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怎样使企业长盛不衰
怎样使企业长盛不衰

怎样使企业长盛不衰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德维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030019318
  • 页数:852 页
图书介绍:
《怎样使企业长盛不衰》目录

目 录序本卷旨趣 1

第二节 企业联合——企业体系的自组 34 4

第一篇企业发展趋势的掌握第一章中国企业发展趋势的信号 5

第一节 世界经济环境对中国企业发展格局的影响 5

第二节 中国企业发展将出现的十大趋势 8

第三节 中国企业发展十大趋势的客观必然性 9

第四节 研究企业发展趋势的必要性 12

第二章 企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趋势 14

第一节 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发展 14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 16

第三节 集团所有制企业 18

第四节 集体所有制企业 19

第五节 私营企业 21

第六节 股份所有制企业 24

第七节 混合型所有制联营企业 26

第八节 中外合资企业 28

第三章企业兼并的趋势 30

第一节 企业兼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30

第二节 兼并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实际步骤 31

第三节 兼并促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过渡 32

第四节 兼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3

第五节 企业兼并在经济体制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第四章企业专业化组成企业集团的趋势 36

第一节 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新趋势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 36

第二节 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形成 38

第三节 组建企业集团的基本条件 39

第四节 积极扶植企业集团的发展 41

第五章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相互渗透影响企业决策不断调整的趋势 43

第一节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概念 43

第二节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相互渗透的表现形式 47

第三节 决策调整的方向 50

第六章企业两头在外的趋势 53

第一节 企业两头在外的形式 53

第二节 企业两头在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60

第三节 两头在外的经营策略 62

第一节 企业家的定义 67

第七章 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趋势 67

第二节 我国形成企业家阶层的必然性 68

第三节 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 70

第四节 企业家成长需要的客观环境 72

第五节 企业家自身的建设 74

第八章行政管理部门职员向企业流动,企业管理人员向实业家靠拢的趋势 76

第一节 人才的良性循环 76

第二节 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正向流动 77

第一节 建立六个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7 79

第三节 调整和精简行政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人才资源 79

第四节 企业内部实业家成长的四个趋向 80

第九章企业非官方化的趋势 82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官办企业 82

第一节 官办经济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82

第三节 中国企业模式的演变 84

第四节 我国企业干部职能转化的客观要求 86

第十章企业行为规范化的趋势 89

第一节 我国企业行为的基本特征 89

第二节 当前我国企业行为中的不正常行为 90

第三节 国家有效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行为 92

第四节 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行为规范化 94

第五节 企业行为规范化的模式 96

第十一章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98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动向 98

