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淑秋,王建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6778824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系统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本书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精简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实践的结合,适当引入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案例,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适当引入案例,各章设置“学习导引”、“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练习题”等编写模块,可强化学习内容。本教材还建设有配套的在线学习平台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南、课程视频、课件、题库、图片等,使得教材内容立体化、生动化。本书可供本科医药院校药学类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药师、执业药师、临床医师及药物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

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3

三、生物药剂学的作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

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5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0

第一节 药物的胃肠道吸收与膜转运 10

一、胃肠道的解剖学特征与功能 10

二、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12

三、药物转运机制 14

四、药物转运体 16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9

一、消化系统因素 20

二、循环系统因素 22

三、疾病因素 23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 24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24

二、剂型种类 32

三、制剂处方 34

四、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 36

五、制剂工艺 37

第四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39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39

二、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42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其他应用 46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 48

一、制剂学评价方法 48

二、生物学评价方法 50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54

第一节 注射给药 54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54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55

第二节 皮肤给药 57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57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59

第三节 口腔黏膜给药 61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61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62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64

一、鼻腔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65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65

第五节 肺部给药 67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67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68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70

一、直肠部位的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70

二、阴道部位的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71

第七节 眼部给药 72

一、眼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72

二、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73

第四章 药物分布 74

第一节 药物的组织分布 74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74

二、药物分布的临床意义 80

三、表观分布容积 81

四、影响分布的因素 82

第二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85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86

二、药物向淋巴系统的转运 87

第三节 药物的脑内转运与血脑屏障 88

一、血脑屏障 88

二、药物的脑内转运机制及影响因素 89

三、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意义与方法 90

第四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与血胎屏障 91

一、血胎屏障 91

二、药物的血胎转运机制及影响因素 92

三、胎儿内的药物分布 92

第五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新型给药系统设计 93

一、微粒型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分布 93

二、影响微粒型靶向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94

三、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95

第五章 药物代谢 98

第一节 概述 98

一、药物代谢的概念 98

二、药物代谢与药理作用 98

三、药物代谢的部位与首过效应 100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与代谢反应 101

一、氧化酶与氧化代谢反应 101

二、还原酶与还原代谢反应 105

三、水解酶与水解代谢反应 105

四、转移酶与结合代谢反应 106

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08

一、生物因素 109

二、药物因素 113

第四节 药物代谢在临床用药与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17

一、药物代谢与合理用药 117

二、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 120

三、药物代谢与前体药物设计 121

四、药物代谢与药物筛选 122

五、药物代谢研究方法与技术 122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27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及影响因素 128

一、肾小球的滤过 128

二、肾小管主动分泌 129

三、肾小管重吸收 129

四、肾清除率 130

五、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131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及影响因素 135

一、药物胆汁清除率 136

二、药物胆汁排泄机制 136

三、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136

四、肠肝循环 137

五、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 139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139

一、乳汁排泄 139

二、唾液排泄 140

三、肠道排泄 141

四、肺排泄 141

五、汗腺和毛发排泄 141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144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144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144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145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7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47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47

第三节 隔室模型和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149

一、隔室模型 149

二、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151

第四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参数 152

一、速率常数 152

二、半衰期 152

三、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 152

四、药-时曲线下面积 153

五、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53

六、表观分布容积 154

七、清除率 154

第八章 单室模型 156

第一节 静脉注射给药 157

一、血药浓度法 157

二、尿药排泄数据法 163

第二节 静脉滴注给药 171

一、血药浓度-时间方程 171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174

三、负荷剂量 176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180

一、血药浓度法 180

二、尿药排泄数据 193

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201

第九章 多室模型 206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07

一、模型的建立 207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08

三、参数的估算 208

第二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212

一、模型的建立 212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13

三、参数的估算 214

第三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214

一、模型的建立 214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15

三、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参数估算 216

四、Loo-Riegelman法测定吸收百分数 220

第四节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20

一、模型的建立 220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21

第五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222

一、作图判断 222

二、用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 222

三、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 223

四、AIC法 223

五、F检验 223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228

第一节 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 229

一、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29

二、双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34

第二节 单室模型多剂量间歇静脉滴注 234

一、间歇静脉滴注给药的特点及血药浓度 234

二、稳态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36

三、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最小血药浓度 237

第三节 多剂量血管外给药 238

一、单室模型多剂量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238

二、双室模型多剂量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240

第四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40

一、单室模型多剂量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40

二、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42

第五节 多剂量给药的负荷剂量 243

一、单室模型负荷剂量 243

二、双室模型负荷剂量 245

第六节 多剂量给药蓄积和血药浓度波动 245

一、单室模型多剂量给药蓄积 245

二、单室模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 247

第十一章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25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53

一、零阶矩 253

二、一阶矩 254

三、平均滞留时间 254

第二节 矩量法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56

一、生物半衰期 256

二、清除率 256

三、稳态表观分布容积 257

四、生物利用度 257

五、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预测 257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药物体内过程 259

一、释放动力学 259

二、吸收动力学 260

第十二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63

第一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264

一、吸收过程载体饱和 264

二、分布过程蛋白结合饱和 265

三、代谢过程代谢酶的饱和及酶抑制与酶诱导作用 265

四、排泄过程载体饱和 266

第二节 非线性消除药物动力学 267

一、特点 267

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268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273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275

一、药物消除过程的非线性识别 276

二、药物吸收过程的非线性识别 276

三、药物分布过程的非线性识别 277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279

第一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279

一、新药非临床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279

二、新药临床的药物动力学研究(Ⅰ期) 282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研究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285

一、基本概念 285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86

三、基本要求和研究方法 286

四、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290

第三节 缓释、控释及迟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293

一、研究特点和设计要求 293

二、体内动力学过程 294

三、体内外质量评价 294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303

第一节 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 303

一、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303

二、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304

三、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05

四、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06

第二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1

一、老年人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1

二、儿童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2

三、孕期与哺乳期妇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3

第三节 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5

一、肝脏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5

二、肾脏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5

三、其他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用药 319

第四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用药 321

一、治疗药物监测及其意义 321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322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流程 323

四、常见监测药物举例 323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 328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 330

参考文献 3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