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辜正坤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2065632
  • 页数:5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总体方向上把中西诗歌的鉴赏理论的创立与翻译标准系统论的创立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目录

卷一 中西诗歌鉴赏与比较理论 3

绪论 3

第一章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 6

1.1 诗歌视象美 6

1.1.1 语意视象美 7

1.1.1.1 汉诗语意视象蒙太奇手法 7

蘖生簇状型视象 9

通感互根型视象 9

时空杂糅型视象 9

阴阳对称型视象 10

点铁成金型视象 10

1.1.2 语形视象美 12

1.1.2.1 文字本身的图画视象与汉诗图画美 12

庞德与汉诗视象美 13

白话诗运动对传统诗的冲击 13

1.1.2.2 中西诗歌的建行形式视象美比较 14

建行形式与中国诗体衍变的内在规律 15

中西诗建行形式比较 17

中西诗建行形式与翻译的关系 19

1.2 中西诗音象美比较 21

1.2.1 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 21

1.2.2 音义同构现象与汉诗音象美 25

1.3 诗歌义象美 28

1.4 诗歌事象美 33

1.5. 诗歌味象美 36

1.5.1 画味 37

1.5.2 韵味 37

1.5.3 气味 39

1.5.3.1 气骨味 39

1.5.3.2 气质味 40

1.5.3.3 气势味 41

1.5.4 情味 41

1.6 小结 42

第二章 中西诗义钩玄录 43

第三章 东西诗阴阳对立七大潮 49

第四章 中西诗歌鉴赏十角度 57

4.1 时间角度 57

4.2 空间角度 58

4.3 作者角度 59

4.4 作品角度 60

4.5 读者角度 61

4.5.1 被动读者角度 61

4.5.2 主动读者角度 62

4.6 年龄角度 63

4.7 性别角度 64

4.8 社会文化角度 65

4.9 阐释者角度 66

4.10 译者角度 66

第五章 中西诗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 68

5.1 诗歌的五功能及其互补性 68

5.2 诗歌的五功能与阴阳元泛诗的关系 71

5.3 诗歌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 73

5.4 诗歌鉴赏五标准和十角度的应用 75

5.4.1 论点甲:语言雕琢的诗是好诗 75

5.4.2 论点乙:语言雕琢的诗不是好诗 78

5.4.3 论点丙:李白杜甫优劣论 80

第六章 中国诗坛的现当代复兴 85

第七章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中西诗作品比较 91

7.1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探源 91

7.1.1 比较文学学科正名的重要性 91

7.1.2 传统比较文学与传统比较语言学在学理上遥相呼应 92

7.1.3 Litt?rature Compar?e本不该翻译成“比较文学” 94

7.1.4 法国比较文学学派已不是核心的比较文学学派 96

7.1.5 元比较文学--亚比较文学--泛比较文学 97

7.1.5.1 元比较文学主要特征 98

7.1.5.2 亚比较文学主要特征 101

7.1.5.3 泛比较文学主要特征 102

7.1.6 对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 103

7.1.7 中西比较文学应该是21世纪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 104

7.2 中西诗坛两绝唱:《荒原》与《凤凰涅槃》 105

7.2.1 诗人与诗威 106

7.2.2 《奥义书》与泛神论 113

7.2.3 水火与生死 119

7.2.4 尝试与成功--《荒原》和《凤凰涅槃》语言风格略论 124

7.3 爱伦·坡的《乌鸦》与茅盾的《叩门》比较 131

“THE RAVEN”AND“KNOCKING ON THE DOOR” 131

卷二 中西诗歌鉴赏举隅 143

第八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举隅 143

李白 144

蜀道难 144

王湾 147

次北固山下 147

崔颢 148

黄鹤楼 148

高适 149

别董大(其一) 149

燕歌行 150

刘长卿 15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52

王建 153

宫词一百首(选一) 153

十五夜望月 154

张祜 154

宫词二首(其一) 154

李贺 155

李凭箜篌引 155

雁门太守行 157

南园十三首(其五) 158

南园十三首(其六) 159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160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161

致酒行 161

温庭筠 162

商山早行 163

更漏子 164

梦江南 164

罗隐 165

西施 165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166

韦庄 167

荷叶杯 167

金昌绪 168

春怨 168

谭用之 169

秋宿湘江遇雨 169

无名氏 170

金缕衣 170

冯延巳 171

谒金门 171

李璟 172

摊破浣溪沙 172

王禹偁 173

点绛唇·感兴 173

林逋 174

园梅 174

范仲淹 175

渔家傲 175

张先 176

天仙子 176

晏殊 177

浣溪沙 177

踏莎行 178

蝶恋花 179

欧阳修 180

蝶恋花 180

采桑子(其四) 181

王安石 181

桂枝香·金陵怀古 182

晏几道 183

临江仙 183

阮郎归 184

苏轼 18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85

水调歌头 186

题西林壁 187

念奴娇·赤壁怀古 188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89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90

