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邬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0435010
  • 页数:327 页
图书介绍: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目录

哲学的比例与哲学的批判 3

一、 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哲学必然与现实相通之根据 4

二、 充当现实之附庸角色的哲学:哲学的比例 7

三、 作为现实之变革力量的哲学:哲学的批判 11

批判的时代呼唤的哲学 18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一书所写的“序” 25

普遍理性的层次和层次跃迁——论科学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29

一、 两种极端的人格: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分裂 29

二、 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根据 30

三、 普遍理性的层次:科学与哲学划界的相对性 32

四、 普遍理性层次间的相互规定: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 33

五、 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科学对哲学的改造 35

六、 低层普遍理性局限性的剔除:哲学对科学的批判 36

七、 高层普遍理性结构的改变:哲学的自我批判 38

从哲学和系统科学的双重维度提示辩证法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 43

一、 古代哲学中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 44

二、 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 5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 67

四、 现代系统科学的三元、多元对立统一模式 73

五、 对立统一结构的一般模式 78

六、 结束语 82

对辩证哲学中若干问题的思索——兼答朱宝信先生 85

一、 对立统一的实质 86

二、 对立统一与差异协同 88

三、 结构与发展之关系 91

四、 一、二、三、多含义的多重尺度 93

五、 关于永恒发展问题的讨论 99

附:朱宝信:“二分”与“多分”:矛盾论与系统论之辩证法意义论辨——与邬焜先生商榷 105

试论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四位一体性 118

试论时间和空间的内在统一性 127

从全息综合统一的尺度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再阐释 139

一、 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全息统一 139

二、 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本质的全息统一 142

三、 劳动结构的历史进化 163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 176

一、 多维存在的人 176

二、 人的遗传信息结构的双维性 178

三、 人的生理的二维结构 180

四、 人的心理的二维结构 181

六、 非决定的、开放着的人 182

五、 人的行为的二维结构 182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种生产的理论看人类生产的信息生产性 189

一、 三种生产和三种生产力 189

二、 信息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质 192

三、 生产力的微观结构 196

四、 生产力的宏观结构 202

五、 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进 209

试论“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合理性 218

一、 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 219

二、 生产力的体系 220

三、 多维功能的社会科学技术 222

四、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224

五、 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 226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价值观 228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价值观的提出 228

二、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宏微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30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进 234

现代系统科学中若干问题的哲学探讨 239

一、 应当怎样对现代系统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 239

二、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被分立且并列的? 241

三、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到底意味着什么? 244

四、 要素、系统、环境是怎样被相对规定的? 248

五、 环境在系统生成、存在和演化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51

与熵理论相关的十个问题的辨析 257

一、 熵妖及熵的妖气的清除 257

二、 熵变公式的“浴缸模型”的失误之处 261

三、 ds≥δQ/T中的T到底指的是谁的温度? 263

四、 克劳修斯熵与波尔兹曼熵的区别 265

五、 申农的信息熵与波尔兹曼统计熵的统一 267

六、 申农信息熵与维纳信息的负熵论的区别 270

七、 负熵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可以成立? 273

八、 熵、负熵、信息、熵增与熵减的科学含义的统一 278

九、 关于熵量守恒和熵与信息守恒的问题 280

十、 谁打破了宇宙的热寂? 287

纳米科技的哲学畅想 299

复杂性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310

一、 实体思维:微观不变性的简单性观念 310

二、 能量思维:微观可变性的复杂性观念 312

三、 终极性思维:宏观演化结果不变的简单性观念 317

四、 分叉与混沌思维:宏观演化结果可变的复杂性观念 320

五、 复杂性概念的复杂性 321

六、 信息思维:为复杂性增加一个全息综合的维度 3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