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通史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嘉锡总主编;杜石然本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30098501
- 页数:984 页
第一章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200多万~4000年前) 1
第一节 人类的祖先与中国古文明的起源 1
一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祖先 1
二 中国古文明的起源 6
第二节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8
一 木、石、蚌、骨器的制造 8
二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3
第三节 采集与渔猎技术及其意义 14
第四节 原始农业技术 18
一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18
二 原始耕作技术 23
三 原始动物的驯养 26
第五节 原始工艺技术 26
一 原始纺织技术和蚕丝的开始利用 26
二 陶器的发明和制陶技术 29
三 原始建筑和建筑技术 32
四 交通工具的起源和初期应用 35
五 原始铜器的出现和原始采矿技术 37
第六节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39
一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39
二 数学知识的萌芽 43
三 物理化学知识的萌芽 45
四 生物学和地学知识 48
第七节 医药与卫生保健的起源 49
一 医药的起源 49
二 卫生保健的起源 51
第八节 原始宗教与科学技术 53
小结 55
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 57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57
第二节 中国的青铜文化 59
第三节 青铜冶炼铸造技术 66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69
一 以种植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69
二 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 70
三 园艺、蚕桑和畜牧兽医 71
四 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生物学知识 74
第五节 工艺技术 75
一 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的发展 75
二 建筑技术的发展 78
三 玉、骨、角器的制造 81
四 纺织和染色技术 84
五 酿酒技术 87
六 车、舟制作技术 89
七 漆器制作技术 91
八 采矿技术 93
一 天文学 96
第六节 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96
二 数学 99
第七节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101
一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 101
二 地学和气象学知识 102
三 原始地图 104
第八节 初期的医药学 104
一 巫与医的分化 104
二 对疾病的认识 106
三 对药物认识的提高 107
四 外治法 109
五 医事制度 109
第九节 天命观与阴阳五行思想 111
一 天命观的形成和浮沉 111
二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113
小结 115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116
一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116
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116
二 私学的兴起 117
三 诸侯割据的局面与科学技术 118
四 思想的解放与百家争鸣 120
第二节 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121
一 块炼铁、渗碳钢、生铁与铸铁柔化及脱碳钢技术的出现 122
二 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 124
三 铸造技术的进展 125
四 找矿经验与采矿技术 126
第三节 精耕细作传统的雏形与生物学知识 128
一 重农思想,以农立国与重农学派 128
二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耕细作技术 129
三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知识 131
第四节 大型水利工程和水陆交通 133
一 水利事业与社会 133
二 灌溉工程 134
三 水运工程 137
四 堤防工程 138
五 水陆交通 138
第五节 《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141
一 《考工记》的产生 141
二 车辆的制造 141
三 弓箭的制作 142
四 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及发音机理的探索 144
五 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 145
六 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技术 146
七 有关数学知识及其他 147
第六节 墨子及其科学贡献 148
一 墨子的生平事迹 148
二 《墨经》及其作者 151
三 墨子的科学和技术贡献 152
四 墨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157
一 天象观测与记录传统的形成 160
第七节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160
二 星占家及其天文学贡献 161
三 阴阳家对天文历法的贡献 163
四 历法的规范化与古四分历 164
五 算筹、筹算、十进位值制及整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167
第八节 地理著作的出现 170
一 《禹贡》 170
二 《山海经》 173
三 《管子》中的地理篇章 174
四 《穆天子传》 177
五 堪舆的起源 178
第九节 生命观的转变与医药学的发展 178
一 职业医家 180
二 药物知识 183
三 医学理论 184
四 养生学 185
一 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186
第十节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 186
二 关于宇宙无限性的讨论 187
三 关于宇宙本原与演化的论争 188
四 关于天地相对关系、形态与稳定性的讨论 191
小结 193
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220) 195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科学技术 195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199
一 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普及 199
二 农作物的演变和栽培技术的提高 201
三 《氾胜之书》 205
四 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技术 209
五 水利工程的大兴修 212
六 《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 216
