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66177
  • 页数:6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介绍了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的水域特点,提出鱼类的养殖,资源保护,增殖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鱼类增养殖学》目录

绪论 1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1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 2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3

四、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5

五、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趋势 7

第一篇 总论(基础篇) 11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11

第一节 我国的鱼类资源 11

一、内陆土著淡水鱼类 11

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 12

三、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 12

四、沿海海水鱼类 13

五、我国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13

第二节 养殖鱼类的选择 14

一、以生产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 15

二、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 16

第三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 17

一、草鱼的食性 17

二、青鱼的食性 18

三、鲢、鳙的食性 18

四、鲤、鲫的食性 22

五、鳊、鲂的食性 22

六、鲮的食性 22

第四节 鱼类的生长 23

一、鱼类生长的特点 23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 24

第五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 28

一、草鱼、青鱼、鲢、鳙、鲮的繁殖 28

二、鲤、鲫的繁殖 30

三、鲂、鳊的繁殖 32

第六节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32

一、栖息水层和活动场所 32

二、生活习性 33

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34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 36

第一节 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 36

一、江河的水环境特征 36

二、湖泊的水环境特征 37

三、水库的水环境特征 37

四、海水的水环境特征 40

五、咸淡水交汇区的水环境特征 40

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物理特性 41

一、太阳辐射 41

二、补偿深度 44

三、透明度 45

四、水色 46

五、水温 49

六、水体运动 50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化学特性 53

一、溶解气体 53

二、溶解盐类 65

三、pH 75

四、有机物 75

第四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特性 76

一、池塘的生物 76

二、内陆水域的生物 78

第五节 养殖水域的土壤特性 80

一、土壤对水质的影响 80

二、淤泥的性质 81

三、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83

四、养鱼水域的底质改良 84

第六节 养殖水域的生产力 85

一、养鱼水体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85

二、影响水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86

三、水体生物的生产过程 87

四、鱼类的生物生产过程 92

五、提高天然水域鱼产力的主要途径 93

第七节 养殖水体的污染 94

一、关于污染的概念 94

二、污染物的来源 95

三、天然水体污染的特点 97

四、水体自净 99

第八节 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 100

二、养殖用水的物理处理 101

一、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处理方法 101

三、养殖用水的化学处理 105

四、养殖用水的生物处理 111

第三章 养鱼肥料 118

第一节 池塘施肥的作用 118

一、池塘物质循环 118

二、池塘施肥的作用 119

第二节 有机肥料 120

一、有机肥料的种类、肥分和性质 120

二、有机肥料的施用 122

第三节 无机肥料 123

一、无机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123

二、无机肥料的施用 126

第四节 池塘的合理施肥 128

一、保持池水营养盐类平衡 128

二、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和投喂饲料形成的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 130

