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期货论  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
期货论  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

期货论 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全良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16036433
  • 页数:7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不仅系统地论述了旧中国期货市场和香港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而且还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现代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期货论 中美期货市场比较研究》目录

第一卷 期货新论 3

第1章 期货市场的起源 3

1.1 现货市场远期合约交易 3

1.1.1 远期合约的产生 3

1.1.2 远期合约交易的特征 5

1.1.3 远期合约交易的功能作用 7

1.1.4 远期合约交易的缺陷 10

1.2.1 远期合约交易市场的产生 12

1.2 期货市场远期合约交易 12

1.2.2 期货市场远期合约交易的特征 14

1.2.3 期货市场远期合约交易的缺陷 17

1.3 期货市场标准化远期合约交易 20

1.3.1 期货交易的概念及其演进 20

1.3.2 期货合约标准化制度 22

1.3.3 公开竞价交易制度 26

1.3.4 保证金制度 28

1.3.5 注册仓库制度 29

2.1 以实物交割为特征的期货交易 31

2.1.1 期货代理制:会员与客户 31

第2章 期货市场的发展 31

2.1.2 期货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 35

2.1.3 期货交易的功能及其作用 38

2.2 以套期保值为特征的期货合约交易 41

2.2.1 以实物交割为特征的期货交易的缺陷 41

2.2.2 套期保值交易的产生及其运作 44

2.2.3 套期保值交易的特点 51

2.2.4 套期保值交易是期货交易的派生形式 53

2.3.1 期货投机交易的产生 54

2.3 以投机牟利为特征的期货合约交易 54

2.3.2 期货投机交易的特点 57

2.3.3 期货投机交易运作 60

第3章 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67

3.1 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7

3.1.1 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生产资料购销对接的纽带 68

3.1.2 生产与交换的桥梁,生产者与目标市场实现对接的纽带 69

3.1.3 交换与消费的桥梁,商业实现生产与消费对接的纽带 70

3.2 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及其作用 72

3.2.1 回避经营风险 72

3.2.2 发现未来价格 77

3.2.3 锁定生产成本 78

3.2.4 节省交易费用 80

3.2.5 培植市场秩序 82

第4章 期货市场认识“误区” 85

4.1 期货交易并非买空卖空 85

4.2 套期保值交易并非期货投机 89

4.3 价格风险到底转给谁 90

4.3.1 套期保值:一个市场的亏损,必定被另一市场的盈利所弥补 91

4.3.2 究竟谁是价格风险的承担者 93

4.4 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必定同涨同跌吗 97

4.5 期货市场离不开期货投机者吗 99

4.5.1 期货投机交易并非套期保值交易对手,套期保值者并非需要期货投机者 99

4.5.2 投机者并非是套期保值者转移价格风险的承受者 102

4.5.3 投机交易制造价格波动,并非减缓价格波动 106

4.5.4 期货投机交易不一定都是投机者所为 107

4.5.5 期货交易所不应吸纳投机者 109

4.6 如何评估期货交易量 111

4.7 计算机撮合交易方式是否适宜于商品期货交易 113

5.1 三种交易行为,三种目的 117

5.1.1 期货购销行为与实物交割 117

第5章 期货市场再认识 117

5.1.2 套期保值交易行为与回避价格风险 118

5.1.3 期货投机交易行为与投机牟利 119

5.2 三种交易者,三种市场 121

5.2.1 期货购销者与远期商品交易市场 122

5.2.2 套期保值者与套期保值交易市场 123

5.2.3 期货投机者与期货投机市场 123

5.3 会员角色,三种变换 124

5.3.1 会员原角色:期货购销者 125

5.3.2 会员主角色:套期保值交易者 126

5.3.3 会员第三角色:期货投机者 127

第二卷 中美期货市场发展史 131

第6章 美国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131

6.1 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轨迹 131

6.1.1 第一家谷物交易所(1848年) 131

6.1.2 第一份玉米远期合约(1851年) 132

6.1.3 期货合约首次上市(1865年) 133

6.1.4 第一个结算所及其结算制度(1891年) 134

6.1.5 第一部期货交易法(1922年) 136

6.1.6 商品期货市场体系形成 137

6.1.7 金融期货市场体系形成 139

6.1.8 期权交易市场体系形成 140

6.1.9 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形成 143

6.1.10 首创“全球全日(网络)交易系统”(1992年) 144

6.2 期货交易所历史考察 145

6.2.1 期货交易所职能的拓展 146

6.2.2 期货交易所组织体制 152

6.2.3 九家著名期货交易所 155

第7章 旧中国期货市场 170

7.1 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170

7.1.1 洋人率先在中国创办交易所(1892年) 171

7.1.2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4年) 172

7.1.3 中国人创办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18年) 173

7.1.4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1920年)与北洋政府《物品交易所条例》出台(1921年) 173

7.1.5 民十信交风潮(1922年) 174

7.1.6 期货市场处低潮(1922~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交易所法》(1929年) 176