第三节 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铸技术的成熟 216
一 生产工具与兵器的铁器化 216
二 冶铁和铸造技术的新进展 218
三 炒钢、百炼钢技术和铸铁热处理工艺的进展 220
四 有色冶金新技术 222
第四节 天文历法体系的形成及张衡的贡献 226
一 历法思想及治历原则与方法的论争 226
二 历法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确立 228
三 天文仪器的制作与《石氏星表》的测定 230
四 天象观测记录的完善 232
五 宇宙理论的发展 232
六 张衡的科学贡献 234
第五节 数学体系的形成 237
一 竹简《算术书》 237
二 《周髀算经》中的数学知识 240
三 《九章算术》的出现 241
四 《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 242
五 《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 243
一 放马滩和马王堆出土的地图 244
第六节 地图测绘技术与地理著作 244
二 《史记·货殖列传》 248
三 《汉书·地理志》 248
四 字书中所反映的地理知识 249
五 气象知识 251
第七节 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254
一 西汉的医学构成 254
二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 257
三 医学理论 259
四 本草学的成立与发展 259
五 东汉医学的时代特征 262
第八节 炼丹术的兴起 265
一 炼丹术的起源 265
二 《淮南万毕术》和《黄帝九鼎神丹经》 268
三 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269
一 造纸术的发明与蔡伦的革新 271
第九节 造纸技术与漆器工艺 271
二 漆器工艺的提高与漆器业的兴盛 274
第十节 建筑和纺织技术 277
一 秦汉长城 277
二 秦代宫殿建筑及汉都长安与洛阳城 279
三 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 282
四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看当时的纺织技术 287
五 纺织机械 288
第十一节 交通与车船制造技术 291
一 驰道、栈道和车辆制造 291
二 造船技术 294
三 航运技术 299
第十二节 学术思想与王充《论衡》 301
一 天人感应说及其他 301
二 朴素的生物演化观念 303
三 古文经学同谶纬之学、今文经学之争 304
四 王充及其《论衡》 305
第十三节 中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 308
一 陆路交通 308
二 海路交通 309
三 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 310
小结 312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与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314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314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与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318
一 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耙—耱技术体系的形成 318
二 农作制的发展和选种技术 320
三 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技术的发展 322
四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25
第三节 天文历法的一系列新进展 327
一 一系列天文数据与方法的改进 327
二 张子信的三大发现 329
三 陈卓星官及仪象的进步 330
四 大气消光理论及天地大型结构理论的论争 332
第四节 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334
一 刘徽及其数学成就 335
二 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 337
三 传世的其他重要数学著作 340
第五节 地学的新进展 343
一 地图的编纂 343
二 裴秀和“制图六体” 344
三 旅行家对地理学的贡献 347
四 方志著作的发展与《华阳国志》 348
五 郦道元和《水经注》 351
六 关于植物找矿知识 355
第六节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356
一 医政制度与医学教育 356
二 脉诊方法的总结与趋同化 357
三 针灸疗法的总结与发展 360
四 本草与药物学的进展 362
五 服石之风的兴起及影响 364
第七节 炼丹术的发展及其化学成就 365
一 道教的建立及道教理论的形成 365
二 炼丹术的发展 367
三 炼丹术与化学 369
第八节 各项技术成就 371
一 制瓷技术的成熟 371
二 灌钢法和鼓风技术 373
三 佛教建筑 374
四 马钧及其机械制造成就 375
五 运输工具 378
六 兵器和军事技术 379
第九节 科学思想与宗教、文化 380
一 关于玄学 380
二 关于佛教 382
三 关于道教 384
小结 386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387
第一节 经济和科学文化繁荣的大帝国 387
第二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392
一 农业生产的兴盛 392
二 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 393
三 “江东犁”和南方水田地区的耕作技术 396
四 茶树的栽培和茶叶采摘加工技术 398
五 畜牧兽医 399
六 农书 400
第三节 冶金和纺织技术 402
一 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 402
二 纺织技术 406
第四节 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 410
一 长安城的兴建 410
二 东京洛阳城的兴建 414
三 木构建筑和砖塔 417
四 桥梁建筑 419
第五节 造船与航运技术的进步 421
一 造船事业的大发展 421
二 造船技术的进步 424
三 内河运输的发展 427
四 航海事业的发展 429
第六节 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 430
一 唐代地图学的发展与地图学家贾耽 430
二 以图经为代表的地方志 434
三 旅行家及其著作 436
四 矿物学著作和采矿技术 439
五 海陆变迁思想的论证和潮汐学的兴起 441
六 气象气候学的新成就 442
七 沿革地理及其专著——《通典》“州郡典” 443
八 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 444
一 数学教育 446
第七节 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 446
二 “十部算经”的注释 447
三 王孝通和《缉古算经》 447
四 实用算术的发展 448
第八节 天文学体系的完善和一行的贡献 449
一 定朔法的正式应用 449
二 交食推算法的新发展 451
三 五星位置计算法的进展 452
四 历法中数学方法的长足进步 453
五 《丹元子步天歌》与《开元占经》 455
六 一行及其贡献 456
第九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发展 459
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459
二 造纸技术的发展 465
一 炼丹术的兴盛 467
第十节 炼丹术的兴盛和化学的进步 467
二 炼丹化学的发展 468
三 炼丹设备的进步和药物学成就 470
第十一节 医药学 474
