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40094703
- 页数:441 页
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3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3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3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4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4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5
一、综合性 5
二、区域性 5
三、环境性 5
四、系统性 6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6
一、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6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7
座谈讨论 7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8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10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0
一、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10
二、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10
三、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11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11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2
一、能量的来源 12
二、引力的影响 12
三、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13
四、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13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14
一、能量的来源 14
二、物质的交换 14
三、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14
座谈讨论 15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5
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17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17
一、四大圈层 17
二、三大界 18
三、固、液、气三态物质 19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19
一、垂直分层 19
二、水平分异 20
三、立体交叉 20
四、多级嵌套 20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20
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0
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21
第四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21
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21
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5
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7
座谈讨论、观察 28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28
第二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33
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33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 33
一、化学元素组成 33
二、矿物组成 34
三、岩石组成 36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 45
一、地壳的垂直分层 45
二、地壳的水平变异 45
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 46
一、岩石圈运动的方向 46
二、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47
三、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圈运动的机制 57
四、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62
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63
一、海陆分布 63
二、地表起伏 66
第五节 构造地貌 67
一、大地构造地貌 67
二、区域构造地貌 69
三、局地构造地貌 69
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 71
一、岩石与人类 71
二、矿物与人类 71
三、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72
四、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 73
实习或实验、录像或影碟 73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73
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74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74
一、大气圈的组成 74
二、大气圈的结构 81
第二节 大气运动 84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84
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85
三、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86
四、大气环流 87
第三节 物质输移 95
一、水汽的输移 95
二、二氧化碳的输移 96
三、气溶胶的输移 97
第四节 能量传输 97
一、高低纬间的传输 97
二、海陆间的传输 98
三、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98
第五节 气候分异规律 101
一、气温分异 101
二、湿度和降水的分异 103
三、气候分异 104
第六节 大气与人类 109
一、大气成分与人类 109
二、人类活动与大气 110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11
实习、实验、讨论、思考 112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12
第六章 水圈与水平衡 114
第一节 水圈的组成 114
一、海洋水 114
二、陆地水 116
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 123
一、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124
二、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124
三、跨流域调水——解决水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125
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 125
一、从无到有 125
二、从少到多、从酸性到碱性 126
三、从汽到水、冰 127
第四节 水的运动 127
一、水循环 127
二、河水的运动 129
三、冰川的运动 130
四、海水的运动 130
五、海面升降与水的三相转化 137
第五节 水平衡 138
一、水平衡的概念 138
二、水平衡方程 138
第六节 水圈与人类 141
一、水——人体的重要组成 141
二、生命来源于水 141
三、生命运动离不开水 142
四、水灾 142
五、水荒 143
野外观察或观看录像、实验、计算、思考 145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45
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147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 147
一、物质组成 147
二、元素组成 147
三、系统组成 148
四、生物组成 148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150
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150
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151
三、多级嵌套结构 152
四、结构特性 153
五、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154
第三节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158
一、生命的起源 158
二、生物圈的演化 159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60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60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62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164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68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169
第五节 人与生物圈 172
一、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172
二、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172
三、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 173
四、生物圈与生物资源 173
观察、座谈、计算、思考 174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74
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179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79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179
一、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 179
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179
三、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 180
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180
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180
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182
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185
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 186
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186
二、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186
三、干旱气候区的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 188
四、湿热气候区的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 189
第四节 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190
一、大气与岩石相互作用与沙尘暴 190
二、沙尘暴与人类 190
三、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191
野外观察或观看影像、座谈、思考 193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93
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95
第一节 岩石与水 195
一、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195
二、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 196
三、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196
四、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196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197
一、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 197
二、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197
第三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198
一、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 198
二、水均衡与岩石圈的变形 198
三、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 199
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202
一、侵蚀循环理论 202
二、剥蚀系统模式 202
第五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206
一、坡面流水作用与地貌 206