7.1.7 期货市场畸形发展,期货投机又起新潮 177

7.1.8 内战重新爆发,期货市场忽冷忽热 177

7.2 期货交易所历史考证 178

7.2.1 特定的环境,特殊的交易所 178

7.2.2 特定的体制,特殊的组织结构 180

7.3 期货交易制度 185

7.3.1 经纪人交易制度 185

7.3.2 交易证据金制度 189

7.3.3 结算制度 190

7.3.4 公开竞价交易制度 192

7.3.5 期货合约标准化制度 193

7.3.6 实物交割制度 194

7.4 旧中国期货交易的特点 195

7.4.1 现期交易、约期交易和定期交易并行运作,定期交易略占主导地位 195

7.4.2 证券交易与物品交易并行运作,证券交易占支配地位 198

7.4.3 期货投机交易与套期保值交易相行并进,投机交易操纵市场 200

7.5 旧中国期货交易“黑洞”面面观 201

7.5.1 垄断、操纵期货投机 202

7.5.2 故意违约,暗取赔款 203

7.5.3 散布谣言,制造风波 204

7.5.4 职员、雇员与经纪人联手作弊 204

7.5.5 经纪人的“第三只手” 205

第8章 香港期货市场 207

8.1 期货交易所建立与发展 207

8.2.1 先立法,后建市 210

8.2 期货市场的特色 210

8.2.2 先股东,后会员 212

8.2.3 先指数期货,后外汇期货 213

8.3 有益的启迪与反思 215

8.3.1 借鉴先进经验与结合本地实际,两者兼得而不可偏废 215

8.3.2 先运作后规范,还是先规范后运作,均无定式,关键在于因事制宜 217

第9章 中国现代期货市场 219

9.1 期货市场创建的历史轨迹 219

9.1.1 国务院成立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1988年) 220

9.1.2 “郑州方案”被正式批准(1989年) 222

9.1.3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创立(1990年) 223

9.1.4 金属期货市场率先创立(1992年) 224

9.1.5 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1993年) 226

9.1.6 金融期货市场“早产”(1992年) 228

9.2 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 230

9.2.1 建立期货市场监管体系 231

9.2.2 期货交易所的规范整顿 234

9.2.3 期货经纪公司的规范整顿 240

9.2.4 会员交易行为的规范整顿 246

9.2.5 期货品种的规范整顿 254

9.3 期货市场制度 268

9.3.1 会员制度 269

9.3.2 保证金制度 273

9.3.3 公开竞价交易制度 277

9.3.4 价格涨跌停板制度 278

9.3.5 交易头寸限额制度 280

9.3.6 禁止不正当交易制度 282

9.3.7 结算制度 285

9.3.8 实物交割制度 287

9.3.9 期货交易仲裁制度 289

9.4.1 深圳有色金属期货联合交易所 290

9.4 十五家试点期货交易所 290

9.4.2 上海金属交易所 294

9.4.3 郑州商品交易所 299

9.4.4 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 301

9.4.5 大连商品交易所 303

9.4.6 北京商品交易所 305

9.4.7 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 308

9.4.8 重庆商品交易所 311

9.4.9 苏州商品交易所 312

9.4.10 沈阳商品交易所 315

9.4.11 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 316

9.4.12 上海商品交易所 317

9.4.13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 319

9.4.14 成都联合期货交易所 321