第二节 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里程 100

第三节 新的技术革命是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加速器 102

第四节 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04

第五节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05

第二篇 企业如何把握未来第一章未来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111

第一节 未来学产生前的未来研究 111

第二节 西方人眼里的未来研究 113

第三节 未来学的产生 117

第二章预测与未来学 122

第一节 未来学预测的对象 122

第二节 企业市场预测 124

第一节 开发新技术的战略 127

第三章开发新技术的未来学观念 127

第二节 新产品与企业生机 129

第三节 新技术储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132

第四节 企业的未来学观点 135

第四章未来的市场及其竞争 137

第一节 未来的市场 137

第二节 企业市场信息 141

第三节 商品价值工程和市场竞争机制 143

第四节 未来的市场竞争 147

第五节 广告战 148

第五章未来世界 151

第一节 未来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151

第二节 下一个世纪议事日程上的六大事件 156

第三节 21世纪产业结构模式的研究 158

第四节未来时代的新经济理论 161

第六节 世界经济发展的10种趋势 163

第五节 电视革命与市场竞争 163

第七节 21世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68

第八节 21世纪的中国工业 169

第六章未来学与企业家 173

第一节 如何使未来可知 173

第二节 未来企业家的必然转变 177

第七章企业家如何把握未来 179

第一节 企业家应是未来型领导 179

第二节 企业家成功的条件 182

第三节 擅长把握未来的科技型企业家 185

第三篇 企业创造技巧第一章我们将迎来创新的时代 189

第一节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基本因素,是最有效的竞争武器 189

第二节 企业的创新取向 191

第三节 使普通人步入创造发明殿堂的学问—创造学 204

第一节 创造才能的智力因素 206

第二章创造才能面面观 206

第二节 创造才能的非智力因素 222

第三章问题与创新 229

第一节 问题的产生与解域 229

第二节 问题的结构与类型 235

第三节 使创新思维合理化的技巧——探试法则 239

第四节 创新思维的一般过程 243

第四章创新有术(一) 248

第一节 创新技术之母——畅谈会法 248

第二节 形态方格法 255

第三节 综摄法 259

第四节三种基本方法的效能面 264

第五章创新有术(二) 267

第一节畅谈会法的派生方法 267

第二节 创造性取向法 280

第三节 强行结合法 289

第四节 系统结构法 293

第六章创新技术的组织实施 298

第一节企业家的胆识 298

第二节 组织管理 301

第三节 创新群体 305

第四篇企业哲学思维第一章企业历史 315

第一节 手工工场——古代企业发展的高峰 315

第二节 机械化工厂——工业革命的产物 317

第三节 现代化企业——未来社会的曙光 319

第二章企业性质 321

第一节 盈利性——企业生存的价值 321

第二节 独立性——企业活力的源泉 322

第三节 竞争性——企业进步的动力 325

第四节 社会性——企业发展的方向 326

第一节 人才结构——企业之本 329

第三章企业结构 329

第二节 技术结构——企业之器 331

第三节 资金结构——企业之源 333

第四节 产品结构——企业之脉 336

第五节 管理结构——企业之魂 338

第四章企业体系 341

第一节 企业类型——企业体系的要素 341

第三节 企业布局——企业体系的调控 348

第五章企业运行的机制 352

第一节 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 352

第二节 计划控制——看得见的手 355

第六章企业运行的动力 359

第一节 责、权、利——企业主体行为的发生 359

第二节 人、财、物——企业要素结构的有序 363

第三节 供、产、销——企业运行过程的实现 366

第七章企业与自然 370

第一节 人工自然——企业的创造 370

第二节 增长的极限——危险的信号 372

第三节 人类自有回天力——企业向何处去 376

第八章企业与文化 378

第一节 灵性与理性的冲突与融合——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 378

第二节 困惑与探索借鉴与创新——关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383

第三节 企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企业化——未来企业发展的预测 387

第九章企业与社会 391

第一节 社会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的社会化 391

第二节 企业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的企业化 394

第三节 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双向作用的机制 396

第五篇 企业形象创美第一章研究企业美学的意义 401

第一节 企业美学——一种经济组织的美学 401

第二节 美是企业成功的钥匙 402

第三节 企业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409

第一节 最先抓住消费者的是什么? 412

第二章产品美学 412

第二节 造型——静与动的统一 412

第三节 色彩——生辉的修饰 415

第四节 质量——内在的魅力 422

第五节 名称——直觉的印象 423

第三章广告美学 425

第一节 播美的使者 425

第二节促销的助手 427

第三节 广告美的创造 429

第一节 设计美学为什么能成为企业美学的一个内容 435

第四章设计美学 435

第二节 产品艺术的设计 436

第三节 标准化的统一美与多样化的特殊美 438

第四节 艺术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441

第五节 人体操纵活动与操纵器 444

第五章劳动美学 448

第一节 苦与美 448

第二节 不枯的源泉 449

第三节 甜与美 459

第六章生产环境美学 461

第一节 生产需要美的环境 461

第二节 生产环境的审美特点及要素 464

第三节 生产环境的审美要求 466

第七章企业管理中的审美问题 472

第一节 管理审美 472

第二节 追求美的管理 475

第一节 企业意识及审美 485

第八章企业美学的评价与未来 485

第二节 企业审美意识的黎明 486

第三节 光辉的未来 488

第六篇 企业文化的建设第一章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493

第一节 文化及其作用 493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兴起 494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 496

第四节 企业文化的核心 497

第二章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500

第一节 管理模式的发展 500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特点 502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功能 503

第四节 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505

第三章 国外企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508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历史 508

