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唯物史观的当代探析
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唯物史观的当代探析

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唯物史观的当代探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勇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10036217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从主动到卓越下一篇:论语通译
《走向社会历史的深处 唯物史观的当代探析》目录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当代反思 1

第一节 研究现代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根源 1

一 思想材料和理论基础的局限 2

二 历史任务和革命条件的局限 3

第二节 研究现代唯物史观的社会实践基础 4

一 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4

二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 5

三 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发展 7

第三节 建构现代唯物史观的若干基本原则 8

一 深入挖掘唯物史观创始人的精华思想 9

二 认真纠正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错误理解 10

三 成功面对当代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的挑战 10

第二章 人和自然关系的新视野 1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5

一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15

二 人类社会产生的社会基础 17

三 人类个体发展体现着自然演化和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 19

第二节 人和自然关系的现代审视 22

一 人对自然关系的历史透视 23

二 人对自然的应有态度 25

第三节 自然环境作用的当代辩证 29

一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现实作用 29

二 自然环境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31

三 自然环境作用的当代特征 32

第四节 “人类中心论”分析 34

第三章 历史活动的辩证本质 38

第一节 历史活动的主体特征 39

一 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视角 39

二 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特点 45

三 社会历史活动的辩证性质 48

第二节 一组“二律背反”的命题 49

一 “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49

二 “两个命题”的辩证统一 50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52

一 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53

二 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殊性 54

第四节 人的主体活动的条件性和自觉性 58

一 人的主体活动的制约条件 58

二 人的主体活动的能动创造 61

三 “个人奋斗”的时代意义 62

第五节“历史合力论”分析 64

第四章 社会生产的当代“系统链” 69

第一节 社会物质生产 69

一 生产力概念的现代阐释 70

二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内涵 72

三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73

第二节 社会人口生产 76

一 人口生产的本质特点 78

二 人口生产的根本作用 79

三 人口问题的当代思考 82

一 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 86

第三节 社会精神生产 86

二 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 89

第四节 科学发展及其规律 91

一 科学的一般本质 91

二 科学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92

三 科学发展的规律 93

第五节“生产——技术——科学”链条分析 94

一 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认识 95

二 科学和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98

第五章 社会矛盾的有机系统 104

第一节 社会矛盾的基本结构 105

一 社会内部矛盾及其构成 105

二 社会外部矛盾及其作用 106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面内容 109

一 全面探讨社会基础矛盾的原由 109

二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11

三 三种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 1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 116

一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提出 117

二 社会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矛盾体系 120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分析 125

一 中国社会改革的现实原因 126

二 中国社会改革的思想纲领 127

三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实质 130

第六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 134

第一节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135

一 经典作家对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探讨 135

三 三个阶段依次演进的普遍规律 145

第二节 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 150

一 原始社会的发展及基向阶段社会过渡的多样性 151

二 阶段社会的发展及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多样性 154

三 “技术社会形态”分析 158

第七章 阶段、国家和社会革命的时代特征 16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阶段理论的再认识 167

一 “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考证 168

二 阶段斗争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71

第二节 国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176

一 国家职能的当代辨析 177

二 国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179

三 研究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现实意义 181

第三节 社会革命的当代特点 183

一 社会革命的系统内容和复杂形式 184

二 社会革命在当代的主要特点 187

第四节 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当代相遇 193

一 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一般联系 194

二 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 195

三 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互动的具体条件 196

第五节 “新科学技术革命”分析 197

第八章 社会意识理论的当代沉思 203

第一节 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的辩证关系 203

一 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204

二 社会心理的现实作用 206

三 社会心理和社会变革 208

一 一个本不应被误解的问题 209

第二节 社会意识作用的当代辩证 209

二 科学认识社会意识根本功能的辩证要求 21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科学体系的新阐释 213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特征 213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218

第四节 现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表征 220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意识形态理论 220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理论 221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理论 221

第五节 “意识形态理论过时论”分析 222

一 科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 223

二 意识形态理论与“信仰危机” 226

第九章 群众和个人历史作用的现代审视 229

第一节 普通个人历史作用的辩证思索 230

一 普通个人作用的历史考察 231

二 普通个人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233

三 群众的个体质量和群体作用的发挥 235

一 个人发展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237

第二节 个人发展理论的现代考证 237

二 个人发展的道路和前景 242

第三节 “人道主义理论”分析 248

一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实质 248

二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基础 250

第十章 社会进步及其动因的现代整体观 253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辩证性质 253

一 社会进步的演变序列 254

二 社会进步的矛盾性质 254

第二节 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 257

一 社会进步的“合力论” 258

二 “合力”动力系统的动态性 260

三 “互补” 和现代社会进步 265

第三节 “技术决定论”分析 270

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