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景治,蒲国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0044905
  • 页数:340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目录

目 录 1

第1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

1.1.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

1.1.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8

1.2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上的推广 12

1.2.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2

1.2.2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5

1.3.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8

1.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8

1.3.2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改革探索 19

1.3.3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 24

1.3.4 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 27

1.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2

1.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发展和完善 32

1.4.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33

局面 33

1.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36

1.4.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0

复习思考题 42

关键术语 42

本章小结 42

第2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43

2.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44

2.1.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历史探索 44

2.1.2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中国的提出与重大意义 47

2.1.3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49

2.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51

2.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社会 51

发展阶段的思想 51

2.2.2社会主义实践中“超越阶段”论的出现与历史教训 52

2.2.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4

2.3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理论 58

2.3.1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58

2.3.2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理论 66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3

2.4.1 关于社会主义与货币、商品、市场关系的历史探索 73

2.4.2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9

本章小结 84

关键术语 84

复习思考题 85

第3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86

3.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87

3.2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必要性与历史局限性 88

3.2.1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与历史必要性 88

3.2.2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局限性与经验教训 94

3.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97

3.3.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总体战略 97

3.3.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战略 102

本章小结 115

关键术语 115

复习思考题 116

第4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 117

4.1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118

4.1.1 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8

4.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20

4.2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和弊端 121

4.2.1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121

4.2.2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 124

4.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经济体制的探索 128

4.3.1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28

4.3.2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 135

主要成就 135

局限性 137

4.3.3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 137

4.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1

4.4.1 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141

4.4.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43

4.4.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 148

过程 148

本章小结 149

关键术语 150

复习思考题 150

第5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151

5.1.2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新型的国家 153

5.1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 153

5.1.1 与国家政权相关的几个概念 153

5.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55

5.2社会主义的国家结构形式 156

5.2.1单一制与联邦制 156

5.2.2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采行单一制,也可以采行联邦制 156

5.2.3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与国家结构形式 158

5.2.4 “一国两制”构想与中国特色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162

5.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66

5.3.1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分类 166

5.3.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166

5.3.3 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0

5.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72

5.4.1政党制度概述 172

5.4.2社会主义国家一党制和多党合作制的实践 173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4

本章小结 176

关键术语 176

复习思考题 176

第6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 177

6.1.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78

6.1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178

6.1.2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深远 183

意义 183

6.1.3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186

消极影响 186

6.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89

6.2.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189

6.2.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成就 191

6.2.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93

6.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 196

6.3.1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确立及其基本特征 196

6.3.2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98

6.3.3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 201

6.3.4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205

本章小结 211

关键术语 211

复习思考题 211

第7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212

7.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13

7.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 213

7.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15

7.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18

7.2.1 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220

7.2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220

7.2.2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4

7.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5

7.3.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略的提出与逐步完善 225

7.3.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 227

7.3.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29

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229

本章小结 234

关键术语 234

复习思考题 234

第8章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 235

8.1.1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236

8.1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内容 236

8.1.2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 240

8.2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246

8.2.1认真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46

8.2.2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若干经验教训 248

8.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55

8.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发展和完善 255

8.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60

8.3.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 263

复习思考题 268

本章小结 268

关键术语 268

第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270

9.1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271

9.1.1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基本原则的确立与发展 271

9.1.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性质、内容与任务 273

9.1.3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 275

的基本准则 275

9.2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经验教训 278

9.2.1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工作的主要成就 278

9.2.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若干经验教训 281

9.3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调整 283

9.3.1我国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283

9.3.2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285

9.3.3我国新世纪对外关系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288

9.3.4我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288

本章小结 292

关键术语 292

复习思考题 293

第10章当今时代的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 294

10.1.1新科技革命浪潮 295

10.1当今时代的新发展 295

10.1.2经济全球化浪潮 302

10.1.3 时代的潮流 308

10.2当今时代新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11

10.2.1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11

10.2.2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317

10.2.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29

本章小结 336

关键术语 337

复习思考题 337

主要参考文献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