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牧地改良与管理
牧地改良与管理

牧地改良与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启柱编著
  • 出 版 社:国立编译馆
  • 出版年份:1985
  • ISBN:8017300220
  • 页数:68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怎样栽培苹果下一篇:云南植物病毒
《牧地改良与管理》目录

草原农业界说与特质 1

草原农业与畜牧之发展 1

第一篇 草原农业原理 1

第一章 草原农业之现代观 1

1—1 草原农业之范畴 1

采食时期 2

1—2 草原历史演变与文化特质 2

畜牧 4

狩猎 4

农耕 5

长草型草原 7

1—3 天然草原之类型 7

习题 8

热带性草原 8

短草型草原 8

沙漠灌木地草原 9

非洲草原 10

荆棘矮丛林草原 10

1—4 世界草原农业与畜产现况 10

亚洲草原 12

欧洲草原 14

大洋洲草原 15

北美洲草原 17

南美洲草原 18

草原农业的构想 20

1—5 草原农业的构想与效益 20

草原农业的特性 20

草原农业的效益 21

1—6 草原农业的经济价值 22

世界土地的利用 23

世界各洲人地关系与畜牧生产 24

世界之草原与反刍牲畜的生产 26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29

气候分类之初期研究 33

气候要素与分类 33

第二章 草原地理与生态 33

2—Ⅰ 草原气候与生理 33

2—1 气候分类 33

K?PPEN气候分类法 34

THORNTH-WAITE气候分类法 36

气候与植生之分区 39

2—2 气候与植生状况 39

气候型与植物分布 40

气候与植物影响土壤的发育 45

2—3 气候与土壤 45

气候与植生型及土型 46

植生型之形成 48

2—4 植生型形成与草原特性 48

草原的特性 50

草原生长之动态及变迁 52

2—5 草原消长与极峰 52

微气候与植生的形成 52

2—Ⅱ 草原生态 52

草原之组合与极峰状态 53

草原变迁与自然环境因素 55

草原对林木的侵入及其极峰的变态 56

气候对草原植物群落之发展 58

植群消长概况 60

2—6 植群消长 60

草原的消长 62

2—7 草原植物群落消长之作用机制 63

植物生长与环境适应 69

2—8 生长竞争 69

禾草与豆草对於土壤中养分的需求 70

生长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71

牧草对於光的生长竞争 71

牧草种类与生长竞争能力 73

生长竞争与牧地管理 74

习题 77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78

藓苔植物门 85

藻类植物门 85

第三章 草类植物与分类 85

3—Ⅰ 饲用植物一牧地的主要资源 85

3—1 不同植物对於刍草之供献 85

种子植物门 86

羊齿植物门 86

3—2 饲用植物之评估 87

禾本科之进化 89

3—3 禾本科之进化与演变 89

3—Ⅱ 禾本科植物 89

禾本科进化中演变 91

营养器官之分化与区别 95

3—4 禾本科分类的新观点 95

生殖器官之分化与区别 96

禾本科系统发生学的构想 98

狐草亚科Festucoideae 99

3—5 禾本科亚科及族之分类 99

画眉草亚科Eragrostideae 103

黍亚科Panicoideae 106

竹亚科Bambusoideae 114

禾草之适应性与分布 117

禾草性状之变异性 117

3—6 禾草性状之变异与分布 117

古生代Paleozoic 121

3—7 豆科的进化与演变 121

3—Ⅲ 豆科植物 121

第三纪中新世Miocene 122

渐新纪Oligocene 122

授粉方式与结荚习性 123

3—8 豆科分类的新观点 123

草原型豆草之发展 123

进化的迹象 124

染色体数 124

地理分布 124

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 126

3—9 豆科亚科及族属之分类 126

苏木亚科Caesalpinioideae 127

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 128

豆草性状的变异性 140

3—10 豆草的性状变异与分布 140

豆草的气候适应性与分布 143

