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  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  脊柱微调手法体系

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 脊柱微调手法体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国权主编;房敏,孙武权,龚利副主编;沈国权,房敏,孙武权等编委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117206365
  • 页数:880 页
图书介绍:脊柱微调手法体系是有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倡以最轻的手法力度、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最短的必要手法操作步骤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安全的医疗保障和最舒适的病人感受是本书的核心价值,以脊柱生物力学分析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表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脊柱推拿的理论与实践 脊柱微调手法体系》目录

第一章 脊柱推拿概论 1

第一节 脊柱推拿发展史略 1

一、古代脊柱推拿 1

二、近代脊柱推拿 7

三、现代脊柱推拿 12

四、脊柱推拿发展展望 26

第二节 脊柱推拿研究对象和任务 28

一、脊柱手法研究 28

二、脊柱病基础研究 35

三、脊柱推拿临床研究 38

第三节 短杠杆微调手法体系临床指导思想 42

一、排除性临床思路 42

二、诊察和思考时需要明确的问题 44

三、树立整体观念 45

四、辨证、辨经结合辨病论治 56

五、疾病诊断与脊柱紊乱诊断 57

第四节 理论和实践中尚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58

一、脊柱错位的实质性 58

二、设计和完善理想脊柱手法 61

三、完善脊柱推拿临床理论 62

第二章 脊柱解剖 70

第一节 脊柱总体结构 70

一、椎骨 71

二、椎管和椎间孔 71

三、脊柱的韧带连结 72

四、椎旁筋膜 74

五、脊柱运动肌群 74

六、脊柱功能 76

第二节 脊柱运动单位 76

一、相关概念 76

二、前部结构 76

三、后部结构 79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 84

一、脊髓被膜 84

二、脊膜腔 85

三、脊髓 86

四、脊神经 92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 95

一、自主神经概述 95

二、自主神经中枢部分 99

三、自主神经外周部分 101

第三章 脊柱生物力学和运动学 108

第一节 生物力学基础 109

一、生命的力敏感性及意义 109

二、基本生物力学概念 110

三、生物力学效应及基本条件 112

第二节 脊柱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 115

一、椎骨结构 115

二、椎间盘 119

三、韧带 120

四、肌肉 123

第三节 应力下骨生物电特性与Wolff定律 124

一、骨组织学简介 124

二、骨生物电位与压电现象 125

三、细胞和细胞外换能器 127

四、Wolff定律-骨的负反馈控制系统 129

第四节 脊柱运动学 129

一、屈伸运动 129

二、侧屈运动 129

三、旋转运动 130

四、侧屈—旋转连动机制 131

五、脊柱运动学的现代研究 131

六、有关脊柱运动的当前认识 134

第五节 脊柱的稳定性 134

一、结构性稳定器 135

二、流体力学稳定器 135

三、张力性稳定器 135

四、随意性稳定器 136

五、脊柱失稳 136

第六节 脊柱运动的位移和应变效应 139

一、对骨性结构的影响 139

二、对软组织的影响 141

三、对椎管内容物的影响 142

第七节 病理状态下的神经生物力学 146

一、脊髓的病理动力学 146

二、神经根的病理动力学 148

三、脑神经病理动力学 148

第四章 软组织与躯体功能紊乱 150

第一节 肌筋膜与本体反射 150

一、本体感受器 150

二、肌紧张及其控制 153

三、姿势反射 156

四、本体感觉紊乱 158

第二节 胶原、筋膜与损伤修复 160

一、筋膜组织分类 161

二、筋膜组织功能 163

三、损伤与修复 164

四、筋膜功能障碍 167

五、肌紧张-疼痛因果循环链 169

六、躯体体壁反射 170

七、内脏躯体反射 171

八、肌肉失神经支配高敏现象 171

第三节 肌筋膜纤维织炎 172

一、病因 173

二、病理 174

第四节 伤筋-软组织损伤的中医认识 176

一、伤筋沿革 176

二、伤筋的病因 177

三、伤筋的分类 177

第五章 脊柱微观空间紊乱-节段错位 179

第一节 脊椎节段错位概念 179

一、节段错位的定义 179