蝶恋花 191

黄庭坚 192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选一) 192

清平乐 193

贺铸 193

青玉案 194

张元干 195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195

陆游 196

剑门道中遇微雨 196

诉衷情 197

卜算子·咏梅 198

范成大 199

秦楼月 199

杨万里 200

小池 200

张孝祥 200

念奴娇·过洞庭 201

陈亮 202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02

姜夔 203

暗香 203

疏影 204

刘克庄 205

贺新郎·九日 206

史达祖 207

双双燕·咏燕 207

吴文英 208

风人松 208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209

关汉卿 211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211

蒋捷 214

贺新郎·兵后寓吴 215

虞美人·听雨 216

第九章 西方名诗鉴赏举隅 217

荷马 217

世代如落叶 218

阿尔凯奥斯 220

进酒歌 220

萨福 222

致阿那克托里亚 222

夜 225

断章(105) 225

欧玛尔·海亚姆 226

《鲁拜集》诗选(3首) 226

第1首 226

第3首 227

第12首 22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 228

第18首 228

第29首 230

第66首 234

第73首 236

第94首 237

第129首 239

第65首 241

第71首 242

第104首 242

第117首 243

第124首 243

第128首 244

《麦克白斯》选段欣赏 244

龙萨 247

《致爱伦十四行诗》(选一) 248

普希金 249

焚毁的信(1825) 249

乌云 250

爱伦·坡 251

安娜贝尔·李 251

丁尼生 253

鹰 253

威廉·华兹华斯 254

咏水仙 255

罗伯特·弗罗斯特 257

雪夜林边驻脚 257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259

红色的手推车 259

《圣经》(节选) 260

《圣经·约伯记》第3章 260

在巴比伦河边 262

第十章 诗歌评论另类编 264

10.1 毛泽东诗词评论及翻译 264

10.2 小评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的诗歌 279

10.3 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序 282

10.4 后殖民主义、艺术侵权、国家大剧院与诗歌艺术 285

10.4.1 艺术侵权与安德鲁的所谓现代国家大剧院模型设计 285

10.4.2 后殖民主义与泡浑蛋形国家大剧院 288

10.4.3 对安德鲁先生的辩词的反辩词 289

10.4.4 当代建筑艺术的诗歌艺术性投射 291

10.5 当代民间诗人创作随感录 295

第十一章 中西诗余论 297

卷三 翻译理论与技巧 305

第十二章 翻译理论部分 305

12.1 翻译的定义 305

12.2 玄翻译学引论 307

12.2.1 What Is Metatranslatology ? 308

12.2.2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311

12.2.3 The Clar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of Translation Theory 312

12.2.3.1 The First Principle:Always Question th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t Term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Always Challenge Conventional and Accepted Ideas and Terms 314

12.2.3.2 Model Case Studies Ⅰ:Challenge to Blind Belief 315

12.2.3.3 The Second Principle:Always Beware of Self-Justification 316

12.2.3.4 Model Case Studies Ⅱ 316

12.2.3.5 The Third Principle:Always Beware of Faulty Employment of Rhetorical Devices 318

12.2.3.6 Model Case Studies Ⅲ:Challenge the Accepted Simile or Metaphor 318

12.2.4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320

12.2.4.1 The Targe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320

12.2.4.2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Theory 321

12.2.4.2.1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milieu 321

12.2.4.2.2 Metaprinciples for the Judgment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a Translation Theory As a Theory 325

12.2.4.2.3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Must Be Systematic,Organically Interrelated,Unique and Significant 327

12.2.4.3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for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ed Works 334

12.2.4.3.1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concerning phonetics,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 and rhetoric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334

12.2.4.3.2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guistic-esthetic effects peculiar to the target and source languages respectively 335

12.2.4.3.3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kee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are produced 335

12.2.4.3.4 Metaprinciple:a translation critic must try to make sur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337

12.2.4.4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ors (omitted for the limited space) 337