三、保持池水具有充足的溶氧条件,防止施肥后因缺氧引起鱼类浮头泛池 131

四、根据有机和无机肥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 132

第五节 灌溉型水库的施肥养鱼 133

一、国内外水库施肥养鱼的成效 133

二、施肥水厍在鱼类放养上应采取的措施 134

三、灌溉型水库的施肥技术 135

四、提高肥料效率 136

第四章 鱼类的营养 137

第一节 鱼类的能量营养学 137

一、鱼类能量学的意义 137

二、鱼类能量学的术语 137

三、鱼类的能量需要 138

第二节 鱼类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140

一、鱼类对蛋白质的总需求量 140

二、鱼类对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142

一、脂类的组成、分类及性质 145

三、必需氨基酸营养缺乏症 145

第三节 鱼类的脂类营养 145

二、脂类对鱼类的营养作用 146

三、鱼类脂类及脂肪酸组成的特性 147

四、鱼类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贮存、动用 151

五、主要养殖鱼类对脂类和脂肪酸的需求 153

六、脂类营养的病理学 155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糖类)的营养 157

一、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157

二、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利用 157

三、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158

第五节 维生素的营养 159

一、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 159

二、维生素的性质与食物来源 160

三、鱼类维生素营养病理 160

四、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 161

第六节 矿物质的营养 162

一、矿物质的分类及其一般功能 162

五、抗维生素 162

二、鱼类对饲料矿物质的需求 163

三、鱼类常见矿物质缺乏症 164

第七节 主要营养物间的相互关系 165

一、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的相互关系 165

二、粗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关系 165

三、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 166

四、主要有机营养物质与维生素、矿物质的关系 166

第八节 亲鱼培育的营养学 167

一、饵料的数量和饲料蛋白的质量对生殖力和卵质的影响 168

二、对脂类的营养需求 168

三、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需求 170

第九节 仔鱼阶段的营养与饲料 171

一、早期发育过程中幼体消化吸收变化与特点 171

四、矿物质的需求 171

五、肝脏在亲鱼性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71

二、仔鱼的营养需求 173

第五章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181

第一节 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概况 181

一、国外研究概况 181

二、国内研究概况 181

第二节 鱼类的性腺发育 182

一、鱼类性腺发育的基本规律 182

二、卵巢、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 183

三、性腺的成熟过程 185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187

一、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187

二、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188

第四节 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的影响 191

一、营养 191

二、温度 192

三、盐度 193

四、光照 193

五、水流 193

第二篇 各论(技术篇) 197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 197

第一节 草鱼、青鱼、鲢、鳙、鲮的人工繁殖 197

一、亲鱼培育 197

二、催情产卵 202

三、孵化 215

第二节 鲤、鲫和团头鲂的人工繁殖 221

一、鲤的人工繁殖 221

二、异育银鲫的人工繁殖 225

三、团头鲂的人工繁殖 227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230

第一节 鱼苗、鱼种生物学 231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231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231

三、食性 235

四、生长 236

五、在池塘中的分布情况 237

六、对水环境的适应 237

第二节 鱼苗的培育 238

一、选择良好的池塘条件 238

二、重视整塘,彻底清塘 238

三、确保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 240

四、做好鱼苗接运工作 241

六、合理密养 242

五、暂养鱼苗,调节温差,饱食下塘 242

七、精养细喂 243

八、分期注水 244

九、加强日常管理 244

十、拉网锻炼要做到细致、轻快、不伤鱼 244

第三节 鱼种的培育 246

一、鱼池条件 247

二、施基肥 247

三、夏花放养 248

四、鱼种饲养方法 250

五、池塘管理 253

六、并塘越冬 254

七、1龄鱼种质最鉴别 254

八、“综合强化法”培育1龄草鱼新技术 256

一、食用鱼养殖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259

第一节 食用鱼养殖概述 259

第三章 池塘养鱼 259

二、养殖周期 260

第二节 池塘条件 262

一、池塘条件 262

二、池塘改造 264

三、池塘清整 264

四、盐碱地鱼池水质特点及其改造 264

第三节 鱼种 266

一、鱼种规格 266

二、鱼种来源 266

三、鱼种放养时间 267

第四节 混养搭配和放养密度 267

一、混养的优点 267

二、混养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养殖鱼类之间的关系 268

四、混养类型及生产模式 270

三、确定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 270

五、放养模式设计 275

六、放养密度 275

第五节 轮捕轮放与套养鱼种 276

一、轮捕轮放的作用 276

二、轮捕轮放的条件 277

三、轮捕轮放的方法 278

四、套养鱼种 278

第六节 施肥与投饵 279

一、池塘施肥 280

二、投饵 281

第七节 饲养管理 284

一、池塘管理的基本要求 284

二、池塘管理的基本内容 285

三、池塘水质管理 285

第八节 “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关系 293

第四章 天然水域鱼类的养殖 296

第一节 湖泊、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 296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296