第二节 人性的假设和Z理论的提出 510

第三节 理性主义与灵性主义的结合 512

第四节 文化素描和坦诚相对 515

第四章企业要有自己的哲学 517

第一节 公司哲学重在发挥聚合作用 517

第二节 公司哲学的拟订 519

第五章企业价值目标的制定与贯彻 522

第一节 企业为什么需注重价值目标? 522

第二节 价值目标的制定 524

第三节 企业价值目标的贯彻和实施 526

第四节 价值目标与企业领导 529

第一节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532

第六章企业形象的确立与选择 532

第二节 确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靠什么 534

第三节 企业形象与公关活动 536

第四节 企业形象的分析与选择 538

第七章保持企业旺盛的士气 541

第一节 如何正确地对待下属 541

第二节 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543

第三节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44

第四节 要善于驱动人心 546

第一节敏感力是进入别人内心的一项艺术 549

第八章 企业领导的敏感力和职工的参与意识 549

第二节激励和参与 551

第三节 员工参与意识的提高 552

第四节 管理人员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 554

第九章顾客至上意识 557

第一节 顾客就是“上帝” 557

第二节取得顾客信赖的基础 559

第三节 吸引顾客的强大磁力 561

第四节 适应顾客消费新潮 563

第十章企业经营与文化研究 566

第一节 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 566

第二节 不懂得文化,做不好生意 568

第三节 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经济 570

第七篇 企业精神力的发掘第一章企业集体意识的重新开发 575

第一节 企业精神力——现代企业家的宠儿 575

第二节 爱厂为起点,人和作基石——形成爱厂意识 576

第三节 目标明确,人心凝聚——树立企业目标 578

第四节 铸企业之魂,显企业之特——培育企业精神 579

第二章 职工精神素质的全面开发 580

第一节 互相促进,形成合力——企业职工科学文化技能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580

第二节 使企业精神力更稳定、更持久——企业职工认识能力的开发 581

第三节 陶冶性情,目寓美色——企业职工文、体、美、情趣的开发 582

第四节 着眼于制度化、规范化——企业职工的系统教育 585

第三章 企业劳动积极性的直接启动(上) 586

第一节 根治“常见病”:“两张皮”——实现调动企业劳动积极性与企业经济工作的一体化 586

第二节 及时有效、随机应变——企业职工的日常教育 588

第三节 创造荣誉和民主环境,激励高效行为——促进利益启动 590

第四节 宣忧泄郁,变牢骚为契机——建立宣泄机制 591

第五节 企业劳动积极性的高层次启动——职工创造性的开发 592

第四章 企业劳动积极性的直接启动(下) 595

第一节上屋抽梯,破釜沉舟——激将法 595

第二节 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投资法 596

第三节 体现时代感,突出民主性——对话法 597

第四节 高潮期谋激发,低潮期求维持——人体节律利用法 599

第五章企业精神力发掘的一般工作过程 600

第一节 既不带任何框框,也不能照单全收——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调查 600

第二节 于内心深处探真情,于离散之间求共性——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分析 601

第三节 变“消防意识”为“事前意识”——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预测 608

第四节 运筹帷幄,注重追踪——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决策 610

第五节 精确模糊统一,纵比横比兼顾——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检验 615

第六节 经验教训都总结,专门班子作主力——企业精神力发掘工作中的总结 619

第六章 企业精神力发掘的基本渠道 622

第一节 精干高效,动静结合——专门工作机构渠道 622

第二节 实现全员化,班组科室为基础——业务行政渠道 626

第三节 利用领袖影响,避免目标对立——非正式群体渠道 628

第四节领域大扩展,工作做到家——家庭社会渠道 630

第七章企业中各类职工精神力发掘的具体方法(上) 632

第一节 实施参与原则,同龄人开发同龄人——青年职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32

第二节 力戒硬性灌输,提倡理解尊重——知识分子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38

第三节 工作“满负荷”,生活“减负荷”——女职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44

第八章企业中各类职工精神力发掘的具体方法(下) 648

第一节 避免“鞭打快牛”,着重自我开发——先进职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48

第二节 妙用批评术,巧施激励法——后进职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51

第三节 一视同仁,加强责任——合同制工人和合同工、临时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59