一 医药卫生的事业化 474
二 医方的集结 475
三 医经的注释 478
四 本草学 479
五 外科与骨伤科 480
六 藏医学 481
第十二节 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 484
一 中外交往概况 484
二 与朝鲜的交流 488
三 与日本的交流 489
四 与印度的交流 492
五 与中亚、西亚各国间的交流 492
第十三节 唐朝人的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494
六 与南海诸国的交流 494
一 傅奕、岑文本、吕才等人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 495
二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96
三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97
小结 499
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发展(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 500
第一节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500
一 社会概况 500
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502
三 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活跃 503
四 教育事业的发展 505
第二节 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运技术 508
一 指南针的发明 508
二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与其他航海技术的进步 512
三 造船技术的发展 516
四 妈祖信仰与航海 522
一 雕版印刷术的盛行 527
第三节 雕版印刷的盛行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527
二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印刷管理制度的出现 529
三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532
四 造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39
第四节 火药和兵器制造技术 542
一 火药的发明 542
二 火药武器的出现和发展 544
三 冷兵器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 548
第五节 卓越的科学家沈括 551
一 沈括的生平和业绩 551
二 《梦溪笔谈》及其他著述 555
三 沈括的主要科学成就 558
四 沈括的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 561
第六节 农业生产和农学的发展 563
一 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分布的变化 563
二 土地的利用和地力维持的宝贵经验 565
三 农具和农田水利建设 566
四 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569
五 宋元农学四大家 571
第七节 数学的辉煌成就 575
一 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 575
二 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576
三 天元术和四元术 581
四 高阶等差级数 584
五 大衍求一术 585
第八节 天文学体系发展的高峰及郭守敬的成就 586
一 天文仪器发展的高峰 586
二 恒星观测工作和星图、星表的编制 591
三 天文数据和历算方法的精确化 595
四 郭守敬的科学技术成就 596
第九节 地学的新发展 599
一 方志学的蓬勃发展 599
二 以石刻地图为特点的地图学 600
三 沿革地理著作 607
四 矿物岩石著作 608
五 游记和域外地理 609
六 水文学的蓬勃发展 612
七 水利学著作 616
第十节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17
一 本草学的发展 618
二 金、元四大家和医学流派的形成 620
三 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 625
四 临床各科的发展 627
第十一节 动植物谱录的大量出现和生物学知识的发展 629
一 动植物谱录 629
二 生物学知识的发展 631
第十二节 冶金和采矿技术 632
一 冶金技术的发展 632
二 坑采技术的提高 636
三 井采技术的革新 637
第十三节 瓷器制造技术的全面发展 638
一 瓷器发展概况 638
二 争奇斗艳的名窑名瓷 640
三 瓷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646
第十四节 建筑与桥梁技术 649
一 城市规划与格局的变化 649
二 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 653
三 宋代楼阁式塔建造技术的发展 655
四 辽代应县木塔与元代木构建筑技术的新发展 658
五 桥梁建造技术 661
第十五节 纺织技术的高度发展 670
一 织造技术的新进步 670
二 纺织机械的改进 674
三 薛景石与《梓人遗制》 680
一 对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 683
第十六节 中外科技交流 683
二 中国与西南亚、欧洲的科技交流 684
三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 689
第十七节 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692
一 宋元时期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概况 692
二 张载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694
三 朱熹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 695
小结 697
第一节 明代社会 699
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年~17世纪) 699
第二节 造船和航海技术 702
一 伟大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703
二 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705
三 援朝抗倭中的露梁海战 710
第三节 先进的冶金技术 716
一 空前的生产规模 716
二 采矿技术 718
三 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 719
四 炒钢工艺的新成就 720
五 灌钢法的新发展 720
六 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 721
七 最早的炼锌技术 721
第四节 治河、治运和盐碱地改造 722
一 治河及与治河有关著作 722
二 治运与其他水利著作 724
三 盐碱地改造 726
第五节 农业技术与农书 727
一 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 727
二 新作物的引进 728
三 “一岁数收”技术 730
四 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730
五 明清时期的农书 731
六 蚕桑技术的发展 733
七 对农作物和一般植物性状特征的研究 735
第六节 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 736
一 明清的宫殿建筑 736
二 明代的万里长城 738
三 精巧的园林技术 740
四 兄弟民族建筑 742