杂草与灌木的性状 146

3—11 可供饲用的杂草与灌木 146

3—Ⅳ 杂草与灌木性植物 146

撮牧植物及其利用方式 149

杂阔草与灌木的饲养价值 149

3—12 杂草与灌木的种类与分布 150

习题 155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156

4—2 植物养料的合成 161

4—Ⅰ 牧草营养与生理 161

第四章 牧草生理与牧地经营 161

4—1 植物是一种奇妙的生产机器 161

影响养料合成的因素 162

养料合成的重要性 162

养料的转运 163

养料之贮藏 164

4—3 养料的转运与贮藏 165

牧草化学成分的变异性 166

4—4 牧草的化学成分 166

禾草与豆草的蛋白质含量 167

标准的牧草分析 167

牧草与牲畜的生长物质 168

休眠与发芽之调节 171

4—5 生长之调节 171

4—Ⅱ 牧草生长与生殖 171

生长物质与生长之调节 172

光周性之调节 174

光周性与纬度及温度 175

无性繁殖方式 176

生殖方式 176

4—6 生殖与繁殖方式 176

季节性之变异 177

生长期之变异 177

4—7 营养价值之季节性变异 177

牧草中钙—磷之比 179

牧地适宜植物之生长特性与营养价值 179

发芽的障碍 180

4—8 牧草适存之生理问题 180

根之特性与牧草的生长 181

4—9 根系对於牧地的影响 181

植株的发育与结实 181

4—Ⅲ 牧草生理与与放牧 181

根系性状与放牧 182

根,土壤之改良者 184

4—11 叶生理与牧草之保持 185

4—10 茎性状与放牧 185

收刈次数与热量贮藏指数 188

牧地利用与有机质养分 188

4—12 放牧与牧草有机质养分之保持 188

环境因素对贮藏养料的影响 189

牧草生长型与放牧损害的关系 192

4—13 放牧对牧草生产之影响 192

放牧季节与利用频度 194

放牧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94

刈草时期与草质的影响 196

刍草之刈去与根之生长 197

放牧对种子生产的关系 198

4—14 放牧对牧草繁殖的影响 198

放牧对无性繁殖的影响 199

习题 201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202

植物覆盖土壤及水源 211

面积及地势 211

第二篇 牧野利用与改良 211

第五章 草原之勘查与设计 211

5—Ⅰ 草原调查方法与技术 211

5—1 一般形势的调查 211

5—2 植群分布的调查 215

植物覆盖度的调查 218

5—3 草原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218

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219

分布密度调查 223

5—4 牧草密度与重量的测定 223

草原植株产量的测定 224

摄影法 226

直接描绘法 226

5—5 草原植物分布的制图 226

制图 227

地势与植物分布及归类 229

植生概况 229

5—Ⅱ 草原植物饲用价值之调查 229

5—6 植物成分 229

可口性 230

5—7 生物测定 230

消化性 231

放牧量 234

收刈产量 234

5—8 刍草产量 234

畜产的估量 235

5—9 畜产品产量 235

总产量的估量 235

容牧力与单位面积的畜产 236

利用因数之意义与应用 237

5—10 利用因数 237

5—Ⅲ 牧地利用之估算与估计 237

利用因数之可变性 239

利用因数的价值 241

目测或品质法 242

利用之估计问题 242

5—11 牧地利用的估计方法 242

测量或数量法 244

代表地与代表种 247

5—12 利用估计法之应用问题 247

季节性放牧利用问题的调整 248

利用方法的选择 248

调查报告编写应有的内容 250

5—13 牧地经营与放牧计划的拟订 250

牧地的图解 252

习题 254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255

低及中等拔高森林形成的草原 265

阔叶林地的草原 265

第六章 牧野与林野之利用 265

6—Ⅰ 天然草原利用之范围与原则 265

6—1 天然草原成型及其性质 265

山地长绿林草原 266

次沙漠的灌木丛及禾草 266

带刺林及丛生林地草原 266

高山草原 267

6—2 草原地势之利用限度 268