二、节段错位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183

三、脊柱节段错位的病因 184

四、脊柱节段错位的定位 185

第二节 脊椎节段错位的分类 187

一、根据引起错位的病因 187

二、根据错位时间的长短 187

三、根据节段稳定性 187

四、根据节段运动学原则 187

第三节 节段错位的局部效应 190

一、节段错位的位移效应 190

二、节段错位的应力-应变效应 193

三、节段错位的软组织损伤效应 194

四、节段错位的极化效应和压电效应 195

五、节段运动异常 197

第四节 脊柱节段错位的整体效应 198

一、脊柱整体生物力学效应 198

二、脊柱运动学改变 200

三、省能机制破坏 200

四、原发错位和代偿性移位 202

五、脊椎节段错位的一般性整体分布规律 204

六、加速脊柱退变过程 205

第五节 脊椎节段错位的演变 207

一、无症状期 207

二、急性发病期 207

三、适应期 208

四、骨关节炎期 209

第六章 脊柱宏观空间序列紊乱——异常姿势与体型 210

第一节 姿势、体型的个体发展 211

一、姿势进化和自身演变 211

二、姿势、体型的观察与测量 213

第二节 脊柱曲度和异常 216

一、理想静态脊柱模型 216

二、离散的C形脊柱螺旋模型理论 217

三、脊柱曲度的生理意义 218

四、脊柱曲度的生理分类 220

五、脊柱曲度与应力分布 222

六、脊柱病理曲度 222

第三节 脊柱侧凸 228

一、左右轴对称的生理机制 229

二、脊柱侧凸的发病率 229

三、脊柱侧凸的病理改变 229

四、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 231

第四节 下肢、骨盆对脊柱姿势的影响 232

一、骨盆姿势对脊柱的影响 232

二、下肢对骨盆、脊柱的影响 233

三、下肢、骨盆姿势与脊柱的相关性 237

四、下肢异常姿势对下腰痛的临床意义 239

第五节 不良姿势、体位与颈肩腰腿痛 240

一、肌肉在脊柱稳定因素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240

二、稳定性与平衡性、灵活性统一是脊柱功能的基础 241

三、不良姿势破坏脊柱动静力平衡 242

四、体位、姿势对椎间盘负荷的影响 243

五、影响脊柱姿势的几种重要因素 244

第六节 脊柱疾病的姿势防护 247

一、劳动防护姿势 247

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耐力 249

三、保护脊柱,就是保护健康 251

第七章 脊柱退变 254

第一节 椎间盘退变 254

一、诱因 254

二、生理生化因素 255

三、椎间盘突出 257

四、脊椎稳定性下降 260

第二节 骨关节退变 261

一、椎体破坏性退变 261

二、骨质增生性退变 262

三、后关节退变 263

四、椎弓退变 266

五、椎管狭窄 266

六、节段融合 267

第三节 软组织退变 268

一、肌肉退变 268

二、胶原结构退变 270

第八章 神经病理生理学 274

第一节 痛生理 274

一、疼痛的属性 274

二、疼痛的分类 277

三、痛发生的外周机制 278

四、痛觉的初级中枢 282

五、伤害性信息的上行传导束 287

六、痛觉调制系统 288

七、痛投射和痛分辨 293

八、痛觉的闸门控制学说 295

第二节 神经压迫病理 296

一、必要的神经解剖和组织学知识 297

二、机械压迫 300

三、血供与营养障碍 301

四、压迫对神经纤维功能的影响 303

五、神经结构破坏 305

六、软组织炎症反应与炎性介质 307

七、化学性神经根炎 308

第三节 神经功能紊乱 311

一、神经易化状态 311

二、去神经性超敏感现象 311

三、反射阻断 312

四、自主神经反射性疼痛 312

第四节 躯体—内脏相关理论 314

一、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分布 315

二、牵涉痛与神经节段分布 317

三、躯体—内脏反射 320

四、自主神经系统在穴位-脏腑相关中的作用 322

第五节 脊柱相关性疾病 326

一、脊柱相关性疾病概念及沿革 326

二、血供及神经营养的重要性 327

三、脊柱损伤、退变与自主神经紊乱的相关性 328

四、颈(胸、腰骶)椎病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 330

第六节 躯体化症状与心因性疼痛 331

一、心因性疼痛分类 331

二、躯体化障碍的特点 332

三、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表现 332

四、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333

五、躯体化障碍的治疗和预后 333

第九章 脊柱推拿临床检查技术 335

第一节 脊柱一般检查 335

一、脊柱的视诊 335

二、脊柱运动检查 337

三、神经系统检查 338

四、特殊试验 346

第二节 脊柱触诊 348

一、痛点触诊 348

二、触诊力度掌握 348

三、组织质地感受 348

四、骨性标志判断 349

五、脊柱附件定位 350