二、湖泊、水库合理放养技术 297

三、拦鱼技术 304

四、粗放养殖的生产管理 311

五、放养渔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316

第二节 湖泊、水库集约化鱼类养殖 317

一、网箱养鱼 318

二、网围养鱼 333

第三节 港湾养殖 341

一、港养的场地选择 341

二、鱼港的类型 342

三、鱼港的建造 343

五、纳苗 344

四、鱼港的清整 344

六、饲养管理 345

第四节 海湾网箱养鱼 346

一、网箱养鱼的特点 347

二、海区环境的选择 347

三、水质条件 347

四、网箱的类型和规格 348

五、网箱的组成部分 348

六、结构与材料 349

七、总体布置 350

八、养殖种类 351

九、饵料及投喂 351

十、养殖管理 351

第一节 稻田养鱼的概况及意义 355

一、我国稻田养鱼的概况 355

第五章 稻田养鱼 355

二、发展稻田养鱼的意义 356

第二节 稻田养鱼的类型和设施 357

一、稻田养鱼的类型 357

二、稻田养鱼的基本设施 358

第三节 稻田养鱼技术 359

一、稻田中适宜饲养的鱼类 359

二、养鱼稻田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与栽培技术 360

三、鱼种放养 361

四、投饵施肥及日常管理 362

五、稻田捕鱼方法 362

第四节 稻田养鱼稻鱼矛盾及稻鱼双丰收的生物学原理 362

一、稻鱼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362

二、关于稻田养鱼稻鱼双丰收的生物学原理 365

第一节 工业化养鱼概况 368

一、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68

第六章 工业化养鱼 368

二、工业化养鱼的优点 369

三、世界工业化养鱼发展的特点 369

第二节 工业化养鱼的主要类型 371

一、自流水式养殖 371

二、开放式循环流水式养殖 372

三、封闭式循环流水式养殖 372

四、温流水式养殖 372

第三节 工业化养鱼设施的基本要求 372

一、养鱼车间选址 372

二、温室结构 373

三、养鱼池系统 376

四、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 379

五、加温、供热系统 380

七、供电系统 381

六、增氧系统 381

八、监控系统 382

第四节 工业化养鱼的饲养管理 382

一、滤池生物膜的培养及其负荷的测定 382

二、饲养鱼类的选择 383

三、养鱼池的容纳密度 384

四、流量的调节和计算 384

五、饵料及投喂 385

六、水质监控 386

七、日常管理 387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 388

第一节 鱼类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388

第二节 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措施 392

一、繁殖保护 392

二、繁殖条件的改良 395

一、人工放流 399

第三节 鱼类资源增殖 399

二、鱼类的移植驯化 409

第八章 鱼类的捕捞 419

第一节 网渔具材料与装配技术 419

一、网渔具材料 419

二、网渔具的编结与装配工艺 421

第二节 刺网类渔具 422

一、刺网捕鱼的原理和种类 422

二、刺网的结构 423

第三节 围网类渔具 425

一、围网捕鱼的原理和种类 425

二、围网的主要参数 426

一、拖网捕鱼的原理与特点 428

二、拖网网具的种类和结构 428

第四节 拖网类渔具 428

三、拖网的主要参数 430

四、捕鱼技术 431

第五节 地拉网类渔具 431

一、地拉网捕鱼的原理和生产特点 431

二、地拉网的结构和种类 432

三、地拉网的主要参数 433

四、冰下大拉网捕鱼技术 434

第六节 定置渔具 434

一、单口型和双口型笼式张网 434

二、网箔 435

三、网箱簖 437

第七节 联合渔法 438

一、捕鱼原理和生产特点 439

二、渔具种类与结构 439

第八节 电渔法 444

三、捕鱼技术 444

一、鱼对电流作用的反应 445

二、水中电场概述 447

三、电捕鱼 448

四、电栅拦鱼 448

第九节 鱼类的行为及其在捕捞中的利用 450

一、主要经济鱼类的行为特点 450

二、影响水域鱼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450

三、鱼类的行为与鱼群侦察方法 451

四、鱼类的行为及其利用 452

第九章 活鱼运输 454

第一节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454

一、鱼的种类、规格与体质 454

二、水温 456

三、水质 457

第二节 运输前的准备和运输器具 458

一、运输前的准备 458

二、运输器具 458

第三节 活鱼运输方法 460

一、封闭式运输 460

二、开放式运输 462

第三篇 特种水产品的养殖(应用篇) 469

第一章 鱼类的养殖 469

第一节 虹鳟的养殖 469

一、虹鳟的生物学特性 469

二、虹鳟的人工繁殖 471