二、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207
三、河流作用与地貌 208
第六节 海岸线与海岸带 211
一、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 211
二、海岸均衡剖面 212
三、海岸线的进退 214
四、海岸地貌 215
第七节 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218
一、滑坡 218
二、崩岸 219
三、泥石流 219
四、海啸 220
第八节 河口地貌 221
一、河口的特点 221
二、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222
三、三角洲 222
野外观察或观看录像、影碟、座谈、计算 223
参考与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223
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226
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 226
一、水汽分布与天气 226
二、水汽相变与天气 227
第二节 水与气候 228
一、海洋水与环流、气候 228
二、陆地水与环流、气候 229
三、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 229
第三节 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230
一、大气环流与全球水循环 230
二、大气环流与水体运动 233
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 233
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233
二、风暴潮 236
三、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 236
讨论 238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238
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240
第一节 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240
第二节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 241
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 241
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 241
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 242
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 243
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244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246
一、黄土的性状与成因 246
二、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246
三、黄土地貌的发育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247
第五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 247
一、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作用 248
二、冰川地貌 249
三、冰缘地貌 251
野外观察或者观看影像、讨论 252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252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254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254
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254
二、岩石-土壤-生物 255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256
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258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258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260
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260
二、风与生物 262
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263
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264
五、大气污染与植物 266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269
一、生命与水 269
二、生物的分布与水 272
三、水质与生物 274
四、植被与水循环 278
五、生物与水的正反馈作用 281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281
一、湖泊效应 281
二、沙漠化效应 283
三、绿洲效应 283
四、洋面封冻效应 285
五、厄尔尼诺形成过程中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 285
讨论 286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287
第十三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289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 289
一、能量的来源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289
二、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 290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 294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298
一、跨越圈层的水循环 299
二、碳循环 299
三、氧循环 301
四、氮循环 301
五、矿质循环 302
第三节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03
一、纬度地带性 303
二、干湿度分带性 304
三、垂直带性 306
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308
第四节 土壤与土壤系统 309
一、土壤的组成 309
二、土壤剖面与发生层次 311
三、土壤的性状 312
四、土壤的分类 314
五、土壤的分布 314
六、水、气候、生物、岩石的共同作用与土壤的发育 316
第五节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318
一、喀斯特作用 318
二、喀斯特地貌 320
野外观察或观看影像、实习、座谈 321
思考 322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322
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 325
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325
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 325
一、气候分类 325
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327
三、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33
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336
一、生物与地表环境 336
二、生物环境评估指标 337
三、世界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337
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 340
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344
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 345
二、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 347
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 351
一、水资源的特性 351
二、水资源的分布 352
三、水资源评价 355
四、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 358
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 359
一、土地与土地系统 359
二、土地分级与分级系统 360
三、土地分类系统与土地类型 361
四、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 362
五、土地结构与土地利用 363
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 365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366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366
三、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367
四、世界自然区划 369
五、中国自然区划 369
实习、讨论 371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371
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373
第一节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 373
第二节 岩石圈的变化趋势 374
第三节 大气圈的变化趋势 376
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376
二、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 377
三、气候变化的趋势 378
第四节 水圈的变化趋势 381
—、海面的变化 381
二、水循环与水平衡的变化 384
三、水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384
第五节 生物圈的变化趋势 385
一、生物圈组成的变化 385
二、生物圈结构的变化 386
三、生物生产率的变化 387
第六节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 388
一、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 388
二、能量流的改变 389
三、物质流的改变 389
四、信息流的改变 390
座谈、思考 391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391
第十六章 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393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393
一、环境规划的原则 393
二、环境规划的特点 394
三、环境规划的分类 395
第二节 环境规划编制 396
一、编制的原则 396
二、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397
三、实例 400
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其特征 406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407
二、环境管理的特征 407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408
一、环境管理的任务 408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409
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手段 410
一、法律手段 410
二、经济手段 410
三、行政手段 410
四、技术手段 411
五、教育手段 411
第六节 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411
一、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411
二、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 412
三、实例 414
实习、讨论 417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417
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418
第一节 优化调控概述 418
第二节 优化调控原理 419
一、优化调控的理论基础 419
二、优化调控的原理 423
第三节 优化调控的途径 425
一、物质流的调控 425
二、能量流的调控 426
三、信息流的调控 427
第四节 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 427
一、优化调控的程序 427
二、常用优化调控模型及应用 429
座谈 440
参考与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441
- 《自然拼读背单词 高考英语3500词》宋德伟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甘肃》《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美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著;袁南宇译 2017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物理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医用物理学 第3版》陈月明 2019
- 《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6版》刘京林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