季节性沼泽草原 268

牲畜的控制 270

6—3 牧野利用的原则 270

水上保持 271

牧草的管理 271

6—4 牧野的生产力 272

6—Ⅱ 牧野之利用与经营 272

牧野经营应注意的因素 273

牧野经营的目标 273

6—5 牧野经营目标与有关因素的控制 273

各科植物养分之比较 276

营养价值与消化性 276

6—6 牧野植物之营养与饲养价值 276

围篱问题 278

6—7 放牧方法 278

灌木及乔木之化学成分与饲养价值 278

6—8 森林与牲畜放牧的混牧林业 281

6—Ⅲ 林野利用与经营 281

牧野放牧应注意的要点 281

牧畜对林野树木的嗜食性 282

牧畜对林野草本植物的嗜食性 282

6—9 林野牧畜的嗜食性 282

放牧对林木生产的影响 286

6—10 林野放牧对林产的利弊 286

林野放牧间接的影响 287

林野牧草特性 288

6—11 林野放牧有关因素及其控制 288

林野放牧的利益 288

林野利用程度 289

放牧季节 289

习题 290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291

7—Ⅰ 牧野改良与土地利用 299

7—1 牧野改良之重要性 299

7—2 牧野改良与加强水土保持 300

雨量之分布及其特性 300

土壤冲蚀之严重性及其保持 301

第七章 牧野改良 307

牧野土地经营原则 309

7—3 牧野改良与土地合理利用 309

牧草调制与废弃物之利用 310

牧野焚烧实质的检讨 311

7—4 焚烧 311

牧野经营与土地利用观念 311

7—Ⅱ 牧野不良植物之清除 311

焚烧应注意事项 315

焚烧方法 315

焚烧地区的选择 315

手提小型机具 319

牧野机械清除应考虑的因素 319

7—5 机械清除 319

曳引机带动的机械 321

推树堆积及挖根机 323

耙除 326

杂木的防除 329

药剂清除的价值 329

7—6 药剂清除 329

8—Ⅰ 牧场新植的先决条件 331

灌木的防除 331

放牧防除 334

杂草清除 334

7—7 生物清除 334

天然植物再生的条件 337

天然植物再生与土壤水分的保持 337

7—Ⅲ 牧野重播与改进 337

7—8 天然植物之再生 337

天然植物再生可能性及效果 337

重播效果与清地方法之比较 338

重播季节 338

7—9 牧野重播 338

播种方法 339

遮荫树的培植 340

水源的开辟 340

7—10 牧野改进 340

施肥 340

防范不良植物的侵入或重现 340

习题 342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343

寄生防除 344

影响幼苗成活的要素 351

第三篇 牧场的培植与经营 351

第八章 牧场的培植与更新 351

良好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351

生长障碍的解除 352

牧场混植的利益 353

混植的原则与方法 353

牧场之单植 353

8—2 单植与混植 353

8—4 苗床准备及播种 355

8—3 石灰与土肥之需要性 355

8—5 伴随作物 356

有伴随作物的牧草栽培 358

无伴随作物的牧草栽培 358

整地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359

耕耙平土与苗床准备 359

地面杂草及杂灌木的清除 359

8—Ⅱ 永久牧场的培植 359

8—6 整地 359

牧场的需肥性 360

8—7 肥料与施肥 360

整地与基肥施用 360

8—1 牧场新植成功要件 361

矿物性肥料 364

牧草种类与种植 366

8—8 种植 366

牲畜排泄物有机肥 366

播种量之决定 367

地势与种植 367

播种方法 371

放牧与季节 372

利用与管理 372

8—9 新植牧场的维护 372

轮作牧场型式与栽培 374

轮作牧场的意义与特性 374

8—Ⅲ 临时牧场的培植 374

8—10 轮作牧场 374

灌溉牧场的意义与特性 375

8—11 灌溉牧场 375

轮作牧场的利用与效果 375

场地的座落地点与土壤有关因素 376

灌溉与施肥作业 377

种植与利用 377

8—12 补充牧场 378

补充牧场之培植与利用 379

8—Ⅳ 旧牧场的更新与经营 381

8—13 旧牧场的退化问题 381

条播法 382

8—14 更新方法 382

自播法 383

牧场更新用豆草的选择 384

肥料的追施与混施 384

8—15 牧场更新及其经营 384

