3.1随机性效应与非随机性效应 135

5.3.2非随机性效应的阈值 136

5.3.3随机性效应,危险度 136

5.4剂量当量限值的建议值 137

5.4.1概论 137

5.4.2关于工作人员的剂量当量限值 138

5.4.3关于公众中个人的剂量当量限值 139

5.5危险的可接受水平对应于限值的危险估计 140

5.6关于群体照射的限制 141

5.7关于内照射限值 141

5.7.1年摄入量限值的计算 141

5.7.2最大容许浓度的计算 142

5.8天然辐射与医疗辐射的照射 150

5.8.1天然辐射(落下灰除外)的照射 150

5.8.2落下灰 151

5.8.3医疗照射 152

5.8.4 各种辐射源照射的相对危险性 153

第六章辐 射 源 155

6.1 X射线装置 155

6.1.1 X射线发生装置 155

6.1.2医用X射线装置 155

6.1.3工业用X射线装置 159

6.1.4其他 160

6.2高能辐射发生装置 160

6.2.1固定电压加速器 160

6.2.2圆形加速器 161

6.2.3直线加速器 166

6.2.4中子发生器 167

6.3放射性物质 168

6.3.1概述 168

6.3.2密封辐射源 169

6.3.3非密封辐射源 171

6.4反应堆及其有关领域 172

6.4.1反应堆 172

6.4.2临界实验装置 180

6.4.3核燃料 181

6.5次要的辐射源 183

6.5.1放射性发光涂料 183

6.5.2其他次要的X射线源 184

第七章 辐射屏蔽与安全操作 186

7.1安全操作原则 186

7.2.3屏蔽防护 187

7.2.2距离防护 187

7.2.1概述 187

7.2外照射的防护 187

7.2.4缩短照射时间的防护 188

7.3内照射的防护 189

7.3.1 概述 189

7.3.2放射性核素毒性的分类与操作间 189

7.4屏蔽计算概要 191

7.4.1 问题 191

7.4.2 α射线的屏蔽 191

7.4.3 β射线的屏蔽 191

7.4.4 γ射线与X射线的屏蔽 192

7.4.5中子辐射的屏蔽 196

7.5.1 一般原则 197

7.5.2布置 197

7.5辐射防护设施 197

7.5.β建筑结构与材料 199

7.5.4通风 199

7.5.5排水 199

第八章辐 射 监 测 201

8.1辐射防护体系与手段 201

8.1.1辐射监测中的剂量限制制度 201

8.1.2辐射防护中的各种标准 201

8.1.3关于辐射监测的几点方计 202

8.1.4环境监测与个人监测 203

8.1.5辐射监测对象的划分——职业性人员和公众 204

8.2个人监测 204

8.2.1个人监测的内容 204

8.2.2不同工作条件下的个人监测方法 205

8.2.3照射剂量监测资料 205

8.2.5选择个人剂量计时的注意事项 206

8.2.4照射剂量监测的两种方法 206

8.2.6个人剂量计的佩带部位和数量 207

8.2.7放射性物质体内积存量的测定 208

8.2.8个人照射监测业务的内容 210

8.2.9辐射健康检查的地位和目的 211

8.2.10根据实施时间区分健康检查 211

8.2.11健康检查的内容及其分类 212

8.2.12离职时的健康检查 213

8.3环境的辐射监测 213

8.3.1 总论 213

8.3.2控制区的确定与工作环境的监测 214

8.3.3一般环境的监测 215

8.3.4空间剂量率的测量 216

8.3.5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收集与测量 217

8.3.6水中放射性浓度的测量 219

8.3.7表面污染的测量 220

8.3.8辐射监测中的化学分析 223

8.4辐射监测的组织与机构 225

8.4.1辐射监测部门的两种基本工作方式 225

8.4.2确定辐射监测机构时应考虑的问题 225

8.4.3教育与训练 226

8.5放射性事故及其处理措施 228

8.5.1放射性事故 228

8.5.2放射性事故的种类 228

8.5.3事故发生的原因 229

8.5.4防止事故的计划 229

8.5.5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 230

8.5.6事故引起辐射损伤应急处置时的主要问题 232

8.5.7事故引起辐射损伤的处置阶段 233

参考文献 234

附录 2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