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小建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30461384
  • 页数:5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于作者近30年的研究,对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全书分为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农户地理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研究等6篇、50章。近一半的内容曾在《地理学报》及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被广泛引用。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目录

第一篇 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 3

第1章 西方经济地理学进展 3

1.1 地理学家的“多维转向” 3

1.2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 6

1.3 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的启示 8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区域经济思想 14

2.1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观点 14

2.2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思想演变 18

2.3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现实的解释 18

2.4 结论及讨论 20

参考文献 22

第3章 克鲁格曼与经济地理学 24

3.1 克鲁格曼学术生涯简介 24

3.2 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 25

3.3 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 28

3.4 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30

3.5 结语 32

参考文献 32

第4章 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33

4.1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近斯发展特点 33

4.2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 36

4.3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37

4.4 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39

参考文献 40

第5章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 41

5.1 研究现状评述 41

5.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差异分析的新视角 42

5.3 结论及讨论 45

参考文献 46

第6章 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 47

6.1 公司地理研究 47

6.2 农户地理研究 50

6.3 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 50

6.4 结论及讨论 51

参考文献 52

第7章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构思 54

7.1 研究背景与问题 54

7.2 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地理学 55

7.3 地理背景与经济地理学 58

7.4 学科背景与经济地理学 60

7.5 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学 63

参考文献 66

第8章 《地理学报》中的经济地理学发展 68

8.1 经济地理学论文数量分析 69

8.2 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 70

8.3 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72

8.4 满足国家需要的研究主题变化 75

8.5 经济地理学各学科研究的发展 76

8.6 结论及讨论 78

参考文献 79

第二篇 农户地理研究 87

第9章 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 87

9.1 还原论与农户概念 87

9.2 农户与农区关系的证明 88

9.3 农户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92

9.4 农户地理主要研究内容 93

9.5 结论与讨论 96

参考文献 97

第10章 欠发达农区发展中的农户行为 99

10.1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99

10.2 区域选择及数据分析 100

10.3 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特征 102

10.4 农户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07

10.5 结论及讨论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11章 欠发达区农户兼业演变 110

11.1 研究问题 110

1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11

11.3 农户兼业化演变 112

11.4 兼业化对农户经济的贡献 113

11.5 进一步讨论 114

参考文献 116

第12章 农户收入的地理环境影响 117

12.1 研究问题 118

12.2 数据来源 119

12.3 农户收入的差异分析 121

12.4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123

12.5 模型分析结果 124

12.6 结论与政策建议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13章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 129

13.1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 130

13.2 空间增长与增长因素的贡献度 131

13.3 数据调查及数据处理 132

13.4 农户农业发展模型 133

13.5 农户非农发展模型 136

13.6 农户非农报酬率模型 138

13.7 结论及讨论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14章 农户务工区位选择 143

14.1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选择 143

1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45

14.3 变量设计与说明 146

14.4 模型与讨论 147

14.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三篇 公司地理研究 155

第15章 公司地理的理论问题 155

15.1 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与公司地理 155

15.2 公司地理的主要特点 156

15.3 公司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58

15.4 开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司地理研究 161

参考文献 163

第16章 工业区域变化的综合研究 164

16.1 研究方法讨论 164

16.2 澳大利亚制造业结构变化分析 165

16.3 制造业区域变化分析 168

16.4 结论与讨论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17章 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74

17.1 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背景 174

17.2 跨国投资公司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78

17.3 结论与讨论 183

参考文献 183

第18章 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187

18.1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87

18.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189

18.3 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分析 199

18.4 结论与讨论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19章 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根植性 207

19.1 研究背景 207

19.2 案例区和跨国公司访谈 209

19.3 企业管理的本地化程度 210

19.4 产品生产的本地化程度 211

19.5 技术转让中本地参与程度 213

19.6 企业案例分析 214

19.7 结论与讨论 217

参考文献 218

第20章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 220

20.1 研究背景 220

20.2 影响讨价还价关系因素 221

20.3 讨价还价度量 222

20.4 上海讨价还价力量的来源 223

20.5 跨国公司的上海直接投资增长 224

20.6 上海与跨国公司的讨价还价分析 227

20.7 结论与讨论 234

参考文献 236

第21章 大公司空间扩张区位变化 239

21.1 公司空间扩张规律 239

21.2 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区位扩张规律 240

21.3 进一步讨论 243

参考文献 243

第22章 企业联系与跨国公司的区域影响 245

22.1 跨国公司的影响和企业联系 246

22.2 公司选择和访谈 246

22.3 上海大众 247

22.4 上海贝尔 253

22.5 结论与讨论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23章 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快速扩张区位选择 260

