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 B类 综合知识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 B类 综合知识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 B类 综合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云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3821337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 B类 综合知识》目录

目 录 2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2

第一章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2

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2

一、什么是哲学 2

二、哲学的社会功能 3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4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5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5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 6

三、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8

第二章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9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9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9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0

第二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0

一、对立统一规律 10

二、量变质变规律 13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4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5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7

第三章认识与实践 17

第一节实践和能动的反映论 17

三、实践的特点 18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8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9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0

二、认识的两次飞跃 21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21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2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

第一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3

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3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4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4

第二节社会矛盾 25

一、社会基本矛盾 25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 27

三、两类矛盾与人民民主专政 28

第三节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9

一、关于历史创造者的两种对立观点 29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9

四、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0

三、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 30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32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2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2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32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4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36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6

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 3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9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9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 39

三、不照搬别国模式,走自己的路 41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4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4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4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战略步骤 46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6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46

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46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47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48

三、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9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51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51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1

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5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4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54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54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55

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 56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56

二、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57

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祖国统一 58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5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58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 58

三、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条件 59

第二节“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 6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6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6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和社会主义的现实 64

重大发展 64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 64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 64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6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65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66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67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功能和一般特征 6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69

第三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9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69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70

二、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必须改革 70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7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2

一、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72

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依据 73

三、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格局 74

第二节继续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4

一、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把握所有制结构 74

二、要正确理解和贯彻公有…制为主体 75

三、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76

第三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77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条件 77

四、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77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基础 79

三、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80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81

第一节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81

一、企业和企业制度及其发展 81

二、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85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86

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组织形式 87

一、产权和产权制度 87

二、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88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89

第三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90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特色 90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问题 91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93

第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94

第一节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培育与完善市场体系 94

一、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94

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95

三、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96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9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9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9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100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保障体系 102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102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02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04

三、贯彻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105

四、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06

第二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7

一、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实现形式 107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8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109

第四部分 法 律 112

第一章法理学 112

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12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112

二、法的基本特征 112

三、法的作用 112

第二节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13

一、法与经济 113

二、法与政治、政策 113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4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114

第三节法的制定 114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114

三、立法程序 115

四、法的渊源与分类 115

第四节法的实施 115

一、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 115

二、法律的效力 115

三、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 116

四、法律关系 116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17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19

第一节概述 119

第二章宪法 119

二、宪法的作用 120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宪法监督) 120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20

第二节国家性质(国体) 121

一、国体概述 121

二、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12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1

四、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21

四、其它规定 122

二、分配制度 122

三、经济体制 122

第三节经济制度 122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122

第四节国家形式 123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23

二、国家的结构形式 123

三、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124

第五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24

一、概述 124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24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25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2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26

四、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 126

第六节 国家机关 126

三、国务院 127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128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28

六、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29

七、“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 129

八、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130

二、行政法关系 132

一、行政法概念、渊源及特点 132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132

第三章行政法 132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33

四、行政法的作用 134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34

一、行政主体 134

二、行政相对方 135

第三节行政行为概述 135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35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136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136

四、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137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38

第四节抽象行政行为 139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139

二、行政立法行为 139

第五节具体行政行为 141

一、行政征收 141

二、行政许可 141

三、行政确认 142

四、行政监督检查 143

五、行政处罚 144

六、行政强制 147

八、行政奖励 148

七、行政给付 148

第六节行政程序 149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149

九、行政裁决 149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50

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50

第七节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52

一、行政违法 152

二、行政责任 152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其特征 153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53

第八节行政复议 153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54

四、行政复议的管辖 154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 155

六、行政复议程序 156

第九节行政诉讼 158

一、行政诉讼概述 158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158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59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59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160

七、第二审程序 162

六、第一审程序 162

八、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163

第十节行政赔偿 165

一、行政赔偿概述 165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165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66

四、行政赔偿程序 167

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169

第一节行政组织机构 172

一、行政组织机构的涵义 172

第一章行政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172

第五部分 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 172

二、行政组织机构的特征 173

三、行政组织机构的类型 175

第二节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177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涵 177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 178

三、行政机构与管理体制改革 180

第二章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185

第一节人事行政 185

一、人事行政的内涵 185

二、人事行政机构 185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事行政的改革和发展 186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 187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 187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89

第三章行政领导与实施 204

第一节行政领导 204

一、行政领导的内涵与功能 204

二、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205

三、行政领导的素质 207

第二节行政决策与实施 208

一、行政决策 208

二、行政实施 209

第一节公文 214

一、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214

第一章公文写作与处理概述 214

第六部分 机关工作基本技能 214

二、公文的种类 215

三、公文的体式 217

四、公文的稿本 221

第二节公文写作要则 223

一、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223

二、行文规则 225

第三节公文处理 227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227

二、公文处理程序 227

一、决定 230

第二章常用公文的撰写方法 230

第一节领导指导性公文的撰写 230

二、通知 231

三、通报 235

四、批复 237

五、通告 238

第二节陈述呈请性公文的撰写 239

一、请示 239

二、报告 241

第三节函与会议纪要的撰写 245

一、函 245

二、会议纪要 247

第四节简报的撰写 248

一、特点与种类 248

二、结构、格式与撰写要求 249

第三章调查研究 251

第一节调查研究及其功能 251

一、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 251

二、有效改造社会的重要条件 251

三、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251

第二节调查研究的主要类型 252

一、普遍调查 252

二、典型调查 253

三、抽样调查 254

一、文献调查法 255

第三节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 255

二、访问调查法 256

三、集体访谈法 257

四、问卷调查法 258

第四节调查报告的撰写 260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 260

二、调查报告的结构 260

三、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261

第一节计算机的组成 262

一、计算机的发展及工作特点 262

第四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262

二、计算机的组成 263

三、计算机的应用 266

第二节计算机网络 269

一、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功能 269

二、计算机网络设备简介 270

三、万维网Internet 271

第七部分 中国国情与北京市情 274

第一章中国国情 274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274

一、自然概况 274

二、人文概况 278

一、经济概况 282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概况 282

二、文化概况 284

第三节中国的基本国策 289

一、计划生育 289

二、环境保护 291

三、资源保护 293

四、科教兴国战略 296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299

第二章北京市情 304

第一节北京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304

一、自然环境 304

二、人文概况 306

第二节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308

一、城市总体规划 308

二、城市性质与功能 309

三、城市建设 309

第三节北京的经济与文化概况 315

一、经济概况 315

二、文化概况 319

第四节北京的农村概况 323

一、农村基本情况 323

二、农村经济概况 326

三、农民生活水平 3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