牧场更新後的放牧 385

习题 386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387

补充牧场的意义与特性 388

牧野现状 393

9—1 牧野现状及趋势研讨的重要性 393

第九章 牧地现状与改进指标 393

9—Ⅰ 牧野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393

牧野的衰退 394

9—2 牧野衰退及其原因 394

牧野演变趋势 394

牧野衰退的原因 395

牧野现状的观念及其由来 396

9—3 牧野现状的观念与分类 396

覆被状况与现状分级 398

牧野现状的分级 398

牧野现状的分类 398

数量一极峰法 402

9—4 牧野现状评定方法 402

牧野潜力评定法 403

可口性评定法 403

三段法 404

评份卡法 404

植物指标 405

预防为挽救牧地劣化的要策 405

9—Ⅱ 牧地发展趋势之指标与改进 405

9—5 放牧头数调整之指标 405

牧畜现状指标 407

牧地骚乱指标 407

9—6 牧畜现状与放牧指标 407

牧地植物的调查与研究 409

9—7 牧地现状评定与放牧安全度 409

牧地植物放牧反应群之分类 410

牧地放牧之调节 411

管理与改进要点 412

管理与改进原则 412

9—8 牧地管理与改进 412

雨量与牧草生产及放牧 413

9—9 气候对放牧的影响 413

9—Ⅲ 牧地利用改良与安全性 413

预防旱害的牧草利用 414

9—10 放牧季节的重要性 415

增减放牧头数的方法 415

过迟放牧养分之损失 416

预定放牧日期的变异性 416

放牧的季节性 416

植物的养料制造与贮藏 418

9—11 植物生理与放牧指标 418

放牧指标 419

习题 420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421

10—2 营养价值与可消化性 429

10—Ⅰ 牧草与豆草营养价值的可变性 429

第十章 牧场之饲用与经济价值 429

10—1 饲用价值与经济概念 429

生长期 431

生长高度 431

10—3 营养价值与叶茎比及生长期 431

生长季节 434

牧畜每日取食量与牧草成熟度 435

10—5 牧草取食量 435

10—4 施用氮肥与热带禾草产量及成分 435

每日取食量与消化性 437

可消化性的有关因素 438

10—7 牧草的可消化性 438

10—6 乾物质的净能量 438

蛋白质的取食 440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441

牧地环境与容牧力 442

刍草供应的变异性 442

10—Ⅱ 牧场利用之经济价值 442

10—8 饲料供应的变异性与容牧力 442

影响施肥的有关因素 443

10—9 热带牧场施肥的经济利益 443

施肥与产草量及容牧力 444

牲畜饲养与青饲料供应 445

土地等级与效用 445

10—10 土地生产潜力与利用 445

成本与收益应加考虑的原则 447

10—11 牧场生产成本与收益问题 447

牧场机械垦植的成本与收益 448

牧地生产与经营的效益 449

习题 452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453

理论的经济观点 457

实用的观点 457

第四篇 牧畜的放牧与管理 457

第十一章 牧畜与牧地管理 457

11—Ⅰ 畜牧场经营与经济效益 457

11—1 畜牧场面积大小经济性的考量 457

投资的分配 461

牧地价值的评估 461

11—2 牧地经济价值的评估与投资 461

11—3 牲畜对养分的需要性 462

11—Ⅱ 牧畜营养及其需要性 462

有机物 464

水 464

一般牲畜养分的需要量 464

养分供需量之计算 464

刍草营养价值的评定 464

11—4 饲料之分类与效用 464

矿物质 466

饲料种类成分及其选择 467

补充饲料的需要性 467

11—5 补充饲料的需要性及其经济价值 467

乾草体积与重量的计算 469

啮食习性 470

11—6 牧畜放牧的习性 470

11—Ⅲ 牧畜经营与牧地管理 470

牧地之地势大小及形状 471

食道大小及取食量 471

11—7 牲畜品质对於畜牧经营的效果 472

牧畜年龄与合群性 472

畜牧场之组织与经营 473

11—8 肉牛的管理 473

肉牛种类 474

牧群的筹划 476

养分之维持 477

乳牛种类 481

11—9 乳牛管理 481

牧群的组成与放牧 482

养分的维持 485