第十三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338

13.1 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 338

13.2 何谓立体思维方式 339

13.3 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 340

13.4 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 340

13.5 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 341

13.6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 343

13.7 标准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 344

13.7.1 多元具体标准群的设立 345

13.7.1.1 通类基础标准系统(抽象标准) 346

13.7.1.2 分类特殊标准系统(具体标准) 346

13.7.1.3 如何利用多元具体标准检测最佳近似度值 347

13.8 标准系统划分的重要性 349

13.9 翻译标准系统内部的辩证关系 350

13.10 近似度与原作--译作球形空间比较 351

13.11 翻译标准系统中的可变主次标准问题 353

13.12 多元翻译标准的互补性 354

13.13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实际意义 354

第十四章 多元化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依据 356

14.1 翻译的多功能 356

14.1.1 翻译的第一功能:模拟信息 356

14.1.2 翻译的第二功能:揭示思维模式 357

14.1.3 翻译的第三功能: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 359

14.1.4 翻译的第四功能:丰富译人语和译人语国家文学与文化 361

14.1.5 翻译的第五功能:缩小世界语言距离 362

14.2 人类审美趣味多样化 363

14.3 读者及译者的多层次 367

14.4 小结 370

第十五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翻译学经典命题辩证 371

15.1 直译与意译问题 371

15.2 诗歌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373

15.3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 377

15.4 超过原作的译作是最佳译作辩 378

15.5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辩 379

第十六章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与西诗汉译词曲体问题 382

La lune blanche 385

双调·新水令·阎丽 389

点绛唇 389

双调·新水令 390

Ode to the West Wind 391

西风颂 392

第十七章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 395

17.1 何谓筛选积淀重译论--文化积淀性创作论 396

17.1.1 筛选积淀重译的学理依据:保护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持续增长 396

17.1.2 不借鉴旧译的危害性 397

17.1.3 筛选积淀重译的好处 398

17.2 筛选积淀重译论的法理学重构 399

17.2.1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当代西式著作权法的冲突 399

17.2.2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我国传统学术不成文法的通融性 400

17.2.3 建构中西合璧式的有关翻译作品权益的新著作权法 400

17.3 筛选积淀重译法与传统的重译论的区别 401

17.4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通常的校译法的区别 401

17.5 筛选积淀重译与文化承传创造论的关系 402

第十八章 翻译界现状略评 403

18.1 当代译坛译道三病 404

18.2 当代译坛译论指弊 405

18.3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建构基本学术要求刍论 405

18.4 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看理论建构问题 410

18.5 从彩虹翻译奖看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的现状 412

18.5.1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 414

18.5.2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屠岸《济慈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 417

18.5.3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王焕生《荷马史诗·奥德赛》汉译本的审读报告 421

第十九章 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 425

19.1 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 425

19.2 翻译罗塞蒂此诗的理论准备 429

19.3 外汉翻译中的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对策 432

19.4 翻译对策举隅 434

19.4.1 译文一翻译对策举隅 434

19.4.2 译文二翻译对策举隅 435

19.4.3 译文三翻译对策举隅 435

19.4.4 译文四翻译对策举隅 436

19.5 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翻译看翻译对策 438

19.5.1 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简介 438

19.5.2 关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的翻译对策问题 440

19.6 中诗西渐译例品味 444

19.6.1 对西方汉学家《关雎》英译之批评 444

关雎 444

Ode(Kwan ts’eu) 445

Song 447

The Pure-Hearted Girl 449

OSPREYS 451

第二十章 美文翻译技巧 453

20.1 从《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论散文翻译技巧 453

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 454

译文一:文言体译文 454

译文二:白话体译文 455

文章作者及背景简介 456

翻译此文的理论准备 457

文本理解与翻译策略注释 458

20.2 书名标题翻译问题 460

关于《未来之路》的书名翻译问题 461

卷四 翻译与学术文化 467

第二十一章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467

21.1 博弈论--何以当了冠军就必须去下棋 467

21.2 蒲鲁东:哲学并不贫困,贫困的是人 469

21.3 悲剧:属于中国还是西方 471

21.4 中国人何以失掉了人格 472

21.5 “元”、“玄”辩义--中西术语二“元”错位 474

21.6 史诗未必真诗 475

21.7 主客颠倒说异化 476

21.8 语言何曾转向 477

21.9 产品不等于“对象” 478

21.10 意识形态与思想潮流 478

21.11 再现表现与写实写情 479

21.12 存在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 480

21.13 明白清楚须借条分缕析 481

第二十二章 翻译与文化 483

22.1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演讲录音整理稿) 483

22.2 元散曲概论与英译--《元散曲150首》序 49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Yuan Qu Poetry and Their Translation 501

22.3 翻译与外语学习 513

22.4 翻译与文化输出 516

篇终结语 518

诗论与译论合璧: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 518

参考书目 520

后记 5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