23.1 研究问题 260

23.2 理论基础 261

23.3 富士康概况 263

23.4 空间扩张特征 264

23.5 空间扩张影响因素分析 266

23.6 结论与讨论 270

参考文献 270

第24章 香港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 272

24.1 文献评述、研究方法与数据 272

24.2 香港在大陆投资空间变化的统计分析 273

24.3 香港在大陆投资区位变化的企业分析 275

24.4 香港公司对大陆投资的空间行为分析 276

24.5 香港公司对投资环境的感知分析 278

24.6 创造吸引港资环境建议 280

参考文献 281

第25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 282

25.1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简评 282

25.2 研究思路及数据 283

25.3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变化 284

25.4 外商投资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286

25.5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企业分析 287

25.6 结论与讨论 290

参考文献 291

第26章 大型国有企业空间网络变化 293

26.1 研究背景 293

26.2 国有企业空间网络 294

26.3 管理网络 296

26.4 供应商网络 297

26.5 销售网络 300

26.6 技术网络 302

26.7 结论与讨论 303

参考文献 304

第27章 中部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307

27.1 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 307

27.2 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案例分析 309

27.3 结论与讨论 318

参考文献 318

第28章 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化 319

28.1 理论思路及企业选择 319

28.2 产业联系类型 320

28.3 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 322

28.4 典型案例分析 323

28.5 区域模式 324

28.6 结语 326

参考文献 326

第29章 金融地理学理论探索 327

29.1 金融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327

29.2 金融地理学主要理论问题 331

29.3 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333

参考文献 335

第30章 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 337

30.1 研究背景 337

30.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39

30.3 银行业空间系统的变化 340

30.4 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的宏观影响因素 345

30.5 银行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 347

30.6 结论与讨论 349

参考文献 350

第四篇 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 353

第31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 353

31.1 尺度的概念 353

31.2 尺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354

31.3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变化 357

31.4 经济地理学中的微观研究 358

参考文献 359

第32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 361

32.1 理论背景及数据分析 361

32.2 1998年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362

32.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变化特点 365

32.4 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类型简析 367

32.5 结论与讨论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33章 20世纪90年代河南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及其效应 371

33.1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371

33.2 河南省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及其经济效应 372

33.3 结语 378

参考文献 378

第34章 农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乡镇尺度分析 380

34.1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380

34.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382

34.3 农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 382

34.4 指标分析与模型建立 384

34.5 模型分析结果 385

34.6 结论与讨论 388

参考文献 389

第35章 中部平原村农业生产区位 390

35.1 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390

35.2 研究村庄选择与数据获取 392

35.3 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 393

35.4 影响农户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98

35.5 结论与讨论 399

参考文献 400

第36章 欠发达区专业村空间分析 402

36.1 理论基础 402

36.2 专业村与环境关系的数理分析 404

36.3 数据讨论 406

36.4 专业村与环境关系的经验分析 409

36.5 专业村类型与环境关系模拟 411

36.6 结论与讨论 413

参考文献 415

第37章 山区农田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416

37.1 分析模型 416

37.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417

37.3 地形对农田投入产出的影响 420

37.4 结论与讨论 424

参考文献 425

第38章 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评估 426

38.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6

38.2 研究区概况 428

38.3 数据来源与数据库开发 429

38.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1996~1999年 430

38.5 结果讨论 432

38.6 结论与讨论 434

参考文献 435

第五篇 区域研究 439

第39章 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地理研究 439

39.1 区域发展中的不公平 439

39.2 城市内部的不公平 440

39.3 农民与农区问题 441

39.4 特殊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 442

39.5 结语 443

参考文献 443

第40章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分析 444

40.1 指标及数据来源 444

40.2 中部地区经济与福利水平空间差异 446

40.3 经济与福利水平之间关系分析 449

40.4 结论与讨论 451

参考文献 451

第41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 453

41.1 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富”传统 454

41.2 区域关怀研究的内容 456

41.3 区域关怀研究中的思维转换 458

41.4 结语 459

参考文献 460

第42章 增长极理论分析及选择研究 461

42.1 增长极理论及实践 461

42.2 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与方法 463

42.3 增长极选择案例 467

42.4 结论与讨论 469

参考文献 470

第43章 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 471

43.1 黄河文明起源与扩散 471

43.2 历史经济发展与黄河 473

43.3 黄河沿岸现代发展 474

43.4 结论与讨论 476

参考文献 477

第44章 农区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 479

44.1 农区地理学发展特点 479

44.2 农区范围界定 480

44.3 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 481

44.4 中国农区地理学的研究思考 484

参考文献 486

第45章 新型城镇化概念分析 488

45.1 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过去城镇化的反思 488

45.2 新型城镇化是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的规避 489

45.3 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理想城镇化模式的新构思 490

第46章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 492

46.1 新型城镇化本质是城乡协调 493

46.2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内部协调 493

46.3 新型城镇化机制强调市场协调 494

46.4 新型城镇化实施强调上下协调 495

46.5 结论与讨论 498

参考文献 499

第47章 新农村建设中新村镇规模探讨 501

47.1 建设新型村镇的意义 502

47.2 研究区概况 502

47.3 数据标准与方法 504

47.4 不同人口规模下新型村镇的指标对比 504

47.5 结论与讨论 507

参考文献 508

第48章 近百年农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 510

48.1 文献评述 510

48.2 研究区及数据处理 511

48.3 聚落规模变化 513

48.4 聚落的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分析 518

48.5 结论与讨论 524

参考文献 5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