养分与饲料的补充 486

牧群筹划法与宿地的利用 488

绵羊品种 488

11—10 绵羊的管理 488

营养的维持 491

饲养目的与除草效用 493

11—11 山羊的管理 493

牧群与宿地利用 494

山羊适宜的牧野 494

利用山羊清除杂灌木 495

卫生法规与措施 496

11—12 牧畜卫生与防护 496

牧地寄生虫 497

有毒植物及其防治 500

习题 501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502

地势 509

气候 509

第十二章 牧地及放牧管理 509

12—Ⅰ 牧地与牧畜之选择 509

12—1 自然环境与牧畜之适应性 509

牛 510

12—2 牧畜种类 510

羊 512

12—3 牧草与其他有关因素 513

牧草及其性状 513

通用牧地 514

有害动物与植物 515

水源之分布 515

经济因素 516

12—Ⅱ 放牧制度 517

12—4 连续放牧制度 517

12—5 轮换放牧制度 519

12—6 延迟放牧制度 519

12—7 集约放牧制度 523

12—Ⅲ 放牧管理 523

12—8 适当放牧头数 523

气候与适当放牧头数 523

牧地饲用植物种类与放牧头数 524

放牧头数与牧草牲畜的生长 524

放牧头数经济价值的估算 527

12—9 围篱 527

铁线围篱 528

电篱 530

木石篱垣 532

12—10 水源开发与给水 534

水源的开发 534

牲畜需水量与供应 537

给水时间与数量 538

放牧路线 539

交通道路 539

12—11 放牧路线与交通道路 539

12—12 补充饲料与放牧均匀度的控制 540

补充饲料 540

给水问题 542

12—13 牧草整年供应与放牧历之设计 542

放盐问题 542

习题 544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545

13—Ⅰ 有毒植物与牧畜毒害 553

13—1 有毒植物对牧畜的威胁 553

第十三章 有毒植物及其防治 553

有毒植物与环境的影响 554

有毒植物与植物性质的影响 554

13—2 有毒植物与环境及动物的关系 554

有毒植物与动物的关系 555

13—Ⅱ 致毒物质 556

13—3 天然致毒物质的形成与毒害 556

13—4 植物碱 558

13—5 多胜类与胺类 562

13—6 醣苷 562

氰化醣苷 563

致甲状腺肿物质 566

香豆素醣苷 571

类固醇醣苷与triterpenoil醣苷 572

13—7 草酸盐类 575

13—8 树脂 578

13—9 植物毒蛋白素 579

13—10 矿物毒质 581

铜铅镉氟锰 581

氮 582

硒 586

钼 598

13—11 造成光过敏的化合物 600

13—12 机械性伤害与其他毒害 605

机械性伤害 605

其他毒物与症状 606

13—Ⅲ 有毒植物之分类与分布 607

13—13 有毒植物之分类 607

蕨类植物门 608

种子植物门 609

有毒植物科属与地理分布 615

有毒植物植株性状与生态 615

13—14 有毒植物之分布与生态 615

13—15 禾本科有毒植物—麦角病 622

13—16 豆科有毒植物 623

相思豆(鸡母珠) 623

肥猪豆 624

13—17 毛茛科有毒植物 625

乌头 625

回回蒜 626

白头翁 629

其他毒草 629

石龙芮 629

13—18 大戟科有毒植物 631

铁树 631

泽漆 632

大戟属其他毒草 632

13—19 茄科有毒植物 633

曼陀罗花 633

蜀羊泉 634

13—20 石楠科有毒植物 635

茄属其他毒草 635

马醉木 635

龙葵 635

羊踯躅 637

木藜芦 639

13—21 马钱科有毒植物—醉鱼草 640

13—23 罂粟科有毒植物 642

博落回 642

13—22 毒空木科有毒植物—毒空木 642

罂粟类其他毒草 643

13—24 伞形科有毒植物—节叶钩吻 644

13—25 夹竹桃科有毒植物—夹竹桃 644

13—26 马鞭草有毒植物—马樱丹 647

13—27 荨麻科有毒植物 649

荨麻(咬人猫) 649

咬人狗 651

13—28 牧野有毒植物之防除 652

牧地与有毒植物之检定 652

13—Ⅳ 有毒植物之防除与利用 652

有毒植物之防除 653

13—29 有毒植物废物利用式的清除 654

习题 660

参考及进一步研读文献 6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