9.4.15 长春联合商品交易所 324

第10章 中美期货市场历史分析 327

10.1 美国商品期货市场历史分析 327

10.1.1 期货市场的起源与本质 328

10.1.2 期货市场功能及其作用的拓展 336

10.1.3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历史贡献 342

10.2 旧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分析 345

10.2.1 期货交易所“主人”错位 345

10.2.2 期货交易所“会员”错位 346

10.2.3 期货交易“品种”错位 347

10.2.4 期货交易“合约”错位 349

10.2.5 期货交易“价格”错位 350

10.2.6 期货市场“环境”错位 351

10.3 中国现代期货市场历史分析 353

10.3.1 政府创办期货市场的初衷 354

10.3.2 政所合一,主人错位 355

10.3.3 过度投机,会员错位 360

10.3.4 行政干预,品种错位 365

10.3.5 法律缺位,管理错位 368

10.3.6 中国期市,功败垂成 378

第三卷 中美期货市场营销分析 385

第11章 农产品期货营销 385

11.1 农产品期货营销概述 385

11.1.1 大品种与小品种 389

11.1.2 “一品一市”与“一品多市” 392

11.1.3 “适者生存机制”与“行政干预” 394

11.2 粮食期货市场 401

11.2.1 小麦期货市场 402

11.2.2 玉米期货市场 411

11.2.3 大豆期货市场 422

11.2.4 大米期货市场 431

11.2.5 绿豆期货市场 437

11.2.6 期货市场属于谁 448

11.3 棉花期货市场 455

11.4.1 牛期货市场 459

11.4 牲畜期货市场 459

11.4.2 猪期货市场 462

11.4.3 美国家畜期货市场的启迪 464

11.5 糖、咖啡、可可期货市场 469

11.5.1 糖期货市场 469

11.5.2 咖啡期货市场 473

11.5.3 可可期货市场 475

11.6 天然橡胶期货市场 479

11.7 木材期货市场 482

12.1.1 美国基础工业品期货市场 485

第12章 基础工业品期货营销 485

12.1 基础工业品期货营销概述 485

12.1.2 中国基础工业品期货市场 487

12.1.3 总结经验教训,重造期货市场 493

12.2 贵金属期货市场 499

12.2.1 黄金期货市场 499

12.2.2 白银期货市场 504

12.3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 508

12.3.1 铜期货市场 509

12.3.2 铝期货市场 517

12.3.3 锡期货市场 522

12.3.4 铅期货市场 525

12.3.5 锌期货市场 528

12.3.6 镍期货市场 531

12.4 能源期货市场 534

第13章 金融期货营销 541

13.1 国际金融期货市场概述 541

13.2 外汇期货市场 545

13.3.1 什么是利率期货 557

13.3.2 利率期货市场产生与发展 557

13.3 利率期货市场 557

13.3.3 四种有代表性的利率期货 559

13.3.4 利率期货市场也有“失败者” 562

13.3.5 美国利率期货市场独占鳌头 563

13.3.6 中国为何关闭国债期货市场 564

13.3.7 中美国债市场比较及启示 566

13.4 股票指数期货市场 570

13.4.1 股票指数期货是一个“难产儿” 570

13.4.2 股份指数期货迅速发展 572

13.4.3 世界著名股份指数及其期货 573

13.4.4 指数期货的特点 578

13.4.5 中国指数期货市场趋势分析 580

第14章 期货营销制度 583

14.1 期货营销制度概论 583

14.2 会员交易制度 585

14.2.1 美国市场以个人为主体,中国市场以企业为主体 586

14.2.2 美国市场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中国市场以风险投资者为主体 587