第四节 病退被关心,在职受激励——患病职工、离退休职工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60

第五节 树立信心,优化素质,获取“威望权力”——发掘企业精神力、专业人员自身精神力开发的具体方法 662

第八篇 企业竞争技巧第一章竞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权威——谈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671

第一节有商品经济就必然有竞争 671

第二节 竞争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673

第三节 竞争是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契机 677

第二章使人眼花缭乱的竞争流——谈竞争形式 681

第一节 买方竞争和卖方竞争 681

第二节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 682

第三节 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684

第四节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687

第三章 商品在“舞台”上的较量——谈市场竞争范围 691

第一节 企业之间的竞争 691

第二节 部门之间的竞争 693

第三节 国际市场的竞争 695

第四章靠“拳头产品”和新产品取胜——谈企业产品生产的竞争 700

第一节 提高产品质量的竞争 700

第二节 开发新产品的竞争 705

第三节 调整产品结构的竞争 709

第一节 进行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实力 711

第五章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谈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竞争 711

第二节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竞争实力 716

第六章本小利大易取胜——谈企业产品成本的竞争 721

第一节 产品成本低是企业竞争获胜的基础 721

第二节 广开降低成本的途径,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723

第七章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谈企业商品销售的竞争 727

第一节 “惊险的跳跃”是商品销售竞争的关键 727

第二节 选择合理的商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731

第三节 广告的竞争 735

第四节 提高服务质量的竞争 738

第八章各就各位人尽其才——谈企业的人才竞争 744

第一节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744

第二节 人才的竞争策略 746

第九章要有“千里眼”、“顺风耳”——谈企业掌握经济信息的竞争 753

第一节 经济信息影响企业的沉浮 753

第二节 经济信息竞争策略的选择 756

第十章既是协作帮手,又是竞争对手——谈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 758

第一节 不能万事不求人 758

第二节 企业之间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 761

第三节 倡导竞争,加强协作,促进商品经济大发展 763

第九篇 企业安全管理技巧第一章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769

第一节 人命关天 769

第二节 为了后继有人 769

第三节 企业的最大效益 770

第四节 实现文明生产,当文明企业家 770

第一节 企业安全管理 772

第二节 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 772

第二章安全管理的范畴 772

第三节 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发展 773

第三章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 775

第一节 国家的安全管理体系 775

第二节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机构 775

第三节 建立强有力的安全参谋机构 776

第四节 建立群众监督组织 777

第四章 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779

第二节 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780

第三节 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责 783

第四节 工段长的安全责任 786

第五节 生产班组长的安全岗位责任制 786

第六节 班组兼职安全员的安全职责 787

第七节 对工人安全生产的要求 787

第五章安全目标管理 788

第一节 制订安全目标的原则 788

第二节 层层分解安全目标 788

第四节 安全管理目标内容 789

第三节 长远目标与当年目标 789

第五节 实施安全目标的手段和措施 790

第六节 安全目标的成果评价 791

第六章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 792

第一节 为什么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792

第二节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792

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内容和范围 793

第四节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依据 795

第五节 编制、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程序和责任 795

第六节 保证经费,加强宣传教育 796

第七节 新建、改建、引进工程的“三同时” 797

第二节抓好新工人三级安全教育 799

第一节 正确认识安全教育的意义 799

第七章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799

第三节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800

第四节 普及安全防尘防毒知识教育 801

第五节 安全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802

第六节 安全教育培训标准化 803

第八章安全检查表 806

第一节 安全检查的目的 806

第二节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806

第三节 安全检查表的分类 807

第四节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方法 808

第五节 培训检查人员 808

第七节 安全检查表的格式 809

第六节 不断完善安全检查表 809

第九章系统安全工程 815

第一节 定义 815

第二节 系统安全分析 816

第三节 系统安全评价 819

第四节 系统安全决策 829

第五节安全标准化 831

第十章伤亡事故管理 833

第一节作用及意义 833

第二节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834

第三节 伤亡事故分析 8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