六、不同脊柱节段棘突、关节突和横突的关系 350

七、颈椎触诊要点 350

八、胸腰椎触诊要点 351

九、骨盆触诊要点 351

第三节 脊柱X线检查 352

一、脊柱X线检查选择和申请 352

二、脊柱X线平片正常表现 352

三、脊柱先天性变异的X线表现 354

四、脊柱骨质异常 355

五、脊柱顺列异常 356

六、椎间盘及韧带病变 358

七、椎小关节、椎弓根与椎间孔病变 359

八、椎管异常 360

第四节 脊柱空间序列评价和生物力学分析 361

一、颈椎空间序列评价和生物力学分析 362

二、胸椎空间序列评价和生物力学分析 364

三、腰椎空间序列评价和生物力学分析 365

四、腰椎-骨盆空间序列和生物力学分析 366

五、骨盆-下肢生物力学分析 367

第五节 脊柱CT检查 368

一、CT扫描方法 368

二、脊柱正常CT表现 368

三、椎间盘病变CT表现 369

四、椎管狭窄症CT表现 371

五、椎管内肿瘤 373

六、脊柱损伤 373

第六节 脊柱MR检查 374

一、脊柱疾病MRI检查优点 374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375

三、脊柱正常磁共振成像表现 376

四、椎间盘退变与椎间盘突出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379

五、椎管狭窄症磁共振成像表现 381

六、椎管内肿瘤磁共振成像表现 382

第七节 肌电检查 384

一、正常肌电信号 384

二、异常肌电信号 385

三、神经根病变的肌电图表现 386

四、脊髓损伤的肌电图表现 388

第十章 脊柱推拿基本设施及辅助治疗技术 391

第一节 脊柱推拿基本设备 391

一、治疗床 391

二、治疗椅 393

三、就诊环境 394

四、诊室与病房设置 394

五、医院共用诊断设备 395

第二节 脊柱牵引 395

一、牵引疗法的治疗作用 395

二、脊柱牵引的副作用 397

三、牵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98

四、脊柱牵引分类 398

第三节 脊柱支具与减痛性体位 399

一、支具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399

二、颈托与腰托 400

三、姿势与脊柱负荷 400

第四节 封闭 401

一、封闭疗法的主要作用 401

二、封闭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401

三、封闭疗法的注意事项 402

四、封闭疗法的意外及其处理 402

第十一章 颅颈连接疾病与损伤推拿治疗 404

第一节 颅颈连接的解剖与功能 404

一、枕寰枢复合关节应用解剖 404

二、枕寰枢复合关节运动学 408

三、枕寰枢复合关节运动的临床意义 411

四、枕寰枢复合关节影像学检查 411

五、关节稳定试验 414

第二节 枕寰枢复合关节微调手法 415

一、坐位操作 415

二、俯卧位操作 416

三、仰卧位操作 416

四、侧卧位操作 417

第三节 寰枢关节错位 418

一、常见病因 418

二、主要病理改变 420

三、临床表现 420

四、临床分类 424

五、治疗 428

六、日常注意事项 435

七、临床难点及解决途径 435

八、有关学术争议 436

九、临床医案 439

第四节 寰枕关节错位 442

一、主要病因 442

二、主要病理改变 443

三、临床表现 444

四、临床分类 447

五、推拿治疗 448

六、日常注意事项 454

七、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455

八、有关学术争议 456

九、临床医案 457

第五节 颈性头痛 458

一、病理特点 458

二、临床表现 459

三、治疗 459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途径 460

五、临床医案 461

第六节 颈性眩晕 462

一、病理特点 462

二、临床表现 468

三、临床分型 470

四、治疗 470

五、临床难点及解决途径 477

六、学术争议 479

七、临床医案 480

第七节 颈性视力障碍 480

一、病理特点 480

二、临床表现 481

三、推拿治疗 482

四、临床医案 482

第十二章 下颈椎疾病与损伤推拿治疗 484

第一节 下颈椎解剖与功能 484

一、下颈椎应用解剖 484

二、下颈椎运动学 487

三、下颈椎运动的临床意义 488

四、下颈椎X线检查 489

五、颈胸肩胛带复合体概念 493

第二节 下颈椎微调手法 494

一、坐位操作 494

二、俯卧位操作 495

三、侧卧位操作 497

四、仰卧位操作 497

第三节 颈椎牵引 498

一、颈椎牵引前注意事项 499

二、牵引力选择 499

三、牵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99

四、牵引时间 500

五、牵引方法 500

六、牵引的体位 500

七、牵引的角度 501

第四节 颈椎推拿适宜疾病谱系 503

一、临床表现 503

二、颈椎疾病分型谱系 503

三、颈椎病分期探讨 505

