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兰垣等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01005758
  • 页数:54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目录

目录 1

导言 1

上编中国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演变 1

第一章 西周至战国时期关于美好社会的各种论述 5

第三节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 (25 6

第一节 《诗经》中关于反抗剥削、向往“乐土”的呼唤 6

一、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和“均无贫”的社会理想 9

第二节孔子、孟子和《礼记·礼运》中最早阐发的均平 9

思想和大同思想 9

二、孟子的“政在得民”、“民贵君轻”和“正经界”的主张 11

三、《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 14

第三节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墨子和许行的均平思想 16

一、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思想 17

二、许行关于“君民并耕”、“国中无伪”的公平社会主张 20

第四节 《老子》、《庄子》和《吕氏春秋》关于理想社会的论述 21

《老子》关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和“小国寡民”的论述 21

二、 《庄子》关于“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的“无何有之乡”的论述 24

三、《吕氏春秋》关于“公则天下平”的论述 26

第二章秦汉魏晋时期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演变 29

第一节 《六韬》的“仁德义道”论和何休关于“太平” 29

世界的构想 29

一、《六韬》关于“同利共财”、“同舟共济”、 “同忧同乐”的社会理想的论述 30

二、何休关于“井田”制的“太平”世界的构想 31

第二节 陆贾的“至德”社会、《淮南子》的“反(返)五帝之道”和《列子》关于理想国的描述 33

一、陆贾关于“至德”社会的主张 34

二、《淮南子》关于“修伏牺氏之迹,而反(返)五帝之道”的论述 36

三、《列子》关于理想国的描述 39

理想 41

第三节 张角、张鲁用作理论武器的“万年太平”的社会 41

第四节阮籍、嵇康、鲍敬言、陶潜等人设计的“太初”社会、“至德之世”、“曩古之世”和“世外桃源” 46

一、阮籍关于“太初”社会的论述 46

二、嵇康关于“至德之世”的设想 48

三、鲍敬言关于“曩古之世”的主张 50

四、陶潜关于“世外桃源”的描绘 51

第三章隋唐宋元时期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演变 54

第一节 《无能子》、谭峭和邓牧关于返朴归真、实行“太古之化”和“尧舜”之治的社会理想 55

一、《无能子》关于“任其自然,遂其天真”、“化一家而为天下”的论述 55

二、谭峭关于“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大和”社会的构想 57

三、邓牧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关于“圣君”、“贤吏”社会的主张 60

第二节王禹偁、康与之关于乌托邦“洲岛”和“西京隐乡”的描写 63

一、王禹偁关于“非人世之所能及”的乌托邦“洲岛”的描述 63

二、康与之《昨梦录》中关于“西京隐乡”乌托邦社会的描绘 66

第三节李觏和张载对“井田制”的发挥 67

一、李觏对孟子“并田制”主张的突破 67

二、张载关于新“井田”制的设想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论述 70

第四节 隋唐宋元时期起义农民争取理想社会制度的积极主张 73

第一节何心隐的“聚和堂”实验和李贽关于“至道无为, 79

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论述 79

第四章明清时期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演变 79

一、何心隐关于“君者,中也”、“君者,均也”、“君者,群也”的论述和他的“聚和堂”实验 80

二、李贽“庶民非下,侯王非高”的平等观和他关于“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社会理想 83

第二节黄宗羲、唐甄和颜李学派关于限制君权、恢复“井田”和“以平致治”的社会理想 86

一、黄宗羲关于限制君权、恢复“井田”和争取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主张 87

二、唐甄关于“民维邦本”和“以平致治”的社会理想 91

三、颜李学派关于“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的社会理想 94

第三节 《水浒传》和《镜花缘》关于“八方共域,异姓 98

一家”和“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理想社会 98

关系的描述 98

一、《水浒传》关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乌托邦思想 98

二、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对“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理想社会的描绘 102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均平”、“均贫富”思想 105

主义思想 110

第一节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农业空想社会 110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110

一、洪秀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111

二、洪秀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13

三、洪秀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17

第二节康有为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同社会 121

一、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理论基础 121

二、康有为关于大同社会的论述 125

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内在矛盾 134

第三节孙中山的主观空想社会主义——民生主义 137

一、孙中山主观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38

二、孙中山主观空想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144

三、孙中山主观空想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的历史地位 150

下编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57

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61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前提 162

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62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社会基础 167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前提 169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流传和没落 176

一、刘师复等人的无政府主义 177

二、周作人、王光祈等人的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 185

三、江亢虎的社会民主主义 192

四、张东荪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 195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现 203

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203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工农民众中的深入传播 208

三、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创建共产主义政党的宣传和讨论 211

四、中国民主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213

第七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17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218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和进一步发展 230

第二节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 241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 241

二、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全面系统化 247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的形成 256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 262

第四节关于在农村战争环境中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69

的思想 269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 277

第八章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理论 277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81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82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89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的命运 295

第九章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 304

第一节本来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 304

第二节过渡时期总路线 309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它遗留下来的理论课题 309

二、中国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两种指导思想 324

三、中国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342

第三节改变了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 348

第十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曲折探索 350

第一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的积极思考 350

一、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认识 351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54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61

四、关于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369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左”的错误及其纠正 374

中的失误 374

一、对政治形势错误估计而造成的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374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错误思想的发展 380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错误的察觉和纠正 385

四、改变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提出党内也存在阶级斗争的理论 390

第三节 以调整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方针和“左”倾错误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升级 396

一、以调整为中心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方针 397

二、“左”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再度升级 402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得与失 409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 417

第一节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417

一、“文化大革命”错误指导方针的提出 418

二、“文化大革命”错误指导方针的系统化 423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提出 427

四、“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的合法化及其严重后果 435

第二节反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过程中的几次重大政治 441

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441

一、对林彪、陈伯达“称天才”骗局的揭露 442

二、“批林整风”中的分歧 444

三、“批林批孔”运动 446

四、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 450

五、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454

一、“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地位 45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命运 459

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 463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468

第十二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476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制定和社会主义 476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47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的制定 47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482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488

一、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489

二、关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思想 495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500

一、关于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思想 501

二、关于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506

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 51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51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 518

第五节关于十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反思 521

结束语 530

后记 542

返回顶部