三、上浮稚鱼和当年鱼的饲养 478

四、成鱼饲养 479

第二节 鳗鲡的养殖 480

一、鳗鲡的生物学特性 481

二、鳗苗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484

三、鳗鲡的人工养殖 485

四、欧洲鳗的养殖 492

第三节 大口黑鲈的养殖 494

一、大口黑鲈的生物学特性 494

二、大口黑鲈的人工繁殖 495

三、大口黑鲈的养殖技术 496

第四节 鳜鱼的养殖 498

一、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498

二、鳜鱼的人工繁殖 500

三、鳜鱼的苗种培育 502

四、鳜鱼食用鱼的饲养 506

第五节 罗非鱼的养殖 507

一、罗非鱼的生物学特性 508

二、罗非鱼的苗种培育 511

三、罗非鱼的食用鱼养殖 512

四、罗非鱼的越冬 513

五、人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实行单养雄鱼 514

第六节 黄鳝的养殖 516

一、黄鳝的生物学特性 516

二、黄鳝的人工繁殖 518

三、黄鳝的养殖技术 519

第七节 鲻、梭鱼的养殖 520

一、鲻、梭鱼的生物学特性 521

二、鲻、梭鱼的养殖 525

第八节 鲇类的养殖 528

一、大口鲇的养殖技术 528

二、胡子鲇的养殖技术 534

第九节 鲟鱼的养殖 537

一、鲟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537

二、鲟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538

三、鲟鱼的养殖 540

第十节 大黄鱼的养殖 541

一、大黄鱼的生物学特性 541

二、大黄鱼的人工繁殖 542

三、大黄鱼的养殖 544

第十一节 河鲍的养殖 545

一、红鳍东方鲀的养殖 546

二、暗纹东方鲀的养殖 551

三、河鲀的无毒加工试验 552

第十二节 石斑鱼的养殖 553

一、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 553

二、养殖石斑鱼的苗种来源 555

三、石斑鱼的养殖 558

第十三节 鲷鱼的养殖 559

一、真鲷的养殖 560

二、黑鲷的养殖 566

第十四节 鲆鲽类的养殖 569

一、牙鲆的生物学特性 569

二、牙鲆的苗种生产 571

三、牙鲆的养殖 573

四、大菱鲆的养殖 574

第二章 虾类的养殖 576

第一节 概况 576

一、海水虾类养殖概况 576

二、淡水虾类养殖概况 577

第二节 中国对虾的养殖 577

一、中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577

二、中国对虾的人工繁殖 578

第三节 斑节对虾的养殖 579

一、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579

三、中国对虾的人工养殖 579

二、斑节对虾的人工繁殖和养殖 580

第四节 青虾的养殖 580

一、青虾的生物学特性 581

二、青虾苗种的来源 583

三、成虾的养殖 585

第五节 罗氏沼虾的养殖 589

一、罗氏沼虾的人工繁殖 590

二、亲虾的越冬 591

三、亲虾的产卵与孵化 592

四、幼体培育 592

五、提高罗氏沼虾经济效益的基本措施 593

第三章 河蟹的养殖 596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596

二、河蟹的人工繁殖和育苗 602

三、蟹苗的汛期和运输 605

四、蟹苗、蟹种培育 606

五、成蟹饲养 613

第四章 蛙类的养殖 616

第一节 经济蛙类的生物学特性 616

一、牛蛙 616

二、美国青蛙 619

三、黑斑蛙 620

四、虎纹蛙 620

五、棘胸蛙 620

第二节 经济蛙类的养殖 622

一、养殖设施和场地建设 622

二、繁殖技术 624

三、蛙类的饲养管理 624

四、养殖新技术 626

二、形态结构 629

一、鳖的种类以及分布 629

第五章 鳖的养殖 629

第一节 鳖的生物学特性 629

三、鳖的生活习性 630

四、鳖的食性与摄食方式 631

五、鳖的生长 631

六、鳖的繁殖习性 632

第二节 鳖的营养需求和饲料 634

一、养鳖饲料的种类 634

二、鳖的营养需要 634

三、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途径 635

第三节 鳖的人工繁殖 636

一、亲鳖的选择 636

二、亲鳖的培育 638

三、亲鳖产卵的管理 639

四、鳖的胚胎发育 640

五、鳖卵的人工孵化 642

六、稚鳖的暂养 644

第四节 稚鳖、幼鳖的饲养 644

一、稚鳖、幼鳖的养殖方式及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644

二、稚鳖、幼鳖的放养密度 646

三、稚鳖、幼鳖的饲养管理 647

四、关于温室鳖池无沙养殖问题 649

五、加强温室的日常管理 650

第五节 成鳖养殖 651

一、成鳖养殖的几种方式 651

二、成鳖的放养 652

三、成鳖养殖的日常管理 655

四、成鳖的越冬管理 656

主要参考文献 6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