四、颈椎疾病临床路径 507

第五节 落枕 508

一、病理特点 508

二、临床表现 508

三、推拿治疗 508

第六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509

一、病理特点 510

二、临床表现 511

三、诊断要点 511

四、治疗 512

第七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513

一、病理特点 513

二、临床表现 514

三、诊断要点 515

四、治疗 515

第八节 下颈椎节段错位 518

一、病理特点 519

二、临床表现 520

三、颈部触诊 522

四、X线诊断与生物力学分析 523

五、推拿治疗 524

六、临床难点与解决思路 527

七、临床医案 528

第九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 528

一、病理特点 529

二、临床表现 529

三、诊断 531

四、治疗 532

五、注意事项 540

六、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541

七、有关学术争议 543

八、典型病例 544

第十节 颈椎病 545

一、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 546

二、颈型颈椎病 547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 551

四、脊髓型颈椎病 559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564

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569

七、颈椎导引 573

八、注意事项 574

九、有关学术争议 574

十、典型医案 576

第十一节 颈椎椎管狭窄症 576

一、病理特点 577

二、临床表现 57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79

四、临床分型 580

五、治疗 580

第十二节 颈椎病与肩关节周围炎 584

一、历史回顾 584

二、肩部解剖间隙 585

三、肩关节运动 586

四、病理特点 590

五、临床表现及分类 592

六、治疗 595

七、功能锻炼 602

八、临床医案 602

第十三节 颈胸肩综合征 603

一、病理特点 603

二、临床表现 605

三、推拿治疗 605

第十四节 颈性高血压 608

一、病理特点 608

二、临床表现 609

三、诊断要点 609

四、鉴别诊断 610

五、推拿治疗 610

六、临床医案 612

第十五节 颈性类冠心病综合征 612

一、病理特点 612

二、临床表现 613

三、诊断要点 614

四、推拿治疗 614

五、临床医案 615

第十三章 胸椎、胸廓疾病推拿治疗 617

第一节 胸椎、胸廓的解剖与功能 617

一、胸椎、胸廓的解剖特点 617

二、胸椎运动生理 619

三、呼吸运动生理 620

四、胸痛来源分析 622

第二节 胸椎、胸廓微调手法 622

一、俯卧位操作 622

二、仰卧位操作 625

三、坐位操作 625

第三节 胸椎节段错位 626

一、病理特点 626

二、临床表现 626

三、诊断要点 628

四、推拿治疗 629

五、学术争议 633

六、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34

七、临床医案 634

第四节 肋骨紊乱 635

一、病理特点 635

二、临床表现 636

三、临床分型 636

四、治疗 637

五、本病预后 638

六、临床医案 638

第五节 胸廓前部小关节错位 638

一、病理特点 638

二、临床表现 639

三、推拿治疗 639

四、学术争议 640

五、临床医案 640

第六节 胸椎间盘突出 641

一、病理特点 641

二、临床表现 641

三、推拿治疗 641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41

五、临床医案 642

第七节 胸椎管狭窄 642

一、病理特点 642

二、临床表现 643

三、治疗 643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44

五、临床医案 644

第十四章 腰椎疾病推拿治疗 645

第一节 腰椎的解剖与功能 645

一、腰椎应用解剖 645

二、腰椎运动学 647

三、腰椎运动的临床意义 648

四、腰椎-骨盆-髋关节复合体概念 653

五、与腰痛有关的肌筋膜 654

六、腰椎的影像学检查要点 654

第二节 腰椎微调手法 660

一、俯卧位操作 660

二、侧卧位操作 661

第三节 腰腿痛常用封闭技术 662

一、腰椎后关节封闭 662

二、腰椎间孔神经根封闭法 662

三、骶管内硬脊膜外封闭 663

四、腰椎管硬膜外封闭 663

五、骶管滴注 664

第四节 腰椎牵引 664

一、牵引前注意事项 665

二、牵引带选择与固定 665

三、牵引力选择 665

四、牵引时间 666

五、常用的腰椎牵引法 666