第七节 商业数学与珠算 745
一 商业数学的发展 745
二 珠算的广泛应用 746
第八节 声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747
一 朱载堉和十二平均律 747
二 声音共鸣在建筑艺术上的运用 750
第九节 明代医药学 753
一 药业与药学 753
二 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756
三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758
一 地方志及其科学价值 759
第十节 明代地方志和地图 759
二 罗洪先和《广舆图》 763
第十一节 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764
一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764
二 徐光启及其科学贡献 766
三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772
四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774
二 实学思潮的兴起 777
一 “理学”和“心学”的泛滥 777
第十二节 “理学”、“心学”的泛滥和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 777
小结 781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及其他(明清时期,下17世纪~1840年) 783
第一节 明清交替和清代社会 783
第二节 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 786
一 传教士来华的背景 786
二 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787
一 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人的政策 792
第三节 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人的政策和态度 792
二 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 794
第四节 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测绘 796
一 康熙帝和自然科学 796
二 清初的地图测绘工作 798
第五节 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 802
一 《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 802
二 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 804
三 明安图及其《割圆密率捷法》 806
四 对数术的传入 809
第六节 医药学 810
一 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810
二 温病学说的兴盛 812
三 王清任的脏腑解剖实践 815
四 牛痘接种法的传人与推广 817
一 清初的地理学 819
第七节 地学的新成就 819
二 治河与治河著作 823
三 水系著作 825
四 边疆地理著作 827
第八节 其他科技成就 829
一 明、清瓷器 829
二 吴其濬和《植物名实图考》 833
三 采矿技术 834
第九节 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839
一 古典文献的考证 839
二 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 841
小结 842
第十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 843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 843
一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 843
二 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846
三 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850
第二节 洋务运动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传人 852
一 洋务运动 852
二 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 854
三 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 857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数学 862
一 对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以及对明末清初传入的西算的研究 862
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杰出数学家李善兰 863
三 西方数学知识的翻译和介绍 865
第四节 传入的物理学、化学知识 867
一 物理学 867
二 化学 871
第五节 传入的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知识 875
一 天文学 875
二 地学 882
三 生物学 886
一 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 890
第六节 铁道工程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引进 890
二 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 894
第七节 西方医药知识的传入 896
一 西方医药知识传人的初始阶段 896
二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传入的西方医药知识 897
三 西医学校教育、西医书籍文献的翻译和出版、留学生的派遣 899
四 中西医之争和汇通学派 901
第八节 中国近代农学的创立 903
一 《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编辑 903
二 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事试验场的建立 905
三 留学生的派遣和外国专家的招聘 906
四 中国农业近代化的一些特点 907
第九节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 908
一 洋务运动的失败 908
二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911
三 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 914
四 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 918
小结 919
结语 921
一 关于科技兴国 922
二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 927
三 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933
四 宋元时期何以会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 936
五 西学东来、明末清初科技发展和实学思潮 946
六 “西学中源”、洋务运动、近代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53
七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959
参考文献 965
索引 971
书名索引 971
人名索引 976
后记 981
总跋 983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