14.2.3 两个市场,两个例外 591

14.2.4 主人与主顾 593

14.3 结算所与结算制度 595

14.3.1 新的里程碑:无负债结算制度 595

14.3.2 结算所的产生及其职能的拓展 599

14.3.3 会员制结算所与会计型结算部 603

14.3.4 从会员结算制到结算会员制 608

14.4 禁止不正当交易制度 611

14.4.1 期货市场并非“圣地” 611

14.4.2 会员与客户非正当代理行为 612

14.4.3 会员间不正当合谋交易行为 616

14.4.4 会员与工作人员之间不正当合谋行为 617

14.5 反垄断制度 619

14.5.1 交易头寸限额制度 620

14.5.2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制度 623

14.5.3 大户业务报告制度 625

14.6 屡禁不止的背后 628

14.6.1 期货营销制度缺乏刚性约束力 628

14.6.2 交易所自律监管弱化 631

14.6.3 会员自我约束机制缺位 632

第四卷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战略 637

第15章 期货市场的特性、环境与条件 637

15.1 期货市场的特殊性 637

15.1.1 期货商品的特殊性 637

15.1.2 期货交易者的特殊性 642

15.1.3 期货交易所的特殊性 643

15.1.4 期货监管的特殊性 644

15.2 期货市场运行的特点 645

15.2.1 封闭性与透明性 645

15.2.2 规范性与灵活性 646

15.2.3 流动性与单向性 649

15.2.4 保值性与投机性 651

15.3 期货运行的内在环境与条件 652

15.3.1 期货经营体制--期货市场“回避风险”功能生成的土壤 652

15.3.2 期货运行机制--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形成的条件 655

15.3.3 期货交易制度--培植套期保值,抑制过度投机的内在环境 659

15.4 规模经济环境与现代化生产条件 661

15.5 市场环境与营销条件 664

15.5.1 发达的批发市场是期货市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664

15.5.2 规模经营的批发商是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 666

15.5.3 商品自由流通,消除地区封锁、部分分割,是期货市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668

第16章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670

16.1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面临的障碍 670

16.2.1 期货市场发展战略的选择 672

16.2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672

16.2.2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战略定位 676

16.3 期货交易所经营模式的选择 680

第17章 中国期货市场配置与布局 685

17.1 金属商品期货市场的配置与布局 685

17.2 粮油期货市场的配置与布局 689

17.2.1 复位大品种,调整小品种,抑制过度投机,培植套期保值 694

17.2.2 打破“一品多市”格局,建立“一品一市”或“多品一市”模式 701

17.2.3 完善实物交割制度,合理布局注册仓库 707

17.3 棉花期货市场的建立与配置 709

17.4 天然橡胶期货市场的配置与布局 712

17.5 糖、咖啡、可可期货市场的配置与布局 714

17.6 钢材期货市场的配置与布局 718

17.7 金融期货市场的重建与配置 723

17.7.1 金融风险与金融期货市场 723

17.7.2 中国需要金融期货市场吗? 724

17.7.3 中国金融期货市场为何陷入低谷? 726

17.7.4 创建金融期货交易所 729

第18章 WTO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前景 733

18.1 中国期货市场历史演义的启迪 733

18.2 再造全新的期货市场运行机制 737

18.2.1 培育新会员 738

18.2.2 重构交易所经营体制 740

18.2.3 规范期货品种 743

18.2.4 完善交易机制 744

18.3 21世纪世界期货市场中心位移中国 746

18.3.1 中国将成为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中心 746

18.3.2 中国将成为国际金属期货市场三大中心之一 750

18.3.3 21世纪国际能源期货市场中心将位移中国 755

18.3.4 关于期货市场价值取向的思考 757

后记 7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