六、腰椎牵引注意事项 667

七、牵引的体位及角度 667

八、腰椎牵引的其他考虑 668

第五节 急性腰扭伤 669

一、病理特点 670

二、临床表现 670

三、推拿治疗 671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71

五、临床医案 672

第六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672

一、病理特点 672

二、临床表现 673

三、鉴别诊断 674

四、推拿治疗 674

五、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76

六、临床医案 676

第七节 腰椎节段错位 677

一、病理特点 677

二、临床表现 678

三、临床分类 679

四、推拿治疗 681

五、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684

六、学术争议 685

七、临床医案 686

第八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686

一、病理特点 687

二、临床表现 69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01

四、治疗 706

五、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724

六、学术争议 729

第九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 732

一、病理特点 733

二、临床表现 733

三、鉴别诊断 734

四、治疗 734

五、注意事项 735

第十节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735

一、病理特点 735

二、临床表现 738

三、临床分型 739

四、治疗 739

五、注意事项 743

六、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743

七、学术争议 746

八、临床医案 749

第十一节 腰椎管狭窄症 750

一、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症 750

二、腰椎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755

三、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758

四、学术争议 758

五、临床医案 758

第十五章 骨盆疾病推拿治疗 760

第一节 骨盆解剖与功能 760

一、骨盆应用解剖 761

二、骨盆生物力学 767

三、骨盆视触诊 773

四、骨盆移位投影分析 773

第二节 骨盆调整手法 776

一、仰卧位操作 776

二、俯卧位操作 779

三、侧卧位操作 781

第三节 骨盆疾病谱系 783

一、病因 784

二、病理 786

三、骨盆疾病的发展与演变 789

四、骨盆紊乱发展趋势 792

第四节 髂骨错位 799

一、临床特征 800

二、错位分类 801

三、治疗 802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809

五、学术争议 809

六、临床医案 812

第五节 骶骨错位 813

一、临床特征 813

二、错位分类 815

三、治疗 816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821

五、学术争议 822

六、临床医案 822

第六节 低骨盆综合征(髂骨整体前倾) 822

一、生物力学分析 822

二、临床表现 823

三、推拿治疗 823

四、典型病例 823

第七节 骶髂关节失稳 825

一、病理特点 825

二、临床表现 826

三、推拿治疗 827

第八节 骶髂关节骨关节炎 827

一、病理特点 827

二、临床表现 828

三、推拿治疗 828

四、临床难点及解决思路 828

第十六章 全脊柱病的推拿治疗 830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 83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830

二、病理改变 831

三、临床表现 832

四、诊断标准 834

五、治疗 835

六、临床医案 839

第二节 青少年脊柱侧弯 839

一、病因 840

二、脊柱侧凸症的进展及停止 841

三、脊柱侧凸的分类 842

四、预防 844

五、推拿治疗 844

六、学术争议 846

七、临床医案 846

第三节 脊柱骨质疏松症 846

一、病因 847

二、病理 849

三、临床表现 850

四、诊断 850

五、预防 851

六、治疗 851

七、脊柱骨质疏松症手法治疗特点 852

第四节 全脊柱失衡综合征 855

一、病理特点 855

二、临床表现 861

三、推拿治疗 862

主要参考文献 8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